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招商未必引资:为何一些“大厂”喜欢降维建厂到“小城”?

 林旭生 2023-03-28 发布于河南

十多年前,我在一家比利时企业做主管,当时感叹于这家世界五百强公司在十几年间就能在我国开建二十多家大型工厂,囊括了我国市场上一多半的同类品牌,且在河南建厂不到2年时间里,省内本土同类品牌大都被其吞并,仅存一家本土品牌在夹缝里艰难生存…

随着个人阅历的增加,我后来才知道,这些跨国企业不仅仅是在做工厂产品,其更可怕的大手笔是在做“研究地方政策、主做金融投机…”

一、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这个词语比较官方的定义是:指地方ZF以说服投资者,受让土地或租赁厂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针对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销售行为早期主要集中在吸收制造业的外国投资企业)

我国早期沿海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所引起的示范效应(地方经济总量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地方就业增加,地方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地方官员升迁比例增加)被各地ZF官员发现,随后跟风成立了大量的开发区并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招商引资,无疑在非重工、军工领域的发展策略,确实使得我国的经济腾飞繁荣了二十年。但万事万物都是在推演变化的,没有一个策略能永远完美。比如在近些年来,招商引资造成的工业园区扩张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

当下放眼望去,每个县、每个镇不管是否具备扩大工业园区的条件,有条件要上马工业园,无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马或扩大工业园,甚至占用耕地建设园区、开发区。除此之外,工业园区的无序扩张化,使得地方为了抢夺大厂客户而内卷化,近些年来招商引资逐渐变成了“招商垫资”,不但没能盘活当地产业,且有的地方引入竞品同质化企业,引狼入室后还把自己的本土企业品牌抹杀了。抹杀的助攻,包括一些土地免租期、免税期、退税政策等等(举例,TSL这家本来濒临破产的霉国大厂,因为上海的招商引资“巨额优待政策”而救活了)

二、招商垫资

现在所谓的“招商引资”,就是招外面的商,引当地银行的资。


每招一个商,这个客商第一件事就是联系当地银行,打探银行的口风,如果银行肯为他背书,有意愿借钱给他,肯定这个客商能成功引进来。


操作手段大多是:客商吹嘘要在当地建设某大项目,投资几十亿,实际上,客商最多就带来少部分启动资金拿地,拿地后以地作为抵押去银行贷款,开始建设,后续建设资金一些是预售、一些是承建商、供货商垫资,一些是在建工程抵押继续向银行贷款。如果一切顺利,项目建成,皆大欢喜;不顺利的话,则是一地鸡毛,银行、供货商背锅,客商往往全身而退。

当前这种现状最严重的领域就是房地产行业,这些擅于玩杠杆、擅于空手套白狼、擅于四两拨千斤的“大企”,坑起地方银行老手段都不用打草稿的。

除了房地产企业,一些“大厂”也从房地产大佬那里学坏了,也开始不务正业地浮夸起来了。一些大厂,在经济不景气、行业已萧条的情况下,还在不停地报建报批各种各样“某某项目”,企寄于新项目的大获成功,但若是没达到预期也不用愁,拿地抵押,甚至继续以贷养贷。至于归还本金,那鬼知道猴年马月能否达成?能正常还利息,维系资金链暂时不断就达到这些大厂老板的目的了(前些时间,那些威海的韩企老板,最后卷巨款跑路回韩国,你后期去追款可老难了。一些有国外居留权的工厂老板,将来他们赚够说走就走了,留下一地鸡毛给本地银行,到时候亏国家、亏当地百姓、亏供应商,就是厂老板不亏)

【小结】:


现在所谓的“招商引资”,支持当地建设的资金来源大多是当地银行,而不是什么外商(也包括学坏了的本地商),现在所谓的招商引资,较二十年前相比,已经逐渐发生了初衷的变异。

现在所谓的“招商引资”,就是招外商外企的商,引当地银行的资。

地方上费劲八叉地招到了商,至于是否引来了资?我可以负责任地给你说,那大多是引了个寂寞!

{文中提及的“外商”,不单单指外商独资企业、外地的大企业,也包括本地一些大的民企。以上内容,纯粹为个人感悟,读者朋友们切勿对号入座去猜测自己的企业,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