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山南北---“南疆”

 zqbxi 2023-03-28 发布于江西

       南疆=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塔里木河水系。塔里木盆地≈40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昆仑山系

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是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

地貌情况

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山脉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陆跨青海、四川、新疆和西藏四省,最高峰是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的公格尔峰(海拔大约7649米,另说7723、7719)。是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是青海省重要的自然区划界线。昆仑河源头的黑海,这里海拔4300米,湖水清瀛,鸟禽成群,野生动物出没,气象万千。在昆仑河中穿过的野牛沟,有珍贵的野牛沟岩画,玉虚峰、玉珠峰经年银装素裹,山间云雾缭绕。位于昆仑河北岸的昆仑泉,是昆仑山中最大的不冻泉。形成昆仑六月映雪奇观,深几十米的天险奇观。

昆仑山北坡濒临最干旱的亚洲大陆中心,属暖温带塔里木荒漠和柴达木荒漠,山前年降水量小于100毫米,西部60毫米,东部20毫米,若羌仅为15~20毫米。年降水量随山地海拔增高而略增,暖温带荒漠被高山荒漠所取代,由特有的垫状驼绒藜与西藏亚菊组成。源于昆仑山脉北坡诸河流,源远流长,汇流于塔里木盆地与柴达木盆地内流水系。

山脉分段

      昆仑山脉西高东低,按地势分西、中、东3段:位于西昆仑山海拔在7000以上的山峰有3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平均海拔为5500-6000米;中昆仑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平均海拔5000-5500米,北坡雪线5100-5800米;东昆仑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平均海拔4500-5000米,积雪分布在5800米以上的山峰。

西段

      西段从喀拉喀什河上游的赛图拉与叶尔羌河上游的麻扎通过的新藏公路,构成昆仑山脉西、中段的分水界。西段主要山口有乌孜别里山口、明铁盖山口、红其拉甫达坂及康西瓦等,为通往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交通要道。位于西昆仑山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平均海拔为5500~6000米。受重重山体阻挡,使喀拉喀什河谷中的年降水量仅为25~30毫米,雪线附近的降水量则达300毫米左右;北坡降水量大于南坡,主峰形成现代高山冰川作用中心,年均温0℃等温线大致沿4000米等高线通过,最高山带的年均温为-15~-7.5℃。

公格尔峰海拔7649米,公格尔九别峰,海拔7530米,山慕士塔格峰7509米。前者的冰川面积为300平方公里,有20余条冰舌向下散射:北坡冰舌最长为23公里,东坡和西坡20公里;冰舌下达的海拔高度为3900~4900米。后者的冰川面积275平方公里,有16条冰舌下溢,东坡最长21公里,冰舌下达高度5300米。西坡冰舌的长度20公里,下达高度4000~4500米。雪线高度北坡5500米,南坡5800米,慕士塔格一带雪线为4800~5000米。

塔什库尔干谷地的海拔3100~3900米,年均温3℃,年降水量70余毫米;谷地以东山地的现代雪线,北坡为5000~5200米。

发源于西段的主要河流有叶尔羌河,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在盆地北部汇流成。

西段山地的北坡为山地荒漠和高寒荒漠景观。低于2700米的前山及中山带下部为红沙与合头草荒漠,砾-石质的山地棕漠土,上部为昆仑蒿为主的草原化荒漠,棕钙-淡栗钙土2700~3000米的下部沙土地带合头草荒漠,上部为紫花针茅、银穗羊茅占优势的山地草原,阴坡出现小片雪岭云杉林,与山地草原构成山地森林草原。在3000米的塔什库尔干宽谷中为高位沼泽化草甸。3100~3900米干旱冰碛丘陵与冰水冲积扇分布着雌雄麻黄为主的灌木荒漠。谷地两侧4000米以上为以粉花蒿和垫状驼绒藜占优势的高寒荒漠。4500~5500米的高山为刺矶松、高寒棘豆高寒半灌木荒漠。海拔5500~6500米的高山下部为高寒稀疏植被,上部为寒冻风化带。6500米以上为高山冰雪带。

中段

中段位于新藏公路与车尔臣河九个大坂山即东经77°~86°,主脉向南略呈弧形;克里雅山口和喀拉米兰山口是该段联系新疆―西藏通道。

中昆仑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如乌孜塔格(6254米)、慕士山(6638米)、琼木孜塔格(6920米),平均海拔5000~5500米,北坡雪线5100~5800米。主要河流有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克里雅河、尼雅河及安迪尔河,除和田河上源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水量较大,有利灌溉外,其他河流出山后很快没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中。

