分享

烟台街·烟台故事 | 是他先后把液化气和管道煤气引入烟台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本文由王世起/口述  YMG全媒体记者 曲彩云/整理

我的父亲王瑶琳去世5年了,音容笑貌却仍历历在目。

我父亲曾任烟台市政管理局副局长、烟台市管道煤气公司经理、党委副书记,他是烟台市政建设事业上的老兵,也是烟台市“两气”(即石油液化气和管道煤气)建设的主要倡导者和开拓者。

把液化气引入烟台

做“敢吃螃蟹第一人”

上世纪70年代前,百姓做饭全用煤和柴,大锅加风箱或者蜂窝煤炉,家家生火,户户炊烟,费时费力,对空气污染甚大。如何改变这一落后的生活方式,是我父亲经常思考的问题。

一次,我父亲参加地方城市交流设施管理会议时,得知淄博市齐鲁石化公司生产的副产品是一种可燃的石油液化气。该气体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家庭使用,做饭取暖,非常方便,省力省时,是一种清洁的能源。这种“石油液化气”经过重压后可变成液体储藏,然后经过减压又恢复成可燃气体,其热值可达一万大卡以上。

烟台人如何才能用上这种石油液化气?父亲动了心思:能否通过高压管道将气装到特制的大高压气罐里,然后再分装到小高压气罐后再到用户家?父亲的大胆设想,得到了化工部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王瑶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一次城建会议上,父亲将这一设想提了出来,却遭到大多数人的质疑反对。普遍的认识是这样做太危险了,这是易爆产品,若出事,后果不堪设想。然而,父亲的设想却得到时任城建革委会主任的支持,认为可以先尝试,但必须确保安全。

从“烧煤”到“烧气”,这是烟台历史上第一次市民做饭方式的革命!父亲冒着风险,顶着压力,排除阻力,义无反顾地开始大胆地尝试这项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摸底调查,父亲找到了新建二区的木工姜培政,其兄姜培川是齐鲁石化公司的工程师。经过组织审查、领导同意,父亲将姜培政调到筹建单位协助工作。经过反复沟通,齐鲁石化同意每年供给烟台3吨石油液化气,按每月每户10公斤的使用量,仅可供300户使用。

有了指标后,父亲及时召开相关会议,与技术人员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就安全问题展开讨论,群策群利,集思广益,经过科学论证,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工作流程。经过一番努力,1972年7月1日,烟台市(芝罘区)液化气站挂牌营业。市区设两个门市部,方便市民购买。

开始,液化气推进得不顺利,大多数干部群众不了解、不认可,害怕爆炸起火,不敢用,有些市民摇头直嚷“别抱个炸弹回家!”

父亲又做了“敢吃螃蟹第一人”,第一个把液化气罐搬回家!我们全家围着看,打开开关后,蓝色火焰蹿得很高,火势凶猛,热量很大,炒菜做饭烧水,十几分钟全搞定,省时省力干净卫生,再也不用生火拉风箱捅蜂窝煤炉子。一时间,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纷纷到我们家参观,少数人开始接受,大多数人还是不认可,不敢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液化气优越的性能逐渐被大众认可,要求登记办理使用的人多了起来。

资料图

“僧多粥少”的问题又来了,指标远远满足不了市民的需要,一时间很多电话打到我家,还有人登门或者到单位找我父亲要液化气。父亲再三解释,就开了300户,无法再增加了,为此还得罪了不少亲朋好友、同事领导。

为了尽快满足群众的需要,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决定想办法增加液化气的供应量。齐鲁石化同意增加供应量,可小煤气罐(后称“钢瓶”)却供应不上,制作钢瓶的特殊钢板稀缺。那还是计划经济年代,钢板需要上级部门拨批指标。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父亲又提出了“以气养气,全民办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办法,在尽力争取上级部门批拨的钢板指标外,发动群众,各找门路,谁能弄到一吨钢板,便可得几个液化气使用指标。这样,在很短时间内筹足了钢板,液化气罐制作单位又加班加点制作,又增加了不少用户。我有个大姨姐在外省一家金属公司工作,我们家也积极做工作,让她们公司拨给烟台很多钢板指标。

由于石油液化气用量不断增加,仅靠“大黄河”运输远远不够,父亲多次跑国家有关部委,最终增加了铁路罐车、修建了液化气输送专用铁路,直达娄子山储罐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烟台石油液化气用户达10万户,接近市区居民户的一半。烟台市液化气站报请更名为烟台市煤气公司。

58岁主动请缨

搞烟台管道煤气建设

尽管如此,烟台市区(芝罘区)仍有一半以上市民没有使用上液化气,一日三餐仍旧靠烧煤、柴。经过调研考察和可行性研究后,父亲向市委市政府郑重建议搞烟台管道煤气建设。年届58岁的他主动请缨,愿挑起这副重担。

