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过去的老屋

 天山一剑图书馆 2023-03-27 发布于江西

文字/陳惠農

配图/网络(鸣谢)


看到现在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大厦,不由勾起我对家乡老屋的回忆。曾记得在六七十年代时,人们还居住在土墙竹梁茅草房内。后来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提高,茅草屋又换成了小青瓦房。又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瞬间小青瓦屋又慢慢地翻盖成了琉璃瓦房,直至今日,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崭新的楼房,甚至有的人家还住进了高楼电梯房,区区几十年的房屋变迁,以及生活条件的变化,无不为之感叹。


如今回想起家乡过去的那些老屋,以及有关老屋的一些趣事,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记得以前家乡的老屋,大都是土墙茅房,那时在建土房盖茅屋时,建房的材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但建房用的毛竹,是在竹器市场,或在山中购买回来的。清楚地记得那时在建房打土墙时,起先是用椽槽或板槽放在房基处,装进泥土再用石夯锤反复夯实,同时大家还一起帮着用双脚将槽中的泥土踏实压平,就这样一层又一层地用此方法往上垒造,一直把房屋四面的土墙垒好,然后再建房造梁。由于那时这种古老的建房方法比较烦琐,而且此墙经不住常年的风吹雨打,所以后来人们砌墙时不再用椽槽了,而是制作了土坯来代替。记得当时制作土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模型制作,另一种就是选择在一块田地里,把整片田地里的泥土反复夯实后,再划出尺寸长短的线条,计算着大约所需的土坯块,沿着线条用专用切土块的脚踏刀,一脚一脚,一刀一刀地切开,然后再用铲刀,一块块地将其铲出,晒干后堆积在田埂路边,适时供砌墙建房时备用。用这种土坯砌出的墙面,既方便又快速,而且比用椽糟砌出的土墙结实而牢固。


过去我的家乡盖茅房时用的茅草,其实就是田间脱谷后精选的稻草,经特殊处理后铺盖在房顶上的。当时清楚地记得,人们将一捆捆稻草抛到房顶,由盖房师傅们先用竹条将稻草根部的一头,铺平绑扎固定在屋梁椽上,再用适量的泥浆粘糊在稻草根部的一头,然后再一层层向上铺垫。就这样层层向上叠起,顺其将草铺平压紧,直至稻草铺完房屋盖好为止。茅草房既能遮风挡雨,又能冬暖夏凉,不过数年后经过风吹雨淋,霜打雪压后,稻草会发霉变质腐烂,需要重新换上新的稻草,也就是说给草房去旧翻新。有趣的是,记得那时草房在冬天下雪天时,尤其晚上下雪后,清晨开门一眼望去,整个房顶上到处都是白花花的一片,在零下几度的情况下,待到冰雪溶化时,冰水会沿着茅草向下垂滴,此时屋檐下会结满了又粗又长的冰凌,冰凌类似锋剑,有的冰凌的剑头,甚至顶到屋檐下的土壤,我们时常将其摘下拿在手中玩耍。


记得八九十年代,家乡地方建了好几处瓦窑和砖窑,起初瓦窑烧出的瓦片都是黑色的小青瓦,后来又烧出琉璃瓦来。砖窑烧出的砖块当时我们称之为“八五”砖,也就是尺寸在8点5英寸之内,砖块的颜色是浅红色略带些黄色的,当时我们称之为“黄砖头”,后来又烧出“九五”砖来,颜色和八五砖类似。当时有条件的人家,老土房坏了就不再修复了,而是直接翻建成砖墙木梁瓦屋房。后来随着大家普遍将老土房翻建成瓦屋,所以那时的木匠和泥工匠,以及瓦匠都非常忙碌。记得当时在建造瓦房时,这些工匠络绎提前到场,当时我们将这些工匠称之为“大工”或叫“匠人”。帮忙的人称之为“小工”或叫“帮忙佬”。尤其那时待到屋顶盖瓦时有很多讲究的,除了高空抛瓦接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瓦工匠在铺瓦时,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据了解,瓦工首先要按照坡度拉线,一般来说铺瓦时应从下往上,一愣一愣地铺设。先铺设底瓦再铺设面瓦即可,但放瓦时一定要瓦形凹部向上,凸部相下,这样层层相压,在两瓦相界处,还要用浆泥封实。


不仅如此,等到铺设完成后,还要用直尺调整瓦楞和瓦面,等到屋面全部铺完之后,还要在它的瓦隙处用麻灰进行抹光,这样才能保证屋脊和瓦之间的接处比较严实,不会出现渗漏的问题。同时还要保证屋面瓦的颜色相一致,特别是铺设的时候要检查一下瓦片,不能出现裂纹或缺片的现象,这样铺设的瓦片外观才会比较整齐。不过,后来在建造琉璃瓦房时,就没有这么多复杂和要求了。当然,那时的建房造梁盖屋等,其中的很多学问和技巧,只有那些专业的师傅们知道,我们当然是知之甚少。但我们知道的是,当时小青瓦铺设后,由于乡村的房屋经常有老鼠在瓦片内出入,所以经常发现有黄鼠狼,或大蛇钻入其中寻找追捕,把瓦片翻动或踩破,导致下雨天房子漏雨。那时遇上下雨天,真所谓是室外下小雨,家中落大雨,而且时常需要用盆来接漏,无奈之下不得不花钱,请瓦工匠上门来“拿漏”。屋漏修好后,还要请饭送烟讲好话,真所谓是有苦难言。可喜的是,现在人们都住进了崭新的水泥楼房,以前的那些破旧老屋,也永远地成为历史了。



背景音乐/家乡的老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