山地下部为合头草、红沙半灌木荒漠,棕漠土;上部为沙生针茅、短花针茅为主的草原化荒漠,棕钙土;向上过渡为针茅、昆生葱、昆仑蒿为主的高寒荒源草原;在海拔4500米山地内部坡麓及岩屑坡上,垫状驼绒藜、糙点地梅组成稀疏的高寒荒漠;在海拔4500~5500米的下部为稀疏植被,上部为寒冻风化带,更高山峰则为冰雪带。

东段

东段向东略呈扇形展开,分为3支:北支祁漫塔格山,其南隔以阿牙克库木盆地,东延为唐松乌拉山、布尔汗布达山;中支阿尔格山,东延为博卡雷克塔格、唐格乌拉山与布青山,地形上与阿尼玛卿山相接;南支为构成青南高原上的主体山脉,东延与相接。昆仑山垭口是青藏公路必经之道。

昆仑山垭口一带的雪线高度,北坡5200米,南坡5400米。雪线附近的年均温-9~-8℃,山间谷地西大滩(4200米)一带的年均温低于-3℃,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山地顶部年降水量略有增加,青藏高原北坡现代多年冻土的下界在4200米左右。

主要河流有流入塔里木盆地中的车尔臣河;流入柴达木盆地的有那仁郭勒河、乌图美仁河、及柴达木河,前者由冰雪融水补给,属于塔里木内流水系;后四者由降水与湖水补给,属于柴达木内流水系。

山地北坡为荒漠化草原,在海拔3600米以下为干燥剥蚀的基岩山地,几无植物生长,沟坡及岩屑上堆散生有垫状驼绒藜,红沙、合头草荒漠;3600~3800米过渡为紫花针茅亚高山草原;3800~4500米的山地下部是以小嵩草为主的草原化高山草甸,上部为垫状植被;4500~5000米以上过渡为稀疏的高寒植丛和寒冻风化带;5500米以上为高山冰雪带。

地质特点

昆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间均以深大断裂相隔。昆仑山地区以前震旦系为基底;古生代时为强烈下沉的海域并伴有火山活动,古生代末期经华力西运动褶皱上升,构成昆仑中轴和山脉的中脊;中生代产生拗陷,经燕山运动构成主脊两侧4000米以上的山体。昆仑山脉与构成分隔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纬向山脉。

昆仑山脉的新构造运动极其强烈,晚第三纪以来上升大约4000~5000米;叶尔羌拗陷中的砾石层厚度2500余米,河谷高阶地上则分布有第四纪火山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克里雅河与安迪尔河的上游均保存有中更新世玄武岩流与火山口,1951年在于田县境昆仑山中的卡尔达西火山群的一号火山曾爆发,并伴有现代火山泥石流。东部昆仑山第四纪以来上升了2800余米,其相关沉积物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埋藏深度达2800米。昆仑山的新构造运动具间歇性,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尼雅河均形成4~5级阶地;各河出山口形成4~5级叠置的洪积扇。

气候特点

该山脉几乎完全不受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风的气候影响。相反,其却处于大陆气团的持续影响之下,引起年气温和日气温的巨大波动。山系中段最干燥,而西部和东部的气候多少缓和一些。

该山最干燥的地区,年降水量在山麓不足50毫米,在高海拔区约为102~127毫米;在帕米尔和西藏诸山附近,年降水量增加到457毫米(18吋)。在山(与北部平原交界的山)的低层,7月平均气温是25~28℃,在1月不低于-9℃;然而在山的上部和西藏边界,7月平均温度低于10℃,在冬季则常降至-35℃或更低。

昆仑山北坡属暖温带塔里木荒漠和柴达木荒漠,降水量小;随着海拔的增高,暖温带荒漠过渡为高山荒漠,降水量随之增加。雪线在海拔5600~5900米,雪线以上为终年不化的冰川,冰川面积达到3000平方公里以上,是中国的大冰川区之一。冰川融水是中国几条主要大河的源头,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和塔里木河。

水系情况

昆仑山是中亚仅有内流水系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与北面的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及南面的西藏高原有关。只有黄河与长江源头所在的山系最东支脉有注入海洋的水系。

