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 | 被选中的史诗

 盐心Jaffe 2023-03-27 发布于四川

《贝奥武甫》,最古老的英语文学作品,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

这部英格兰古典英雄史诗,和英国毫不相干。诗中人物来自瑞典,故事发生地在丹麦。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故事以不列颠半岛的古英语写出,有着北欧凛冽蛮荒的气质,竟获得了不朽的生命。

《贝奥武甫》对后世西方文学的影响自不必说,是中世纪剑与魔法题材的祖先,奇幻文学的灵感来源,从托尔金的小说《魔戒》到新贵电视剧《权力的游戏》,皆脱胎于它。

配图 凯·尼尔森(丹麦)

1

如是/ 操戈的丹麦人在往昔的世代/ 统治他们的君王骁勇而伟岸

——《贝奥武甫》

丹麦人流传着关于他们骁勇善战的古代君王的传说。齐尔德·谢冯是古丹麦第一位伟大的国王,他以征服敌人的能力而闻名。齐尔德的孙子霍格,是第三代古丹麦国王。古丹麦,在今天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南部。

霍格是一位徒手搏熊的少年英雄,和他的祖先一样,也是一位好君王,他希望借着建造一个名叫希奥罗特的大殿,来庆贺他的统治。

长诗《贝奥武甫》,以这个古丹麦简单的王室家谱拉开了序幕。

希奥罗特大殿建成之日,却是这个上古王国的噩梦之日。

霍格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庆典却引来了荒原中的食人怪格罗道尔,它夜袭了大殿。怪兽格罗道尔和古丹麦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十二年。

时光荏苒,怪兽袭击古丹麦的消息传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部族,瑞典南部的济兹——当时瑞典是高特人的国家——领主贝奥武甫是一个勇武之人,他决定前去帮助丹麦人。

贝奥武甫率领最好的高特武士出航渡海,到达丹麦的领土。在和怪兽格罗道尔对战中,贝奥武甫砍掉了怪兽的手臂,它逃回荒野中的巢穴,死在那里。

丹麦人于是视贝奥武甫为他们历史上的伟大英雄。丹麦王霍格的游吟诗人开始创作和传唱关于贝奥武甫的诗歌。

在希奥罗特的大殿中,格罗道尔的断臂被当作战利品钉在了墙上。

贝奥武甫和霍格一起骑马去往荒原,去消灭格罗道尔的母亲,一阵混战厮杀后,贝奥武甫用剑割下了急于报仇的怪兽母亲的头颅。

更大的庆典接着举行,贝奥武甫得到了更多的无价珍宝作为谢礼。

贝奥武甫回到瑞典,不久,高特人的国王海吉拉克和儿子都死于战斗,高特人于是拥英雄同胞贝奥武甫作为国王。

贝奥武甫贤明地管理着这个国家,太平无事地直到第五十年,一条喷火巨龙袭击了高特人的家园。此时,想到了英国作家托尔金笔下的那只贪爱黄金珠宝的火龙史矛革,史矛革的形象应该便来源于此。

英雄暮年的贝奥武甫再次挥剑出征,最终,在搏斗中与火龙同归于尽。

高特人为贝奥武甫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一起哀悼这位有大能的君王。

贝奥武甫生活的时代,人类尚在氏族社会,大概只有这样的世界才容得下潜居深渊的魔怪和盘踞深穴的火龙。


2

陡峭的! 狭窄的小路/  从云雾迷茫的荒野格兰道尔走了出来/ 他忍受着上帝的愤怒

                                 ——《贝奥武甫》

公元597年,当圣奥古斯丁奉罗马教皇之命来到不列颠传教,成为英国由多神教转向了一神教的标志。

公元975年至1025年间,一位居住在英国北部或中部的基督教僧侣诗人,完成了长诗《贝奥武甫》。

此时,基督教已成为英国国教。于是,时代的痕迹便烙印在这部作品上,即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双重存在。

《贝奥武甫》,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语言,即古英语写成,共3182行,分两个部分,没有标题,后世以作品中的主角贝奥武甫命名。

富有悬念的故事情节、神秘的古老语言,让不少人向往,尽管,现在读起来会显啰嗦生涩。原版手稿在1731年的一场大火中严重受损。如今,这部手稿保存在大英图书馆里。

这位无名的僧侣诗人,效仿古罗马民族史诗《埃涅阿斯纪》, 把英雄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串连起来,穿插以自己的基督教议论, 完成了这三千多行的史诗。

