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问】:怀素《小草千字文》,为何叫“千金帖”?怀素《小草千字文》,写于六十三岁时,所谓“老笔”,老来用笔、心境、人生境界体现的书法名作。 历来对此帖评价很高,史称《千金帖》,意思是一字值千金。 于右任说,“此为素师晚年最佳之作。”启功点明素师的笔意,“略形颓懒,盖晚年之迹也。”这些书法大家的中肯评价。但是目前相比较而言,怀素的《自叙帖》更有名气,因为更容易表现出个人风格,所以现在很多人学习书法一上来就学《自叙帖》,直接临狂草。这是值得斟酌的现象。那么,怀素《小草千字文》,为何价值千金?或者说,到底是什么值得如此夸赞呢?在此帖中,怀素并不过分讲究什么露锋、藏锋,也不过度关注什么调锋动作,而是落纸即走。随笔势粘纸、离纸,点画的线条自然形成。启功说的“略形颓懒”,即是此意。  比如“文“字,随手势落笔,直接就走,不做过多的调锋动作;捺画收笔自然送到,什么样就什么样,不追求一般所要求的捺画出刀锋。 “暑往、秋收”也是这样。“往”字双立人一笔带过,顺势左荡又内收。“秋收”二字似连非连,顺势下拉竖笔,意态悠然。这个帖子很少用转折、方折、翻折等技法,而是更多的圆转。这样就减少了棱角分明所带来的“火气”,而增加了沉静内敛的静气。
 比如,“周”、“国”、“罔”,方框包围结构的字,一笔转折都不用,全是圆转运笔完成。 注意,在怀素此帖中,小草圆转处,并没有现在所谓的“绞转”技法,纯任笔毫自然变化。这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而非人为的按压与做作。这是讲他的运笔速度。相比较于《自叙帖》,这个帖子就要运笔缓慢得多。从线条质感来看,“迟涩”是运笔的主要特征。“臣伏戎羌”,四个字,迟涩运笔带来的线质,感觉很明显。 今人写草书,很容易追求迅疾,殊不知古人写草法,反而追求迟涩,亦谓“淹留”。这是草书写得有古意、有静气的一个重要法则。 因为运笔迟涩圆融,带来点画的内敛含蓄。很多的点画,都是“意到”即止,在具象上不追求完美,在意象上却又到了就行,不追求什么“笔笔送到”。 比如“才良知过”,都是圆又敛。毛笔有去完成点画的动作,但隐而不全发,含蓄着不全部表现出来。这种迟涩用笔,建议多品味,多揣摩。在传统笔墨中,如“无中生有”,如“最分明处最模糊”,往往是境界的一种体现。(注:昨晚直播中,在此四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辨识其中用笔的共性特征,此文略。有需要了解的书友,请移步视频号“老伍讲书法”点击【直播回放】观看。)米芾曾在《论书帖》中评价怀素,“少加平淡”,人为怀素比其他几位草书家更多一些“魏晋平淡”的气韵,这是难得的。在评价王献之书法时说,“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术。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这种“不经意”与“稍加平淡”都是书法的高级境界,与那些杂耍式的、炫技式的、夸张怪异的舞弄笔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当代书坛,唯技术论、技术精细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做作、矫饰的风气很重,学一学素师的平淡“千金”,褪褪火气,很有裨益。以上是直播解答的图文摘要,个人经验之谈,供大家学习参考。具体演示讲解视频请移步视频号观看直播回放,谢谢!
欢迎大家预约今晚的直播: 【主题】识别古老笔法:杨凝式的“神仙笔” 【时间】3月28日晚上8点3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