该山有两个主要河网︰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和藏北的大河,流水切割峡谷,穿越整个昆仑山链而去,还有疏泄外围山坡流水的小河。主要河流形成漫长曲折的河谷;有几条河流给昆仑山北缘绿洲供应灌溉用水。

虽然昆仑山河流接纳一些雨水,但其主要由积雪和冰川供水。流量遂因季而异;60%~80%的流量出现于夏季月份,这时冰雪的强烈融化与最大降水结合在一起。雪和冰川的强烈蒸发导致浅盐湖的形成。

该山尽管海拔很高,却由于气候极端干燥而几乎没有冰川作用;外表积雪只存在于最高山峰的深隙之中。冰川活动的主要中心出现在海拔约接近7010米之处。所有冰川都以其非同寻常的陡峭和缺乏融水而引人注目。

特色物产

昆仑山区有100多种高等植物,但一般都是低矮的灌木类。野生动物都是高原特有的如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等。新疆和田的昆仑山麓出产最高质量的美玉,从古代起就是中原地区玉石的主要来源,因此《千字文》提到“玉出昆岗”。

整座山遍布着沙漠或至多可以名之为草原的地方的状况制约植被的发展。许多地区有岩石沙漠构成。偶见的死水塘为诸如藏羚羊和藏岩羚羊以及大群野驴(骞驴)和成群的野犛牛等数种野生有蹄动物提供水草。在较为潮润的西部山脉,大角野羊在高处的草原吃草。青绵羊、拉达克东方盘羊及高地山羊零星分布于整个西部山区上部的岩石上。水道附近的柳丛常有棕熊;狼为当地特有,但雪豹就为罕见。许多候水鸟在季节迁徙中常出没此处的湖泊。

当地居民

      尽管气候和地形条件极端,昆仑山及毗邻地区还是养育着常住及流动人口。北坡上有来自绿洲的维吾尔人,偶有蒙古人;藏北的南部,西藏游牧民已经占用大片从前被放弃的草原牧场。

人文历史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如李白的“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美诗,毛主席的“横空出世,莽昆仑”的华章,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西王母蟠桃盛会、白娘子盗仙草和嫦娥奔月等。《山海经》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封神演义》,现代经典小说,金庸的《天龙八部》,桐华的《曾许诺》的,沧月的《七夜雪》,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和笑愚的笑容的《重生的淡然日子》等多部通俗小说都有提到过昆仑山。 诗人王心鉴有《昆仑行》一诗曰:白云有意掩仙踪,雪岭未融亘古冰。身在塞外远俗域,多少心霾已澄清。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然而,昆仑山并非许多神话里所提到的那座“昆仑山”,而是昆仑山脉。神话中的昆仑山乃是存在于现实的“昆仑仙山”。

与道教关系

       中国道教文化里,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也是“万神之乡”。是明末道教混元派道场所在地,后因变故逐渐隐出。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甘肃省永登县玄阳胡真人与金丹子张理清道长二人,于昆仑山脉寻找传说中的“万神之乡”,于今青海省乐都县马营孔家嘴附近,见周围群山围拢,地势形如莲花,玄妙异常。于花蕊之上建道观乃绝妙之地也,于是发动善信于1916年开始修建“昆仑道观”。至1930年,终于建成一进五院,前后八卦规式的、坐北朝南的“昆仑万神宫”群落。前后依次修建的有观外牌坊一座,上书蓝堂金字“昆仑山”三字;山门楼两层三间,正中悬挂蓝堂金字竖匾一桢,上书“万神宫”三字;山门楼前,东西两侧竖立顶端为斗方形,高约三丈三尺围杆各一根;第二院,正北建有前后泼水,前后出檐、前后开门的观音殿,东西两侧建土木结构的平房各三间;第三院正北为“太极殿”,东西两各建神客殿、待神殿各一座和上一间,下三间的钟鼓楼各一座;第四院正北建有“三清殿”,两侧建单腹腰式的“八仙观殿”和“七贞祖殿”各三间;第五院正北为“玉皇阁”(两层)。此建筑群除平房为土木结构外,各殿宇均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十分雄宏,不愧为道观圣地。然而,在十年动乱中它变为一片废墟。1998年后,中国政府逐渐重建了昆仑道观,可惜已非全貌。