这部盎格鲁撒克逊语的史诗,既不是纯粹的日耳曼英雄轶事——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同属日耳曼人,他们赶走古英国本土的凯尔特人,占据了不列颠半岛。公元前51年,凯撒在他的《高卢战记》中使用了日耳曼人这个名称——也不是简单的基督教故事。

而在盎格鲁撒克逊英国的文化氛围中,贝奥武甫以基督教的视角演绎着北欧传统,是借古老的北欧英雄故事,传递早期的基督教精神。

从这个角度看,17 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宗教史诗《失乐园》,似乎和它有着精神上的联系。

这部《贝奥武甫》,和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并称为欧洲文学的三大英雄史诗。

3

这可恶的怪物统治着一片鬼魅出没的土地/  那里是该隐子孙的庇护所/  自从该隐残杀了亚伯 / 自己的兄弟/  永恒的主就严惩了他的后裔

——《贝奥武甫》

英国最初的文学和许多国家的文学一样, 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由那些能说会讲的游吟诗人传唱。

那时的欧洲,认为任何好故事, 都要经过说唱或吟诵, 才更为动听。当然,它们的源头是来自唱给神的祭祀。

英文名称为 minstrel的游吟诗人,由拉丁文minister(意为“仆人”)演变而来。到十三世纪的时候,才用来专指民间歌手。

因为他们是一些穿街走巷,以歌唱为职业的游民,汉语译成“游吟诗人”还挺合适的。

在十三世纪以前,英国有另外的两个名称来称呼这些民间艺人,“司歌仆”scop和“格利门 ”gleeman。

Scop,在古英语中的含义是“说笑的人”。gleeman的词根“glee”是快乐的意思。

据说这两个名称最初是有区别的,Scop是真正意义的诗人,他们自己作歌,自己演奏。gleeman只是演奏他人的作品。后来,这个差别逐渐消失,于是两个名称都用于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艺人。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哀歌中有一篇《提奥》,主人公就是一位游吟诗人。他本来为国王服务,但后来一位比他更擅长歌唱的游吟诗人取代了他,实际上就夺了他的饭碗。

可见,游吟诗人的生活是没有保障的。

那时期还有一首题为《威兹瑟斯》的纪诵诗——这类作品通常为数不多,除了有一定考证价值外,文学价值都不大——记述一位游吟诗人如何周游各国,凭着自己的演唱才能赢得人们尊敬。

这首纪诵诗一共唱到了七十个部落和六十九个国王和酋长,许多地方都是诗人真正去过的。想象那些存在过,但又如过眼烟云在历史上消失的国家和国王,不禁感叹于游吟诗人的勇气和不易。

这些超越国界的演唱活动,正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游吟诗人生活的一个缩影。

其实,在上古和中古的欧洲大陆,这些人几乎到处存在,只是各个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在法国,他们被称为“荣格勒”jongleur或“特鲁伯德 ”troubadour;在挪威,叫做“斯盖尔特”skald;在斯拉夫语中,则为“格斯拉”guslar。名称不一,都是游吟诗人。

《贝奥武甫》中,也出现了游吟诗人,当贝奥武甫率高特勇士抵达丹麦后,丹麦王设宴洗尘,席间有游吟诗人歌唱助兴。

后来,贝奥武甫杀死食人怪的庆功宴上,游吟诗人也来了。假如史诗描述的都可以当作史实来看的话,这位当场填词作曲的游吟诗人,当是《贝奥武甫》的第一位作者了。

这些吟诵英雄事迹的歌曲,每唱一次就对这些故事增饰一次,有时还把许多不同的故事编成一个长篇,代代口耳传递,最后留下来,其中最古老、最长、最完整的就是《贝奥武甫》。

作为口头文学,为了便于咏唱诗人的记忆和传诵,需要十分注意韵律。这部史诗,基本是押头韵而不押尾韵,用双字隐喻而不用明喻。也并未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时不时会用插叙。

因此,翻译工作变得很难。

中文的译本中,比较好的是冯象的译本。冯象,哲学家冯契之子,作为研究古英语的专家,他基本将翻译做到了极致,很典范,家学渊源可见。译本前附的北欧文物有诗史互证之感,附录索引资料也丰富且有趣。


