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东风电影院放电影的日子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烟台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少,看电影是主要娱乐形式之一。那个时候,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时,影院门前都挤满了观众,络绎不绝。电影院里放什么,观众就看什么,看一遍不过瘾,甚至要看三遍四遍。


电影院里冬天冷得跺脚、夏天热得冒汗,观众的热情一点儿不减。留存给他们的,不止是一方银幕、一张电影票、一幅海报,还有那些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烟台东风电影院,曾经的烟台地标建筑,相信老烟台人都记得。那是我曾经工作的地方,是当时烟台最豪华的电影院,也是年轻人恋爱约会的理想之地。

东风电影院,曾经的烟台地标建筑


东风电影院,成立于1962年5月,是利用南山路上的原奇山基督教堂改建而成。

当时叫东山电影院,影院内设长条椅,一条长椅上可坐6人,场内陆势南高北低,屏幕位于正北方向,大门开向西侧,大门南侧有个售票处,窗口不大,窗上有铁栏杆;北侧有一个便门,散场时可以加速疏散人流。深红色木质地板,场内上方是个很高的三角形空间,格局基本保持教堂原貌。我小时候在东风电影院看过三遍《闪闪的红星》,可过瘾了!1966年,东山电影院改名为东风电影院。

老东风电影院旧址 冷永超 插图

为了满足市民观看立体电影的要求,1977年,市政府在芝罘区二马路与解放路交叉口处东南位置,拆除了一部分民房,投资72万元,兴建了一座配备冷暖风设施、能放映立体、宽银幕、遮幅电影的现代化的电影院,1979年建成,同年10月1日正式开业。影院建筑面积2447平方米,设1216个座位。自此,东风电影院迁入新址。当年第一部立体电影《小小得月楼》,我就是在东风电影院看的,每人发一个特殊眼镜,看完后再交回去。记得主演叫毛永明,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1982年7月,我从烟台市电影队调到这个让很多人羡慕的单位——东风影院。当我第一次踏进电影院时,瞬间就被它高大、豪华的陈设震撼了。宽敞的前厅、高大的落地门窗都是我第一次看见。我是一名放映员,虽然当时还是学徒工,但是每天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198111东风电影院排片计划表


先从影院的设施说起吧:它有普通银幕、宽银幕和立体电影银幕(现在的3D电影)可供放映选择,1216个全包软座,楼上楼下宽大影池,超大可变光吸顶灯,两侧有独立卫生间和休息走廊。在这样舒适的场所工作,你说快乐不快乐?真的很快乐!


再说说我们的机房吧(闲人免进哟):机房内宽敞明亮,放映机是当时最高档的国产东风牌35毫米座机,光源是新型氙灯,取代了老式碳棒光源,照度可达到3000流明,提高了银幕亮度,使画面更加清晰,音响采用的是英国道尔贝八声道环绕立体声设备。这么先进、专业的放映设备,在当时烟台地区乃至全省都是数一数二的,现在想想都很自豪。

在这个影院里,曾经放映过许多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电影:场次最多、24小时连轴放映的《少林寺》,最吸引戏迷看的《白蛇传》以及最长印度电影《大篷车》等等。


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让我记忆犹深:为一个人放一场电影。


记得那是1985年2月19日,大年三十,当天放映的最后一场电影是19点30分。当时影院的规章制度规定,只要售出了票,无论几个人都要为本场放映,不得退票停映。到了19点20分了,还没有人买票,大家都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吃饺子、看春节晚会。那年,我们家刚好新买了12寸黑白电视,我也期待回家和家人一起看电视。就在这时,售票的孙师傅从票房出来说,我刚才卖出了一张票。当时大家就愣住了,接下来就是哈哈大笑。在以往的大年三十,从来也没人来影院看电影,这是第一次。大家都乐了:还真有大年三十不回家过年的啊。再有5分钟就开演,我打开大门往外一看,果然有一个人穿着黄军装大衣,提着个黑书包,大摇大摆进来了。检票入场,1200多个座位的大场子,他选择了最中央的位置坐下了,这是平时买票最难买到的位置。电影开演了,名字叫《花为媒》。直到电影演完,我们目送他离开影院,我们才欣然下班回家。


那年的年夜团圆饭没吃上,春节晚会也没看上,但大家都没有怨言。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转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东风电影院因城市建设需要也于2005年拆除了,但当年那些难忘的经历还留在脑海里。

你可能还想看:

“过了月日就算站下了”,一语道尽打工人的不易

法国有处“烟台一条街”

“小老鼠”馅的包子,好吃!

海螃蟹,蟹中至味!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