文献记载

      《史记·大宛列传》中提到,张骞认为:于阗(新疆和田)流出的河流就是黄河的源头,河中多玉石(可见和田玉就是那时开始出名的)”,而另一方面,汉朝之前的地理认识是,黄河源出昆仑山,但是这个地理认识是来之远古祖先的神话传说中流传下来的,具体地点在哪里不清楚,于是汉武帝根据张骞的见闻,就把和田河的源头山脉命名昆仑山。《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山海经》中关于昆仑山的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大荒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海内西经)

《淮南子》记载     昆仑虚上有大稻子,约有四五丈粗,在它的西边有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还有凤凰和鸾鸟(凤凰和鸾鸟头挂蛇,足下踏着蛇,胸腹前挂着蛇),沙棠树和琅玕树在它的东边,它的南边有绛树、雕鸟、腹蛇、六首蛟、视肉(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之更生如故),北边有碧树、瑶树、文玉树(生长一种五彩斑斓的美玉,非常漂亮)、凤凰鸾鸟等。不死树上结的果实人吃了可以不死,琅玕树上生长美玉,是凤凰和鸾鸟的食物。昆仑虚高一万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山又叠叠重重的有九层。

神话传说

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玉珠峰、玉虚峰均为青海省对外开放的山峰,是朝圣和修炼的圣地,1990年推出昆仑山道教寻祖旅游线路。1992年以后,来自世界各地登昆仑、寻根问祖、顶礼膜拜的炎黄子孙组成的寻根团多达上百个,有的台湾同胞连年在昆仑山修炼,每年达数月之久。后又带家人进山朝拜,并投资兴建祭坛,十分虔诚。

槐江山向西南四百里的地方是昆仑山,是黄帝在下界的都邑。昆仑山由神陆吾主管,他还管理着天上九域。陆吾人面虎身,虎爪,九条尾巴。山中的土蝼,喜欢吃人。土蝼生有四只角,安静时像只大山羊。山中还生长着一种叫做钦原的大鸟,形状像马蜂,大小类似鸳鸯,钦原如果螫了其他鸟兽,这些鸟兽就会死掉,如果螫了树木,这些树木也会枯死,人遇上它凶多吉少。还有一种鹑鸟,它管理黄帝的各种器具和服饰。山上有一种名叫沙棠的树,形状同棠树相似,黄色花朵,红色果实,果实的味道像李子,但没有核。沙棠可以用来防御水灾,如果吃了它的果实就不会淹死。山中的薲草形状像葵,味道像葱味,吃了它可以解除疲劳。河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去,然后再向东流入无达。赤水也发源于此,向东南流去入汜天之水。洋水也发源于昆仑山,向西南流入于丑涂之水。黑水也从昆仑山中流出,向西南流入大杅。这里生长着很多奇异鸟兽。神陆吾,据郭璞注释,就是肩吾,庄周曾说:“肩吾得之,以处大山。”形体像虎一样的陆吾神,说就是《海内西经》中的开明兽。鹑鸟,是凤凰之属的鸟类,《海内西经》中说,昆仑开明西北皆有凤凰,就是指的这种鹑鸟,《禽经》中说:“赤凤谓之鹑。”

古人尊昆仑山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龙山”、“祖龙”,因而编织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妇孺皆知的《嫦娥奔月》、《西游记》、《白蛇传》等都与昆仑山有关,是产生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

相传昆仑山的仙主是西王母,在众多古书中记载的“瑶池”。形成昆仑六月雪奇观,水量大而稳定,传说是西王母用来酿制琼浆玉液的泉水,为优质矿泉水。发源于昆仑山的格尔木河中游,长期侵蚀千板岩,形成了峡谷绝壁相对,深几十米的一步天险奇观。奇峰亭亭玉立,传说是玉帝两个妹妹的化身。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仑派)道场所在地。是中国第一神山。根据《封神演义》记载,三清之一,阐教教主元始天尊的道场玉虚宫也坐落于昆仑山。

