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郑州的“国棉厂”印迹

 林旭生 2023-03-28 发布于河南

《郑州“国棉厂”》

平水七阳/林旭生

棉纺牌坊翻厂史,国棉扩建豫丰场。

五湖四海来援建,经纬中原展誉煌。

世事轮回交替变,新时新技展新望。

罔闻郑县棉纱史,历尽沧桑话冷凉。

【文中配图来自:郑州小闲人“香取茜”】

“国棉厂”,一个时代的痕迹!

一、鎏金岁月

郑州的“国棉厂”历史,若从上世纪50年代算起,已接近70年,远长于“民国郑县40年”的称谓史,更是新中国轻工业成长之路的见证史。

1920年,郑州“豫丰纱厂”建成投产,当时它是全国最大的“棉纺厂”之一(1949年关闭)。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随着“国棉一厂”在中原区建设路上的建立,位于布厂街的豫丰纱厂旧址处改造成立了“国营郑州第二棉纺织厂”。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国家第一个苏联援建的“五年计划”(简称“一五”)中,因为郑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优势,当时成为了中原地区仅次于洛阳的工业基地,市内从棉纺路到建设路的南北区间内,五年时间从东向西依次又建立了三厂、四厂、五厂、六厂。(当时有三个建设图纸一样的厂是:石家庄国棉二厂,郑棉三厂,西北国棉二厂)

1954年10月30日,郑州变省会,而至1957年,郑州市已全部超额完成“一五”计划指标。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96亿元,年平均增长45.3%;农业总产值达到2847万元,年平均增长5.4%。在郑州众多的国营工厂里(给棉纺厂配套的郑纺机、省纺机、砂轮厂、电缆厂、化工厂、电厂、卷烟厂等),国棉厂贡献着绝大多数的利税收入,在整个中原区(“老郑州人”所称的西郊)10万棉纺工人(若算家属,总人口超过30万)的地位,在当时无上荣光(女子择偶首选是工人、其次解放军,再次才是公务员),远超今日郑州航空港区之“富士康”(富士康麾下最大规模的郑州超级工厂,顶峰期时工人总数接近30万,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县域总人口集中在一个工业园内,富士康郑州超级工厂的存在,促使郑州跨入新一线城市中的“万亿GDP城市群”)


二、历史底蕴

不仅仅郑州,就中原地区来说,安阳豫北纱厂、卫辉华新纱厂,这些超过100年的老厂,与郑州、洛阳的纺织工业一样诉说着为国为民的计划经济痕迹。洛阳有“十大厂矿”外省援洛史的“上海市场、广州市场”等见证产物;郑州有“国棉三/四厂(苏沪籍为主)、国棉五厂(山东籍为主)”的外省援建郑州工厂。在那个全国各地人民支援国家建设的激情时代,背井离乡、无私奉献的老一辈国棉人不应该被默默忘记。

纺织工业,自卫辉人王锡彤开展“实业救国”振奋民族工业开始,到本世纪初,100多年的棉纺史,从袁世凯家族、王锡彤家族、周学熙家族的私人产业,到解放后全部转为国有制,再到现代的私有,国棉的衰落并不是简单的体制问题(管理问题)、成本变化(中原地区90年后棉花种植区大量萎缩),也有这个时代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影响(自动化装备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新技术、自动化的推行,使得产品品质更高,而人工作用降低,而国营厂早期大量的工人被“机器吃人”裁掉岗位后,只能与旧时代告别。

2000年以前,棉纺产业,在郑州历经沧桑。在没有棉纺厂前,郑州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是一个国内大型的物资集散地。康百万家族的最后一代掌门人——康庭兰,曾经把康家最后的翻身机会压在了郑州的棉花打包厂经营上,无奈于抗战爆发,作为军管物资的棉纺产业所有生产资料或被炸、或被抢、或被收缴,康家也自康庭兰、康子昭死后彻底沉沦。

从一千多年前的李渊担任郑州刺史起,到民国二年“只存在了40年的郑县”,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省会由开封搬迁到郑州,郑州的区划变化,棉纺厂的由盛转衰,正如那生存法则、自然规律左右着世事轮回、盛衰交替。一个旧的时代落幕了,是新技术及其衍生的理念推动后的结果,而不是因为旧的时代全盘堕落(落后不等于堕落)。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旧时代的所有痕迹抹去,因为那其中也曾有老一辈人(建设老郑州、打造新中国)为之努力过、奋斗过的流金岁月和光辉事迹!

【文中原图来自:郑州小闲人“香取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