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祛全身水湿的仲景方

 新用户5616Y0eR 2023-03-27 发布于辽宁
图片

我们在研究经方的时候,常会提到“类方”这个词,指的是药物组成相似的方剂。它们功用相近,却又通过一两味药的加减变化,精细针对一类疾病的不同情况。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仲景方中治疗水湿的“苓芍剂”,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医圣的辨治巧思吧!

伤寒大家刘渡舟在其《伤寒论临证指要》“水证论”中提到苓芍术甘汤,认为仲景在论述桂枝汤的加减法中,既有去桂枝,也有去芍药,既有加桂枝,也有加芍药,这种桂枝、芍药相互对应的规律符合疾病的客观要求。所以笔者认为《伤寒论》仅有苓桂术甘汤而缺少苓芍术甘汤的存在,似乎违背了仲景一贯阴阳兼顾的用方特点,刻意求索,终于发现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正是刘渡舟追求的苓芍术甘汤。

刘渡舟不仅提出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相对,更提出二者的区别。苓桂术甘汤旨在通阳而治胸满心悸;苓芍术甘汤旨在和阴利水而治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桂枝走表利于上,芍药走里利于下,上为阳,下为阴,正体现仲景的桂枝、芍药对应规律作用在水气病中而各显身手,以尽发汗、利小便之能事也。
笔者认为除了刘渡舟讲的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相对应之外,《伤寒论》中有苓桂剂系列方药,如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苓桂甘姜汤、苓桂味甘汤等,那《伤寒论》中有无对应的苓芍剂呢?答案是肯定的。
纵观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苓芍类方剂主要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附子汤和当归芍药散

图片

四方的组成异同见下表(表1-1):
表1-1  四方组成异同表
图片
从所治疗症状而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和真武汤的原文均提到发热,说明二方均有治疗水郁发热之功
三方都有经脉不利而疼痛之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原文提到“头项强痛”,而真武汤的原文提到“四肢沉重疼痛”,附子汤的原文提到“身体痛,骨节痛”,说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经脉不利见证偏于上部阳位,而真武汤证的经脉不利见证见于四肢,附子汤证的疼痛最明显
论及疼痛,《伤寒论》中提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与“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可以互参。前者以气血不足为主,故于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加人参;后者以阳虚寒湿为重,故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基础上去生姜、大枣、甘草,增附子、人参。

当归芍药散是治疗妇人腹痛之妙方,与真武汤及附子汤比较,本方没有附子温阳,而是有当归、川芎,侧重于治疗津血不足,且茯苓、白术均增量,又增加了泽泻,故利水逐湿功能增强,白芍原方有一斤之多,取白芍逐血痹且止痛力强。
总之,苓芍剂是临床上的一个方剂群。
茯苓、白芍两味药均有利小便之能,两药配伍,共奏利水除湿之功。因此苓芍剂与苓桂剂一样,均能利水。
所不同者,正如刘渡舟所说,茯苓、桂枝合用,因桂枝走表,故苓桂剂侧重于水饮上冲,如眩晕、心悸、呕吐等;而白芍走里,故苓芍剂侧重于水湿下注,如下肢水肿、带下增多、泄泻等。苓芍剂多配伍白术增强除湿之能,且在此基础上,根据里虚的不同分别配合温阳益气药物(如真武汤、附子汤),或养血和血药物(如当归芍药散)。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六经八纲用经方:竹雨轩经方临证体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立山著)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