旅游景点

昆仑泉

昆仑泉位于昆仑河北岸著名的小镇纳赤台正中,海拔3700米左右,是一泓优良的天然矿泉,被视为昆仑奇观。全年水温恒定为20℃。泉池四周由花岗石板砌成的多边形图案,中央一股清泉从池地蓦然喷涌而出,形成一个晶莹透明的蘑菇状,将无数片碧玉般的花瓣抛向四周,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又似无声四溅的碎玉落入一泓清池,然后奔向滔滔的昆仑河。昆仑泉是昆仑山中最大的不冻泉,泉水是昆仑山冰雪融化后渗入地下流动喷涌出来的,不仅澄澈清冽,晶莹透明,甘甜醇美,洁净卫生,加上这里海拔高,没有污染,被誉为“冰山甘露”。该泉水属低矿化度重碳酸氯化物、钙镁型矿泉水。它喷出地层前,在地下蕴藏潜流达20余年,从周围环境中溶解锶,钙、钾、碳酸氢根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化学元素,其中锶含量达0.7毫克/升,对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为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现建有昆仑泉亭,亭内立有昆仑泉碑,是世界屋脊汽车探险线的必经之地,昆仑山道教圣境寻祖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相关山口

昆仑山口地处昆仑山中段,格尔木市区南160公里处,海拔4772米,相对高度80~100米,亦称“昆仑山垭口”,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昆仑山口地势高耸,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生态环境独特,自然景象壮观。这里群山连绵起伏,雪峰突兀林立,草原草甸广袤。离昆仑山口不远的东西两侧,海拔6000米以上的玉虚峰和玉仙峰亭亭玉立,终年银装素裹,云雾缭绕,形成闻名遐迩的昆仑六月雪奇观。玉虚峰,位于昆仑山口东面。这是一座海拔6500多米的雪山冰峰,峰顶高耸巍峨,山体通坡冻封雪裹,山腰白云缭绕,看上去犹如一位银装素裹,亭亭玉立的女子,昂然挺立在群山之上。

昆仑桥

昆仑桥又称一步天险桥。位于格尔木南部的昆仑山下,距格尔木市约50公里,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险关。昆仑桥飞架于一步天险之上,全长只有4米多,是一钢筋水泥大桥。昆仑桥之壮观不在大桥本身,而在于桥下的岩绝壁和万丈深涧。发源于昆仑山中的由雪水和泉水汇合而成的格尔木河,从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峡谷奔流而下,滔滔的河水将河谷的千板岩长期冲刷穿凿成了一条深40多米、宽数米的石峡险谷,其中最窄处只有4米左右。昆仑桥两岸,绝壁相对,怪岩嶙峋,谷顶平坦,谷底幽深,形势极为险峻。站在桥上俯身鸟瞰,但见湍流不息的河水,在深邃险峻的幽谷中急湍喧泻,喷涌咆哮,不断地激起层层雪白的浪花,发出阵阵犹如雷鸣般的轰鸣,真是令人望之目眩,闻之丧胆。

阿尔金山脉

阿尔金山脉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一山脉。阿尔金山脉东端绵延至青海、甘肃两省界上,是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界山。东北东方向延伸,平均高度3000~4000米。西段较高,最高峰6161米。阿尔金山脉有小型冰川发育。若羌河、米兰河等发源于此,但水量不大;山麓的若羌、米兰等绿洲面积很小。有小型冰川发育。降低到4000米以下,至新疆、青海、甘肃三省(区)交界处,高度又增加到5798米。气候干旱,植被贫乏,无常年有水河流。阿尔金山脉东接祁连山,两山之间的当金山口为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之间的交通要道,有公路通过。

地貌概况

自南向北,峰区有三列山地相间两条谷地,其地貌概况如下:山峰高度在5200-5828米之间,主峰区沿山脊线两侧分布着近30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山脊两侧发育着31条现代冰川,其中北坡冰川有20条。萨木萨克沟冰川有17条。10号冰川为本区最大的冰川,其长度3.8公里,冰川末端海拔4520米,冰川粒雪线海拔为4840米。主峰阿尔金山位于南坡5号冰川两粒雪盆结合处的后壁。在萨木萨克沟南侧10号冰川粒雪盆的后壁上,另有一座5782米的高峰与东侧主峰相对,二者相距6000米,相对高差46米。萨木萨克谷地,东高西低,海拔4200-4400米,为河流形成区,该沟向北穿越中列山地中部断裂后汇入青石沟,是青石沟的上源。

山峰海拔在4700-5550米之间。山地切割破碎,北坡发育了12条冰川,南坡仅有一条小冰川。中列山地最大的冰川是七里沟冰川,其长度2.1公里。冰川末端平均海拔4660米。中列山地与萨木萨克沟谷地相对高度约1000米。萨木哈布塔拉谷地,海拔在3500-4200米之间。谷地西段(青石沟)较宽阔,海拔也较低,向东部延伸则有5个4000-4200米之间的分水岭处于该谷地中。