4

不过,躲避死亡/ 并非易事/ 谁不信就试试 /个人命中注定得去寻找归宿/ 那是专为大地的居民、灵魂的负荷者、人类的子孙备下的住所

——《贝奥武甫》

丹麦王国是北欧五国中最靠南的国家,南接德国,北部和瑞典、挪威隔海相望,是进入北欧的门户,首都哥本哈根为北欧最大城市。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和童话作家安徒生,一虚一实两个人物,让北欧小国丹麦为全世界所知。

岛屿组成的此地,在公元前1万年,就有人类居住,以狩猎为生。公元前4200年左右,进入石器时代,开垦土地,耕耘农作。公元前400年左右进入青铜时代。

丹麦人擅长航海,常南下罗马帝国以琥珀、燧石换取谷物和其他用具。他们亦商亦盗,在夏季纠众出海进行抢劫,北欧海盗的剽悍让欧洲人历史记忆深刻。

公元793年,丹麦海盗袭击了英格兰的林第斯法恩岛。自此后,丹麦海盗对英格兰的侵扰规模越来越大。

一百年后,丹麦海盗占领了伦敦,英格兰国王阿尔弗烈德大帝不得不和丹麦海盗媾和,双方平分英格兰,丹麦移民在英格兰东北部建立起“丹麦区”。

两百年后,丹麦国王克努特大帝攻占英格兰全境,建立版图包括挪威、英格兰、苏格兰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国”。

这个帝国,在1042年瓦解。

在《贝奥武甫》的时代,盎格鲁-撒克逊部落就已经征服了古英国本土。

公元376年春,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的袭击,在得到罗马皇帝的批准后,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拉开了欧洲民族大迁移的序幕。

而匈奴人进攻西哥特人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在中国汉朝——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时期,自汉武帝刘彻开始,便举全国兵力和财力,打击匈奴人。

除了投靠汉帝国的匈奴人之外,其它匈奴部落都不断西迁。最后,机缘巧合,竟促使了欧洲民族大迁移的开始。

大概这就是“蝴蝶效应”吧。

民族大迁移时期,盎格鲁-撒克逊人来到了英格兰岛,血腥的杀戮和奴隶化,是难以避免的。到公元7世纪中期,英格兰岛出现了七国时代,直到公元829年,西撒克逊人国王爱格伯特统一英格兰。

这一段历史,和中国的“战国七雄,秦并天下”相似。

公元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进入伦敦,成为英王威廉一世,也被叫做征服者威廉,从此,现代英语的时代开始。

而英语学习者,大部分都是从1066年之后的英语开始学习的,即现代英语。

但英国早期的文学,则是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开始的,即古英语时代。

公元六世纪时,法国历史学家图尔城主教葛雷格利,在撰写法兰克人的历史中,曾记载瑞典南部的高特人,在他们的国王科其拉克斯率领下, 于公元520年渡海袭击,掠夺弗里西安人居住的海岸。

法兰克人的国王塞奥多里克派他的儿子,统率军队前往支援弗里西安人。在战斗中,叶亚特人的国王科其拉克斯阵亡, 但陪同他出征的侄儿贝奥武甫英勇杀敌, 替他报了仇。

在《贝奥武甫》史诗里, 有一处提到过这场战役,那是贝奥武甫的暮年回忆。虽然史诗没有着重叙述这场战役,但这一事件或许能说明《贝奥武甫》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和人物的。

当时的氏族和国家间摩擦不断,血仇时有发生,这些真实历史以背景故事的形式穿插在史诗中,多有史料价值,且起到虚与实的相互衬托的作用。

史诗中的神魔故事,则部分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民间传说,关于熊、蜜蜂、狼的故事。

大概,这个民间文学传统于公元6世纪被入侵不列颠岛的盎格鲁人带到岛上。

随后, 这个异教的口头文学又和基督教结合起来, 最终被那位僧侣诗人用文字固定了下来。

而贝奥武甫,也算是文学记载中最有名的,一位把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上升为“国际主义”情怀的古早英雄吧。E

广告         联系人:罗南映 电话:13275958636

审 | 周春伦

排 | 彭运康

END

2023年/第148期2023/3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订阅《新教育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