据调查,当时烟台生活用煤热效率为15%—20%,而煤气用煤热效率可达55%—60%。若市区实现管道煤气,每户市民每年可节约烧饭时间500多个小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4万吨,每年仅生活用煤可减少排入大气二氧化硫1000吨,粉尘5000吨,炉渣5万吨。

这是一项造福烟台的具有前瞻性的事业,经过市委市政府的慎重研究,决定上马建设烟台管道煤气,并列为市政府重点工程之首。1986年2月25日,烟台市管道煤气工程指挥部和工程筹建处正式成立,父亲任第一副总指挥兼煤气筹建处主任。

管道煤气工程建设是烟台史无前例的市政公用工程,这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在当时“无技术、无资金、无人才、无材料、无经验”情况下,真可谓是万事开头难。

经过市政府同意批准,市人事部门破例直接对口煤气指挥部,从全市各单位及更大范围内抽调得力技术人员,以优厚条件从全国各地招聘技术人员。父亲亲自与每一位应聘人员交流。经过一系列工作,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130名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到烟台管道煤气工程建设队伍中。

筹措1.22亿元管道煤气建设费是最大难题。由于没有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只能自筹。除了申请国家政策性补助贷款425万元和基建贷款3000万元,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集资,本着“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父亲及时组建了煤气工程筹建处“集资办公室”。

来自市直机关12个局和芝罘区的13名代表,在偌大的市区内,北到芝罘岛,南到黄务,东到烟台大学,西到开发区,在方圆1.8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展开了“大街小巷摇铃,挨家挨户敲门”的游说解释说明工作。仅在1987年这一年,工作人员骑自行车奔波总路程30万公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父亲带领下,经过集资办公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共集资4700万元。这一工程也得到国家和省驻烟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各大银行“慷慨解囊”,顺利解决了煤气工程所缺的全部资金。

为了加强烟台管道煤气工程建设的领导力量,加快煤气建设的速度,市委市政府决定撤销烟台管道煤气筹建处,成立烟台管道煤气公司,任命我父亲为经理、党委副书记,烟台管道煤气建设工程指挥部第一副总指挥。

管道煤气工程由煤气厂和煤气输配管网两大系统组成。煤气厂占地22.4公顷,拥有备煤、制气等八个车间。煤气输配管网包括输配站、中低压管道和若干座调压站,负责向6万户居民及部分工业和公共福利单位送气。

1986年12月8日,管道煤气工程建设破土动工,西沙旺工地和市区,煤气厂建设和管网输配工程同时开工会战,30多支队伍近千人按各自分工开赴工地。西沙旺煤气厂工地热火朝天,灯火通明,大家边设计边施工,排排塔林拔地而起;输配工程在市区各个大街小巷挖掘开沟渠铺设管道网。

4年多时间里,煤气工程建设者用“蚂蚁啃骨头”的毅力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风里雨里、白天黑夜,洒尽了汗水。在这4个多年头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父亲就像一台“永动机”,超负荷运转,忙个不停。作为第一线指挥,年届58岁的父亲为了解决材料和所需增加贷款,常年出差,最紧张的时候,出差早上刚回家,晚上又接着出发。

工程开工后,各方面的压力和困难接踵而来,谁也数不清他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了尽快熟悉掌握煤气相关技术,他在忙了一天工作之后,晚上又孜孜不倦地学习技术和专业操作,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请教技术人员,等到煤气工程竣工点火时,父亲俨然是一个煤气专家了。当时,父亲被誉为烟台燃气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一些老友戏称他为“烟台燃气事业之父”。

1990年5月6日,是烟台管道煤气工程胜利竣工点火的日子。煤气徐徐涌向千家万户,几十万市民从此告别了煤和柴,开始了清洁环保的新生活。管道煤气工程投产后,每日产煤气17万立方米,年产焦炭10万吨,同时每年可产副产品粗焦油4500吨、粗苯1400吨、硫磺150吨、浓氨水4800吨,推动着烟台工业建设飞速发展。

父亲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看着煤气点火盛况时,父亲疲惫的脸上浮出了欣慰的微笑。

那一年,他62周岁。

你可能还想看:


烟台街·饮馔琐记 | 煿小干鱼的浓重味道,是多少人美好的童年记忆

烟台街·往事如昨 | “忙活一年了,今天中午吃饭,老子豁上了!”

烟台街·街面忆往 | 鲜鱼好吃,可说起老烟台渔行那些活儿,满满的都是泪啊

烟台街·烟台故事 | 想不到,养正小学这座“纪念碑”背后,竟有这么多曲折往事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以便稿件发表后寄奉稿酬。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