(青石沟东西一带)地势明显降低,地形散漫,山峰高度在3500-4849米之间,没有现代冰川分布,该山地为阿尔金山的外围山地,再向此逐渐进入山麓地带,最后没于疏勒河下游。[1]

阿尔金山山脉蒙语意为"有柏树的山"。山脉地处藏北高原北缘,南北界于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东西与祁连山和昆仑山两大山系相连,其山脉东西长约730公里,南北宽约60-100公里,近似东西走向。山脉东西部两端高,中部较低(海拔在4000-4200米之间)。海拔5000米以上的区段发育着现代冰川。

阿尔金山山脉西段、中段最高峰苏拉木塔格峰(6295米)、玉苏普阿勒克峰(6062米)由于较难进入和缺乏资料,仍是处女峰;东段山区相对易进入,最高峰也称为阿尔金山,海拔5828米,东距甘青公路约100公里是党金山口,此处是阿尔金山山脉与祁连山山脉的分界处。[1]

阿尔金山山脉东段北坡山麓处于疏勒河下游南岸,南坡在苏干湖附近,南北相对高差分别为3000米和4800米左右,主峰拔地而起直插云天,它处于阿尔金山深断裂线上,这与峰区高耸峻拔有直接联系。

岩溶地貌

阿尔金山在阿尔金山的阿尔格山中,有一片古老的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东起布喀达坂山峰,西止阿其克库勒湖,长350公里,宽20-30公里,面积约10000平方公里,深藏在海拔4400-5000米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一片古老的石灰岩山经过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溶解分化,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形状。林立的石峰,有的拔地而起,直插蓝天;有的像骆驼、大象、苍龙、卧虎、笔架、天桥、庙宇、点将台、仙人掌、石旗杆、拴马桩,惟妙惟肖;还有千姿百态的溶沟、石芽、甬道、走廊。

阿尔金山的岩溶地貌,由于局部地区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形成了"静扫群山出,突兀撑青空"的角峰。高原盆地周缘的高山,发育着现代冰川,北缘祁曼塔格山脊线,南缘木孜塔格峰至新疆一侧,根据2007年统计共有冰川388条,面积达878.3平方公里,冰川总贮量为678.2亿立方米。木孜塔格峰和新青峰是现代冰川集中发育地域,冰川面积占保护区冰川总面积的77.5%,厚度在100米以上。这里冰川类型多样,有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坡面冰川、平顶冰川等。

气候特点

阿尔金山北对库木塔格沙漠,南靠柴达木盆地,位于西北荒漠,属青藏高原寒带气候区域。虽在暖温带的纬度之内,但因地处高原山地,海拔平均三千米以上,海拔高度对气温的影响已超过纬度位置作用。其特点是干旱少雨,四季温差大。冬季漫长酷寒,夏季短暂,多风、干燥。一般9月中旬开始飞雪结冰,冰雪期长达9个月。山下戈壁年平均气温3.5℃,1月平均最高气温-9.2℃,6月平均最低气温-10.8℃,7月平均最高气温16.7℃。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mm,但分布很不均衡,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地年降水200mm至250mm,海拔2900米左右的苏干湖年降水不足50mm。年平均蒸发量为2495.2mm,是年平均降水的20倍以上。年平均风速在3m/秒左右,月平均最大风速5m/秒。以冬春最多,强风多为西北风。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冰雹、大风、强降温对登山安全威胁较大。

阿尔金山山区一月最为寒冷,月平均气温为-20℃-30℃;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最高气温8℃-10℃度。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大量降水集中于夏季的7月。9月中旬至次年5月底为积雪期,不宜进山。

河流水系

阿尔金山主要有8条河流与众多的时令河组成了高原盆地中的"大动脉"。8条主要河流的的流域面积达两万平方公里。河流的水量补给主要的两种,即冰川融水和出露泉水。苏鲁贝提勒克河为最大的河流,发源新青峰北坡,注入阿牙克库木湖,全长280公里,流域面积达6250平方公里。

