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 为禾本科稻属植物糯稻的去壳种仁。 别名 稻米、江米、元米 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 功能 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敛汗,解毒。 主治 脾胃虚寒泄泻,霍乱吐逆,消渴尿多,自汗,痘疮,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入丸、散;或煮粥。外用:研末调敷。 禁忌 湿热痰火及脾滞者禁服,小儿不宜多食。 1、《食疗本草》:“使人多睡,发风动气,不可多食。” 2、《本草拾遗》:“妊身与杂肉食之,不利子。久食之令人身软,缓人筋也。” 3、《四声本草》:“拥诸经络气,使四肢不收,发风昏昏。” 4、《食性本草》:“久食发心悸,及痈疽疮疖中痛。不可合酒共食,醉难醒。” 5、《日用本草》:“多食发热。” 6、《纲目》:“糯性黏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 7、《本草省常》:“同鸡肉食,生蛔虫,小儿不宜食。” 相关论述 1、《别录》:“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 2、孙思邈:“脾病宜食,益气止泄。”(引自《证类本草》) 3、《食疗本草》:“霍乱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饮之即止。” 4、《本草拾遗》:“主消渴。” 5、《四声本草》:“主痔疾,以骆驼脂作煎饼服之,空腹与服。” 6、《食性本草》:“能行荣卫中血积。解芜菁毒。” 7、《日用本草》:“补中益气,实肠。” 8、《本草元命苞》:“止鼻衄血。” 9、《医学入门》:“养下元,缩小便,治妇人胎动腹痛,下黄水,和气血药中服之。炒黑水调,傅痈疽、金疮、水毒、竹木刺。” 10、《纲目》:“暖脾胃,止虚寒泄痢,收自汗,发痘疮。” 临床应用 1、治小儿泄泻,日久不止及男妇脾泄:糯米半升(姜汁浸一宿炒熟),山药半斤(炒黄)。为末,加大椒末一钱,和匀,磁罐收贮,每服一二钱,赤砂糖汤调化下。(《婴童类萃》) 2、治妊娠胎动不安:糯米三合,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捣为末)。先煎糯米作粥,临熟下胶末,搅匀食之。(《圣惠方》糯米阿胶粥) 3、治龙缠疮,身上生疮如粟米大,成块成路极痛者:取糯米不拘多少,浸胀擂浆,淀粉搽之。(《片玉心书》) 4、治病后津液燥少,大便不通:糯米二合(炒灰存性研细),猪胆一枚,取汁,砂糖少许。上三味,和研如膏,纳少许入下部,立通。 5、治鼻衄不止:糯米二合。捣罗为散,冷水调下三钱匕。(4、5方出自《圣济总录》) 6、治虚劳不足:糯米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纲目》) 7、治虚寒腰痛:糯米炒热,袋盛之,熨痛处,内用八角茴香研末,酒服下。(《华佗神医秘传》) 8、治三消渴利: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细)等份。上每用秤一两许,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则饮,不拘时。(《三因方》梅花汤) 9、治自汗不止:陈糯米不以多少,麦裁同炒令黄色,研为细末,米饮调下三钱,或熟猪肉蘸末食之亦可。(《古今医统》) 10、治鹤膝风:糯米煮饭,酒并曲三味共捣,敷痛处。(《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11、下乳汁:糯米、莴苣子各半合并淘洗,生甘草半两。上煎汁一升,研药令细,去渣,分作三服。(《医学纲目》) 药膳食疗: 1.糯米山药散: 功效:此方用于脾胃虚寒、久泻、饮食减少者,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原材料:糯米500g。山药50g,砂糖、胡椒粉各适量。 做法:糯米用水浸泡一夜后沥干,文火炒熟、磨筛,山药也研成细末:将糯米与山药拌匀,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砂糖、胡椒粉即成。 用法:每日用小半碗开水冲服。 2.糯米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