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台人读烟台书!高级记者吴殿彬分享《红苹果》,为烟台苹果立传扬名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2022年夏天的最后一天,公历8月6日,农历七月初九,我走进高新区蓝色智谷1号创客空间,与一群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们一起分享我的《红苹果》。

天气在闷热中掺杂着阳光和阵雨,万物以最热烈的姿势与夏天握别,因为明天就要踏上萧索而成熟的秋天了。

还是前些日子,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的陶传蔚副院长打电话给我,声音里带着兴奋:“吴老师,有个事跟你说一下。高新区经济发展部的李庆东同志想请你到他们那里去分享你的《红苹果》创作体会,你有时间吧。”

我把自己的感谢和喜悦一并从手机里送给他。过了不到5分钟,手机里就传来李庆东厚重的乡音,他是高新区经济发展部高级主办,与我同为栖霞人,只是从没谋面。

他跟我说:“今年高新区少儿诗词诵读大赛要举行颁奖活动,借着这个机会,我们想一并举办'烟台人读烟台书’启动仪式,早就听说你的《红苹果》挺好的,想请你过来,给小朋友发发奖,一并分享一下你的《红苹果》创作体会——你带点你的《红苹果》过来,我给小朋友当奖品。除了获奖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社会上的文学爱好者自愿报名参加,但因为疫情规定,不能超过50人。”

听着他的话,我心中涌起了自然的感动,一位政府官员、一个真诚扎实为后代为社会着想的人,值得敬佩。

我小时候,文化荒芜的年代,看见有本书眼睛都瞪得老大。如今,满社会的书多得如江河水,随处可饮,还有这样关心百姓读书的干部,为孩子买书,让大家读书,还请人教孩子当作家。

当然,我也得感谢陶传蔚副院长,他是蓬莱人,他的书法“陶福”系列在全省高校文创大赛中获一等奖,排第一位。他竟然想起《红苹果》,要做《红苹果》文创,把家乡的苹果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去。

为此,当电影人吉翔语购买《红苹果》捐给一些中小学时,我也给陶传蔚副院长的学院代吉翔语赠了一些——一位为“烟台人读烟台书”尽心尽力的党政干部,一位为烟台家乡扬名的校领导,一位要为烟台苹果拍电影的文化人,他们所做的虽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是值得在人生道路上刻下的里程碑,也是值得很多人思考的试金石。

我希望在这块试金石上,留下更多的一道道紫色的痕迹,因为这个颜色,才是真金的色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

1号创客空间里,东边是一排书架,上面有各种书籍。给小朋友们颁了奖,他们手捧《红苹果》和爸爸妈妈坐在会议桌前,便是我分享的珍贵时光了。

我身后远远的舞台大屏幕上元素丰富,左上角是红黄蓝紫四色组成的“烟台市民文化节”的LOGO,一行楷体“第二届烟台冰心读书节”,下面是两行金黄扁平的黑体大字“'烟台人读烟台书’高新区分会场启动暨吴殿彬'我种烟台《红苹果》’读书分享会”,再下面是两行小号宋体字:“主办:烟台高新区经济发展部,协办:蓝色智谷1号创客空间,2022年”。

这个大屏幕的图案设计,让人一眼就有在秋天里收获的舒适与畅想。

“各位大朋友、小朋友,大家好。”掌声当然是给我问好的赏赐。得了这个赏赐,我就又说一句“各位小朋友们,大家好”。我笑着问:“小朋友们,你们谁来说说,这句话对还是错啊?”

小朋友们瞪着大眼睛看着我,爸爸妈妈们也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询问的神色。我明白他们的意思,是要听我的解释。

我说:“这句话是个病句。错就错在'各位’不能跟'们’用在同一个句子里,'各位’是大家的意思,用了'各位’就不能用'们’,因为'们’是表示复数。”

接着,我话锋一转说:“但是,这句话可以用在文学创作上,描写一个人文化水平低,比如一个大老粗,他讲话,可以说'各位村民同志们’。这样不用你去介绍他如何没文化,一句话就把他的形象描述出来了……”

我写了两万多字的讲稿,那是给济南一所高校做讲座用的,APP也是人家给我做的,原因是怕我普通话不过关,人家听不懂。但在这次主角是小朋友的特殊讲座中,我就脱稿专讲故事。

我讲采访的故事,讲采访中遇到的困难;讲创作中结构的难题,经过多少日夜的煎熬,才创作出“竹子型大树”结构;讲写作的语言创新,我说:“我们现在的语言,分两种,一种是工具性语言,就是我们用来交流的口头语和说明、介绍、讲话、公文等语言;一种是艺术语言,就是从工具语言变异而来的语言,如诗歌等,本身就充满艺术的美,比如小说《白鹿原》的语言,当然,我也使用艺术语言来创作。”

我讲题材:重大题材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红苹果》的成功,就得益于题材的重大。“烟台苹果莱阳梨”,烟台苹果名扬全国,名扬世界,是中国苹果的领头者,是中国苹果的一部发展史,写这样的题材,成功的概率高。

我讲人物形象:文学是人学,文学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任务,是塑造人物。我举了书中一位没有姓名的母亲的例子。

  《红苹果》的作者吴殿彬

“这位母亲在儿子当上县委副书记后坐着吉普车回家,你猜她会怎么做?”我凝视着座位中的父母亲们说:“如果换成是你,是不是会为自己有这样的儿子骄傲?”

见大家不好意思,我又问了一遍:“是不是为自己的儿子有出息,脸上感觉有光?”

大人们,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朝着我微笑,连续点了两遍头,小朋友们眼睛瞪得溜圆,看着我,就好像我是变戏法的,手一摆划就能变出花儿来。

我说:“你猜母亲跟他说了什么话?大家书上看。他从此回家都骑自行车……他被降职到观水当公社书记,你猜这位母亲怎么做?她在正月十五,专门做了灯碗。在第四章的开头,就写了这种喜中掩悲的场景……”

本来,我想多介绍几个人物的塑造,如引进西洋苹果的倪维思、立志30年创造中国苹果品牌的邵刚等等,但限于时间,我只讲了这个母亲形象的塑造。

我讲一个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讲读书的第一目的是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品德,而不是“黄金屋、颜如玉”。

我讲为什么不能用看电视电影来代替读书,因为前者是视觉上的享受,而读书是心灵的陶冶和升华,让生命充满喜悦。

作者简介:吴殿彬,山东栖霞人,高级记者,1980年毕业于烟台师范(现鲁东大学)中文系,曾任烟台科技信息报总编、烟台晚报副总编、山东省新闻学会和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出版有新闻理论专著《新闻采写精谭》(新华出版社)、长篇人物传记《举起这杯葡萄酒》(作家出版社)、长篇纪实文学《红苹果》(人民日报出版社)等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