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本义与引申发展

 timtxu 2023-03-28 发布于上海

“帝”在先秦文献中常见。许慎《说文解字》说“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从丄朿声”。这是甲骨文发现之前德主流说法。甲骨文发现后,大家发现甲骨文的“帝”和用法与“王天下之号”并没有太大关系,于是对的“帝”的本义展开讨论。

“帝”的本义讨论中,形成了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是“花蒂说”。这种说法最先由王国维提出。王国维在考察甲骨文字形时,认为甲骨文的“帝”像花蒂,并且很多“帝”字的甲骨文最上面是一横画,他认为这是用一横画来指示花蒂这个地方。认为“蒂”是“帝”的本字。也就说,最开始造字时,是看到了花蒂这个形象造了“帝”字。帝字最初表示的是花蒂的意思。不过在甲骨文中从来未见到有表示花蒂意思的“帝”。不仅如此,花蒂说也很难与“帝”的帝王义相联系,于是花蒂说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后来又出现了另一个说法——“禘祭”说。

“帝”本义与引申发展

甲骨文中像花蒂形的“帝”

北京大学已故学者高明先生认为,“帝”最初为神灵或天神。陈梦家、胡厚宣以及日本的岛邦男等综合考察甲骨文中“帝”字的含义与用法,认为“帝”作名词时,最初指天神上帝,后神权没落,王权扩张,人王亦可以称帝,为庙号;作动词时,“帝”为祭祀的一种,即后世所称的“禘祭”。其实如果联系甲骨文中的“尞”本义,说“帝”表示禘祭本义是完全合理的。甲骨文中的“尞”很像支起木架,焚烧祭天的意思。同样“帝”的甲骨文完全可以理解为这类祭祀的另一种形式。

“帝”本义与引申发展

甲骨文中像束木祭祀的字形

在甲骨文中“帝”用作禘祭非常普遍。例如,“贞,帝于王亥”“贞勿帝”“方帝一牛”“丙申卜,于北帝”“癸亥卜,帝西”。禘祭的首要对象是自然神,比如风、河、岳等。甚至鸟、虎等动物神也是重要的祭祀对象。因为在商人认为万物有灵。甲骨文这还可以看到“帝”用作先祖之意。例如,“乙卯卜:其又岁于帝丁,一牢。”“乙卯卜,贞王又文武帝升,其五…才四月,兹用。”“贞其先帝甲告,其引二牛。”“王其祝…帝丁至…今日壬…王翌”。此时禘祭的对象变成了先祖。商人最初把帝视为自然界的神灵,万物的主宰。“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人能够生存,皆赖于帝,人间的祸福,也由帝掌控。殷人没有天的概念,因此殷代的帝最初是无所不在的存在。后来,先王称“帝”,帝便加“上”字以示区别,称作“上帝”。后来祭祀的神灵与死去先祖的神灵慢慢结合,于是死去的王也成了禘祭的对象,到后来现世的王也慢慢称作帝。

“帝”本义与引申发展

周代以降,金文中“帝”字的含义便逐渐引申扩展。西周的金文出现了“帝考”,如“其用享于厥帝考”“于皇祖帝考”。甲骨文中,在先王之前加“帝”字,表示对先王的尊称或是庙号的区别字。到了西周,天帝的权威下降,祖先崇拜依然兴盛,“帝考”与“皇祖”并列,帝字尊崇的意味明显浓厚起来,与“皇”字意义更为接近,表示盛大,煊赫,之意。其用享于厥帝考,之“帝”,与嫡庶之“嫡,有关。春秋晚期,有金文“余以共硫示,帝庶子”。“帝”“庶”相对,帝字表示的正是嫡系之意。战国以后“帝”字的含义引申扩展也比较丰富。总的来说,从最开始的万物主宰演变成天神上帝,其后衍生出庙主之“帝”,由此引申出表示尊崇的“盛大”之意以及后世分化出的嫡系之意。帝的权威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渐渐开化。在日常生活中,帝的作用慢慢变小。神权逐渐衰落,王权渐渐扩张。

参考文献:1. 郭静云,《殷商的上帝信仰与“帝”字字形新解》;2熊政纲,《先秦出土文献中“帝”, 字含义的演变》;3. 郑珮聪,《“帝”字新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