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寿险公司三季报梳理引思考:行业的前途在哪?

 每日财报 2023-03-27 发布于北京


各寿险公司三季报纷纷披露,行业增速放缓,马太效应加剧。



文/机构投资家 王慧宁

因为去年受疫情和开门红效果不佳的双重影响,不少险企全年增速不及预期。于是乎,各家险企都铆足了劲儿试图打响2021年“开门红”。时至今日,2021年已过大半,基本上各险企三季报也都已公布,有的企业自打出“开门红”后,增长后劲充足,而有的保险机构今年则仍然走着严重亏损的“老路”。

“以前都在说中小公司生存困难,现在看到主要公司业务增长在放缓,开门红没有那么红了,同样的投入也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有业内人士道出了保险行业的现状:业务价值主要贡献者的代理人渠道人力下滑,改革进展缓慢,难度越来越大,高价值的重大疾病业务受到全国热涨的惠民保的冲击。

可见,现阶段的保险行业正处在强马太效应下,而未来行业想走向何方,成了每一个局内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机构投资家》通过本篇为大家简单梳理险企今年的三季报,一睹主要公司发展详情及行业格局现状。

强马太效应笼罩

客观而言,2021年整个寿险业的确非常艰难,不仅代理人团队“大缩水”,保费增长承压,就连净利润也是接连下滑。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据不完全统计的79家寿险公司合计净利润为1656亿,同比减少519亿,下降幅度为23.87%。值得注意的是,净利润相比2019年同期的2270亿和2020年同期的2175亿,保险业净利润已经两年下滑。

不过,从盈利机构和亏损机构的变化看,三季末亏损公司仅为18家,较去年同期减少4家,主要与诸如中融人寿,渤海人寿等公司,与扭亏为盈有关。

就头部前五大上市险企保费收入具体来看,前三季度,中国平安(集团)实现原保费收入5913.4亿元,同比下滑5.58%;中国人保(集团)原保费收入4543.82亿元,略增0.17%;中国太保(集团)原保费收入2996.78亿元,略增0.75%。中国人寿原保费收入5534亿元,同比增长1.8%;新华保险原保费收入1365.62亿元,同比增长1.64%。

进一步拓展的话,我们发现行业前九大保险公司赚走了行业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利润。他们分别为国寿、平安、泰康、太保、新华、太平、友邦、人保和阳光。

这九家中值得关注的是,平安人寿净利润虽降低不少,但实力依然雄厚。第三季度平安人寿净利润158.94亿,较第二季度利润增长74.74亿元。然而在前三季度中,平安因为华夏幸福事件导致利润较去年同期减少了约445亿元,这也是其利润数据如此难看的主要原因。

此外,泰康人寿作为险企“老六家”的一员,今年表现非常出色,不仅是今年保费增速最高的,而且盈利能力也反超平安寿险,成为盈利能力最强的,ROE高达26.7%。其次,“外资老大”友邦今年盈利排名上升,超越人保寿险。而且,友邦保险能够在实现ROE高达48%的同时,保费增长15%,无疑是外资险企最强者,也是规模与效益双优的典范。

但对于其他头部险企而言,三季末新单保费仍是负增长,投资收益也同比略有下滑,情况并未较年中有明显好转。

监管“铺路”未来

“开门红,红一年”,这是保险行业默认的规律。因此,为了改善2020年发展窘境,各大寿险公司早就纷纷提前布局2021年,试图争取“开门红”。

早在2020年9月下旬,中国人寿就推出“鑫耀东方年金保险”,打响了争取2021年“开门红”的第一枪。随后,太保寿险、平安人寿、新华保险、泰康人寿等接连加入。与2019年同期相比,国寿提前了近1个月、太保提前了约2个月、平安提前了约1个月,而且其余寿险企业也有所提前。

然而或许是由于压力太大、期望太高。进入今年后,许多寿险企业开始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据统计,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保险业受处罚金额约2.2亿元,开具罚单1558张。从季度处罚数据趋势来看,三季度无论是罚单数量还是总体处罚金额相比二季度均明显增加。与前两季度相比,公司罚款以及个人罚款的金额占比并无太大差距。总体上,个人罚款总金额占据罚款总金额的20%左右,而公司罚款总金额占据罚款总金额的80%左右。

(2021年1-9月保险机构罚单数量及罚单金额走势)

因此,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规范管理促进人身险公司年度业务平稳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了“保险姓保,回归保障”才是保险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通知》表明,“人身险公司应坚持'保险姓保’的发展理念,摒弃片面追求规模和业绩、以高费用换取短期业务发展的经营思路,回归风险保障本源,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全年发展任务,平衡业务发展节奏,有效防控经营风险,促进人身险市场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

此外,《通知》对保险业提出了明显的规范要求。监管方面,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消费者方面,要以保险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公平合理设计保险产品;销售方面,要以依法合规为红线,严格规范销售行为。

而在近期的10月22日,银保监会再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新规”)。新规规定:明年1月正式实施后符合条件的人身险公司不设分支机构也可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互联网销售保险。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规规定需要满足四大硬性要求才能互联网销售。首先偿付能力要求:连续四季度综合大于120%,核心大于75%;风险综合评级连续四季度B类以上;准备金覆盖率连续四季度高于100%;公司治理评估:C级及以上。

我们发现,如此四条下来,全国就只剩下19家保险机构符合条件,其余60多家只能“干瞪眼”。

至此,我们也能看到,随着监管趋严,保险公司以规模增长为导向、以短期销售业绩为核心的粗放发展模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了,未来或许只有与长期目标相匹配的以客户为中心,关注需求、注重体验、营造生态,才是保险行业转型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也意味着,寿险的价值链或正面临着重塑。因为过去围绕人的生命周期中面临的“生老病死”等方面,可以设计出不同型态的产品。而现在要提供与之配套的各种服务,但这些服务生态的布局和服务资源的取得,以及配套的运营能力建设,是通过自建联营、还是采购租赁,各家公司都还处于探索状态。

总而言之,未来寿险新的价值链应该建立在真正能给客户带来价值的产品与服务上,而不论是新价值链的探索还是监管层面的约束,我们似乎还看到,不变的是保险业的马太效应仍在继续。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