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永刚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字面意思:患者是个太阳病,现在症状是头痛、发热、全身疼痛,关节疼,怕冷、气喘而无汗,这时要用麻黄汤治疗。 引申意思:这条是麻黄汤证,也可以称为太阳伤寒,太阳伤寒是人体感受寒邪,寒性收引,所以全身肌层表现出来的象就是收缩态,连全身的血管也是收缩的,因此表现为浮紧脉,在这种紧张状态下,机体内压力升高,造成组织挤压,与之相关的疼痛正是由此引起。体表毛孔因收缩而不能出汗,体温便会失衡而出现发热。为什么会感觉冷?人体能感受到的外界温度是相对于自身体温,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一双冷手摸温水也会觉得热,一双热手摸同样的水却感到凉。怎样治疗?麻黄汤主之。麻黄发汗,桂枝助麻黄发汗,杏仁降肺气,甘草可以缓急迫的症状,麻黄汤的配伍原理有多种解释,不在赘述。麻黄汤的功效就是发汗,通过发汗达到降低肌表压力的效果。许多人说麻黄汤过于迅猛,但麻黄汤的精妙之处恰恰在于它强大的发汗力量,西医在追求药效好的西药,我们手握良方却责其良效,何故啊? 逻辑分析:麻黄汤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汗,以此来通达肌表,缓解机体因感受寒邪造成的紧张感。临床上服用麻黄汤的病人不一定会汗出也能使疾病痊愈,也有的病人尿量会增加,只要辨证准确,大汗的情况并不多见。如果病人症状不典型,伤寒和中风常难以区别,根据仲景的条文可知二者区别主要是有汗和无汗,但实际情况时有汗要用桂枝汤,无汗的情况下也有用桂枝汤治疗的,需要注意。 我们在中药的理解上有很大偏差,甚至用一般的逻辑难以理解,我们对中药的认识和解释完全是两回事,中药的认识完全建立在临床试验,也就是上千年的治疗经验,但对于中药的解释可以从多方面,有的中药可以从形状,有的可以从阴阳,有的可以从气味,有的可以从概括等等,如麻黄是一味非常常见的药物,麻黄可以让人体出汗,所以我们把麻黄想象成向外发散之品,同时麻黄又可以平喘,我们又把麻黄想象成可以向下走,这看起来非常可笑,同一味中药,既可以向上跑,也可以向下跑,到底怎么跑,完全取决于我们怎么说,这不免让人觉得逻辑混乱。于是让我不得不思考我们对药物解释的根本逻辑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解释中药的功效?这么混乱的解释对于中药应用或是中医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我将其总结为四点:一、建立同一种药物在不同场景下应用的统一逻辑;二、有效扩大了中药的应用范围;三、构建以中药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体系;四、协调人类独特认知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