特色物产

山地北坡呈极端干旱荒漠山地的植被垂直带谱。从山麓、中山、亚高山以至高山带,均以荒漠植被占统治地位。主要代表植物有:合头草、昆仑蒿、驼绒蒿和玉柱琵琶柴等。2300~3000米河谷中疏生少量植物,如沙棘、短穗柽柳、盐穗木、花花柴、疏叶骆驼刺、胀果麻黄、喀什霸王等。

在土壤垂直带中缺少山地淡栗钙土带;山地棕色荒漠土上升至2800米,山地棕钙土上限可达3800米。3800米以上分布亚高山草原土和高山荒漠土。谷地中发育有盐化高山荒漠土,沟谷底部则出现沼泽和大小盐湖,其周围分布有沼泽土与山原盐土,局部洼地可见龟裂土。

由于降水充沛、植被恢复良好、水草丰茂,各类野生动物分布显现出相对集中,密度大、种群大、数量多的态势。根据2007年统计有野生动物359种,[2] 藏羚、野牦牛、藏野驴三大有蹄类动物数量料有10万头只左右(藏羚羊数量为3.7万只,占中国的三分之一以上,藏野驴数量近3.9万头,野牦牛数量为5800多头),加之藏原羚、岩羊等物种分布广,密度和数量大,其它有蹄类动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数量增长。保护区的有蹄类动物数量应在15万头只以上,鸟类数量在10万只以上。旅游资源

自然保护区

1985年3月成立的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是中国国内第三大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区周围被高山隔阻,气候寒冷缺氧,人迹罕至,保留着以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三大高原有蹄类野生动物为主要种群、保存完好的原始高原生态类型。

根据2007年统计该保护区内已经发现的野生动物359种,高寒植物267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2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17种。阿尔金山地区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它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保护区核心区属第三纪末地壳变动形成的封闭型山间盆地,群峰巍峨,峡深谷幽,丛林莽莽,人迹罕至,是各类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1987年,国家在这里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区里生息着野骆驼、野驴、野牛、盘羊、藏原羚、藏羚羊、斑头雁、黑颈鹤、雪豹等珍禽异兽50多种,其中属国家级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多达15万余头。

魔鬼谷

魔鬼谷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东端,若羌县与青海省交界处的昆仑山区,西起库木库里沙漠,东到布仑台,全长100公里,宽30公里,海拔3000-4000米。南有高耸入云的昆仑山主脉,北有祁曼塔格山阻挡着柴达木盆地夏季干燥而炎热的空气,两山夹峙,雨量充足,气候湿润,那棱格勒河穿越其中,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牧草繁茂,好似一条绿色的地毯。然而,就是这个景色迷人的峡谷,却被人们视为有魔鬼的禁区,充满着恐怖的气氛。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魔鬼"的神秘传说:"当黑云笼罩着山谷,伴随着电闪雷鸣,即可看到蓝莹莹的鬼火,听到猎人求救的枪声和牧民及挖金者绝望而悲惨的哭嚎"。因而,人们都远离这神奇的地方,并把那棱格勒(太阳沟)改叫为"魔鬼谷"。经科考人员考察,发现魔鬼谷是一个雷击区,这里有大面积强磁性的玄武岩,还有大大小小30多个铁矿脉及石英体。由于湿空气受昆仑山主脉和祁曼塔格山脉的阻挡,汇集谷内,形成雷雨云,加上地下磁场的作用,常产生"雷暴"现象。

卡尔敦草原的湿地,海拔4200米

布喀达坂山峰戈壁滩地貌

阿尔金山,位于中国新疆贫瘠的南部地区,东端绵延至青海、甘肃两省,是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曼塔格山托起的一块高原盆地.周边发育着现代冰川、岩溶等地貌;保留着原始生态环境和近300种的野生动物,因此被誉为“野生动物的天堂”.但是,阿尔金山平均海拔高达4600米,因海拔高,空气稀薄、道路艰险,天气恶劣,所以人迹罕至,曾被外国探险家、科学家称为“死亡之地”.

