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黄:性味 味微苦,性寒。 归经 归肝、肾经。 功效 活血,止血,化饮,止泻。 主治 用于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书香中医专科馆 2023-03-27 发布于四川


桑黄[sāng huáng]中药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审阅专家 杨明会桑黄,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 (L. ex Fr.) Quel.[Fomes igniarius (L.) Fr.; Boletus igniarius L.; Polyporus igniarius Fr.]的子实体。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活血,止血,化饮,止泻之功效。常用于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界门纲目科相关视频更多

4.8万播放|04:59桑黄是否能消结节?中医朱为康2.4万播放|04:41从没人要的烂木头,到森林软黄金,桑黄为啥价格飙升到千元胖虎说科普2.8万播放|08:54桑黄是怎么形成的?被称为“森林黄金”的桑黄,值不值千元一斤?Hi科普啦9604播放|02:02桑黄中的天花板您见过么?收一箱经济实惠的小桑黄,绝对经济实惠长白山浪哥2万播放|01:18湖南省第一次发现了桑黄,来看看是谁在哪里发现的?湖南三农徐小六3.9万播放|03:36阿松花十年时间,记录一朵野生桑树桑黄的生长,看看到底能长多大秦巴阿松2.6万播放|00:31这个桑黄颜色金黄,金边明显,背面却一言难尽山珍世家1.6万播放|00:44果然发布|临清桑黄产业面积2.2万亩,获“中国桑黄之都”称号齐鲁壹点3.7万播放|01:55到站了来一块了解种植桑黄出菇吧!很多问题来了王静农村生活记录者2.7万播放|04:31桑黄被称为“森林黄金”,是怎么形成的,到底值不值千元一斤小马地理

别名入药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关配伍用法用量炮制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药材性状药理作用相关论述参考资料 

别名桑上寄生、桑臣、树鸡、胡孙眼、桑黄菰、桑黄菇、针层孔菌、梅树菌。入药部位子实体。性味味微苦,性寒。归经归肝、肾经。功效活血,止血,化饮,止泻。主治用于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相关配伍1、治心肺受热受暑吐血:真桑黄每用三五钱煎汤服,以好为度。(《文堂集验方》)2、治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岗谷树根皮一两半,桑黄一两半(微炙)。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3、治脱肛泻血不止: 香附一两(焙),桑黄一两(微炙)。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4、治妇人劳损,月水不断,血竭暂止,小劳辄剧:桑黄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5、治久心病不止:桑黄半两(微炙),木香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2-5方出自《圣惠方》)6、治瘰疬溃烂:桑黄菇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二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奇方》)7、治发背:厚朴(姜制)、陈皮(去白)各三钱,苍术(米泔浸)五钱,甘草(炙)二钱,入桑黄菰五钱同为末。疮溃干掺,未溃油调涂。(《卫生易简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炮制一、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杂质,晒干。二、炮制方法用时捣碎。形态特征火木层孔菌:子实体多年生,木质,侧生无柄。呈半球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腹面凸,(5-20)cm×(7-30)cm,厚3-15cm。幼时表面有细绒毛,后脱落,有明显的龟裂,无皮壳,有假皮壳,有同心环棱。盖面呈灰褐色、肝褐色至黑色,有光泽;边缘圆钝,龟裂少,有密生的短绒毛,干后脱落,呈肉桂色至咖啡色。菌肉硬,木质,暗褐色,厚0.5cm左右。菌管多层,层次常不明显,老的菌管有白色菌丝充塞;管口面锈褐色至酱色;管口圆形,每1mm间4-5个。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μm×(5-7)μm。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μm×(3-4)μm。生长环境生于杨、柳等阔叶树树干上。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药材性状菌盖木质,扁半球形或马蹄形,(2-12)cm×(3-21)cm,厚1.5-10cm,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幼期有细微绒毛,后变无毛,有同心环棱;边缘钝,淡咖啡色,下侧无子实体;菌肉深咖啡色,木质;菌管多层,层次不明显,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管口褐色;孢子近球形,光滑,(5-6)cm×(4-5)μm;菌丝不分枝,无横隔,直径3-5μm。药理作用1、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2、洋地黄样作用;低浓度能兴奋平滑肌,大剂量则发生抑制作用;3、中毒量可引起延脑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先兴奋后麻痹;4、抗肿瘤作用,抗癌作用,抗纤维化作用,抗氧化作用,镇痛作用;5、抗菌作用;6、免疫调节作用。相关论述桑黄始裁于《药性论》。《本草图经》云:“桑耳一名桑黄,有黄熟陈白者,又有金色者,皆可用。”并附有“信州桑黄”图一幅。《纲目》在“桑耳”条“释名”项下云:“桑黄以下皆硬菰之名。”这里“桑黄以下”,是指“桑黄、桑臣、桑上寄生”之名,认为此三名指一种硬菰,不是“软耳”,说明桑黄是生于多种树上的硬质的大型真菌。据《本草图经》“信州桑黄”图呈不规则块状,有毛,并参考现代有关文献考证,认为其代表种即指多孔菌科的火木层孔菌。又唐代《西阳杂俎》裁:“代地(今河北尉县)有树鸡如桮棬,呼为胡孙眼。”其形态描述亦为本种。[1][2-6]纠错参考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