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附子类方学习总结

 刘红星34ul0sm0 2023-03-28 发布于湖南

最近看了一些现代的、古代的医案,做了一些临床实践,愈发感受到中医的疗效的确切性,这次疫情尤其增加了很多人的信心。相信实践,而不是相信别人给你建好的条条框框,条条框框固然重要,但如果跳不出去,可能就变成了束缚自己的绳索。中医学习还是要建立好信心,打好基础,不走歪门邪道,不因偏方验方沾沾自喜,在中医理论下建好框架,练就好十八般武艺,来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

《雷公炮制药性解》曰附子:“主六腑沉寒,三阳厥逆,癥坚积聚,寒湿拘挛,霍乱转筋,足膝无力,堕胎甚速。”在《伤寒论》中的附子类方中,无不体现了以上功效。以四逆辈为代表,四逆汤、附子理中丸、真武汤、附子汤等等。

四逆汤以附子与甘草干姜汤合方,主治“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膈上有寒饮,干呕。”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主治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盛。其中又有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之变化。

真武汤以附子为君,茯苓、白术、白芍、生姜健脾利水,全方温阳利水以治阳虚水泛证。与苓桂术甘汤同见眩悸,但“身为振振摇”加重为“振振欲僻地”。阳虚所致的发热、汗出从太阳治之不解。“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可用真武汤。与四逆汤相比,前者多见用于慢性心衰、慢性肾衰,后者多见于急性心衰、休克等。本方为扶正祛邪兼顾,既能温阳又能利水。同此方用苓芍利水的还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附子理中丸“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附子理中汤与真武汤相比前者可见呕吐、腹泻,后者则见眩晕心悸。一个是脾胃阳虚,一个是心肾阳虚。前者以干姜、甘草偏于温中,后者以茯苓、白芍、生姜偏于利水。均有附子、白术。

附子泻心汤为“阳热结于上,阴寒结于下”所致,“证属实热,而体属阳虚。”临床常见病人寒热虚实错杂,舌脉不符或舌症相反。常见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热痞、吐血、衄血,在此基础上加上附子以治汗出、恶寒阳虚证候。再加一味黄芩。本方煎服法特别,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渍之,再与煎好的附子混合。胡老说附子不止有回阳之义,还有亢进机能的作用,因此能治疗小便失禁、心衰。属阴证+虚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