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棋坛锐评:莫让“谢侠逊杯”金字招牌贬值

 京华笑笑生 2023-03-27 发布于北京

  作为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共同膜拜的棋王,“百岁棋王”谢侠逊(1887-1987)的历史地位无与伦比!

  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约》,谢侠逊闻之,愤然创作象棋排局30局,结集出版《国耻谱》,以字形与史实控诉列强侵华,引起广泛共鸣;1918年,谢侠逊在上海力挫群雄获全国象棋个人冠军,1928年被推为全国棋坛总司令,称“中国棋王”。1929年至1931年,三次国际象棋大赛中,连连夺冠,扬威世界。

  1937年日本侵华,谢侠逊出任南洋巡回大使,通过“义赛”宣传抗日救亡,共募捐款5000万元和金银珠宝首饰无数,并动员华侨技工3300人回国服务,为民族解放大业作出重大贡献。回国后,周恩来亲自登门拜访,称其“爱国象棋家”。期间,两人对弈两局,第二局残局被命名为《共纾国难》为题,发表在《大公报》,在抗日宣传上引起强烈影响。

  谢侠逊在国际象棋上,亦是鼻祖级人物。当年谢侠逊广泛推介西洋棋,将国际象棋引入中国,并率先在上海开花结果,正是由于先行者谢侠逊的引进推广,才有今天的国际象棋的繁荣发展。

  谢侠逊,不仅是平阳的谢侠逊,温州的谢侠逊,更是中国的谢侠逊。

  平阳当地打造体育名片,建造谢侠逊棋院,并举办“谢侠逊杯”象棋国际象棋相关赛事,以此弘扬国粹。

  然而,怎样打造这枚金光闪闪的金字招牌,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平阳当地似乎并未做好充分的规划与定位。

  2017年,平阳举办首届“平阳农商银行·谢侠逊杯”全国象棋公开赛,同时国象赛事进行。今年举行第二届谢杯,命名曰“一带一路谢侠逊棋王杯国际公开赛”,摸索中,似乎没有找准方向,在奖金配置上,冠军3万,尤其让人触目惊心。

  谢侠逊杯这个金字招牌,冠军3万,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之匹配,这如同钢琴上披上塑料布,绝代美女佩戴狗尾巴花,简直不伦不类,调性混乱。

  不远处的福州市,同样是开发“体育名片”“吴清源杯”,相比之下,反倒是开发的风生水起,有色有味,高端大气上档次,命名“吴清源杯”世界女子围棋赛,总奖金120万元人民币,冠军50万元,亚军20万元,是奖金最高的世界女子赛。

  据悉,谢侠逊杯当地亦是劳苦奔波,筹备筹建,花费颇多,当地预算120万,但巨额拨款并没体现在奖金上,而重点花在人员差旅食宿开销上了。

  这次来自德国、法国、芬兰、俄罗斯、白俄罗斯、意大利、加拿大、越南、柬埔寨、印尼、缅甸等国家棋手基本全程免费参赛,这让当地接待与开销苦不堪言,不堪重负,甚至亏本倒贴经费。

  如此办赛理念,确实难以让人苟同。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有了谢侠逊这块金招牌,当定位高端赛事,而非普罗大众的公开赛这种档次,或世界棋王棋后邀请赛,邀请卡尔森、候逸凡、王天一、唐丹,同台竞技,穿插表演,跨界吸睛,或国象象棋双枪将世界争霸赛,冠军设置80万、50万均可,娱乐性竞技性兼备,人员少,高精尖,开销大幅降低,集中力量体现谢侠逊杯的含金量,让媒体聚焦,成为年度话题,同时,深度开掘市场价值,吸引名企介入,有了名人、名企,还有名局,谢侠逊杯不火才怪。那时,各国好手会不请自来,国内高手,亦会争相排队上谢侠逊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何必花钱请人来呢?

  有了这块金招牌,思路不对,往往能把金矿搞成水泥厂,把湖边别墅装修成小渔棚。

  棋界的吴清源与谢侠逊,是后人无法企及的两座高峰。两人寿比南山,同为百岁老人,成为光耀中华的文化巨子。他们的文化遗产,我们继承之,发扬之,泽润后世,功不唐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谢侠逊杯的文化开发与商业开发,还需向吴清源杯借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