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完善

 行为逻辑 2023-03-28 发布于天津
“昨天”我察觉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关于对方需求、诉求的事情。
我做事的方式通常情况下是,我做好我应该做的事情就行了,有劳而作。
但是,这里面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我忽略了对方的诉求。
一般人会觉得,我自觉的做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对方做得好不好,这种想法和行为是非常好的。
然而,更为高级的灵魂,他们是有诉求的,就是说,你在付出的时候,对方也想要付出,而你却表示“你付不付出不重要”,这是非常伤人的。
我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
昨天有人说:噢 赞叹啊 理科人,文采还这么好,看来平时博览群书 思考有深度。
我没有正面回复他的话,因为我不太清楚自己是不是文采好,而且知道自己没有博览群书。我看得书不太多,或者说,我不觉得看书多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思考和做到才是真的了不起。
我只是回答:不断地精进学业,修养心性吧,一直在完善自己。
通过昨天的错误,我再想:我是如何做得这些?
自省。
我说的自省不仅仅是反思、总结,我的反省是包含“立即改正的”。
我有意愿去完善自己,我有意愿去培养自己的心性。
神秀大师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们生活在尘世间,可能由于外界的环境,可能由于内心的贪执妄,每个人身上都会落下尘埃,我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自省,他身上的尘埃就会变成一层层的厚土,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外表看似光鲜亮丽,但是他们身上披的是厚厚的土。
曾经很多时候我会感觉到孤独,有一种独行于世间的感受,不想说话,只想静静地做自己的事。虽然孤独,但内心是安静、祥和的。
曾经有人问我:你觉得孤独时,你会怎么做?
看书,看古代先贤们留下来的书籍。
我深刻的记得,当我在看《道德经》的时候,我甚至能感受到当时作者的心境,感受到作者隐藏在深处小小的脾气。
也许,这种感受不是作者的,只不过是“我以为”。
我要表达的不是我能不能对作者感同身受,而是想说,我看那些书不会觉得枯燥,我能找到其中的乐趣。
为什么?
因为我习惯于独立思考。
我曾想买过《资治通鉴》和《史记》,一看到厚厚的好多本,一是觉得太重了不方便看,二是觉得时间长了会弄坏书。
我看书并不快,甚至是比较慢,因为我思考的时间比较长。所以,那么厚的书,我会看很久,怕翻烂了。
后来,我选择了听书,听了《资治通鉴》和《史记》,总体感觉效果不太好,这与我看书习惯有关。
因为我总是想停下来思考,还需要回过神来往前“翻”听听前面的话。所以,很多时候我耳朵在听书,脑袋却在“走神”,在思考之前的那件事或者那句话。
前不久看到冯唐说:读《资治通鉴》应该先看问题,然后把书合上,假设是你,你会怎么做,然后再翻开书,看看书中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对比一下你们的方法。
这种读书方式我很喜欢,也很契合我的想法,我分享出来,供大家借鉴。
也许,正是我习惯于独立思考,所以我能比较好的做好觉察和自省。
我对“昨天”的问题感到深深的歉意,我会向当事人道歉。同时,我也清楚的认识到,我要有选择性的坦诚的接受别人的付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