青海段阿尔金山东北段,海拔3000-4000米

沙子泉,海拔4200米

岩熔地貌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阿尔格山,海拔4990米以上

阿牙克库木湖,面积536平方公里,保护区内面积最大湖泊

那里有藏野驴、藏羚羊、野牦牛,那里有雪山、冰川、沙漠、沼泽、草原、湖泊。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若羌县境内,在新藏交界的阿尔金山脉的中段,海拔约为4000米,面积约为4.5万平方公里,它是我国最大的一个高山自然保护区。


东邻柴达木盆地,南倚昆仑山与藏北高原相接,北部受干旱贫瘠的阿尔山所屏蔽。区内陆形复杂多样,构成了保护区的奇特景观。

保护区内生活着许多濒临灭绝的高山珍贵动物,有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等大型有蹄类动物,还有大量鸟类群集在各个高山湖泊中,数量不亚于青海湖。

这里依然保留着摄人心魂的原始粗狂之美,这里始终笼罩着亘古以来的神秘面纱,这里是一片人间净土,给人的感觉是心灵震撼,这里的美叫大美。

这里的有世界上海拨最高的积沙滩沙漠、高原内陆不冻湖——阿其克湖、“高原桂林山水”新青峰、冰川密布的木孜塔格冰峰,此外还有千泪泉、阴阳湖、魔鬼谷等景点;在山中还发现了不少用藏文刻在石头上的密宗咒语。

从19世纪开始,就有西方探险家进入阿尔金山这片“禁地”。在游记中,他们不无恐惧地写道:“亚洲干旱中心”、“不毛之地”、“死亡的土地”……

金秋十月,高原天气逐渐转凉,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了一年中较为适合进入的季节。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有“八大奇景”,分别为木孜塔格峰、大九坝草原、库木库勒沙漠、沙子泉、鲸鱼湖、魔鬼谷、阿尔喀岩溶地貌和依协克帕提湖。

魔鬼谷   在整个保护区内,最具恐怖色彩的地方是:那棱格勒谷。

那棱格勒谷,俗称“魔鬼谷”、“死亡谷”,位于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东部的东昆仑山与祁曼塔格山的两山对峙之间,是一段长约100多公里的谷地。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牧草茂密,大小湖泊星罗棋布。


但多年来,这个景色迷人的峡谷,却一直被人们视为有魔鬼的禁区。当地牧民甚至宁肯让羊饿着,也绝不敢让它们跑进谷里吃草。据目击者说,每当乌云布满天空,隆隆的雷声里,谷中到处都是蓝莹莹的鬼火,还不断响起人和动物绝望凄惨的嚎哭声……

库木库里沙漠    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内,库木库里沙漠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阿尔金山的“主角”。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沙漠。库木库里沙漠面积达1600平方公里,呈不规则长方形,横卧在祁曼塔格山与库如克皮提勒克塔格山—求拉克塔格山之间。

沙山高度平均100米,最大达300米。绵延数十公里的沙山,在海拔3900米以上明净的天空背景下,端庄、秀丽,夺人魂魄。


库木库里沙漠,面积分布广阔,自然景观雄浑,且沙水共存,沙、水、草原、野生动物相映成趣,自然的 矛盾统一,蕴藏了无限的奥妙。

沙子泉    除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危险,保护区内其实也有让人咂舌的美。比如,在库木库里沙漠上演的奇景——清澈的泉水,从沙山脚下喷涌而出,形成“沙子泉”。


除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沙漠”之外,库木库里沙漠的魅力更在于那些“沙水共存”的沙子泉。那是一种沙不掩泉,泉涌沙出,沙山与泉眼浑然一体的神奇景观。

沙子泉的泉水由沙山凝聚“基岩裂隙水和雪水”补给,然后依沙丘汇聚成一个个新月形水泊。夏季,水泊碧蓝清澈;冬季,封冻结冰,白如银月,可以和敦煌鸣沙山的月牙泉争奇斗艳。

阿雅克库里湖    那些从沙子泉底部的泉眼不断翻滚涌出的泉水,最后都去了哪里呢?那就是阿雅克库里湖。

阿雅克库木湖位于青藏高原的最北端,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之间内陆流域的一个大型不冻咸水湖及向东一大片盐滩,一个海拔3800多米,湖面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湖泊。

面向草甸,湖边围了一圈因湖水蒸发而形成的纯白色盐碱堆。湖水清澈透明,既有翡翠般的绿色,也有硫磺般的红色,红绿交错,光艳动人。

鲸鱼湖    在九十年代出版的全国地图上,新疆、青海和西藏交界的地方有个无名蓝点,这个蓝点标记着一汪世界内陆罕见的“阴阳湖”。

这个湖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西部为咸水,东部为淡水,东湖鸟禽翩翩,西湖死气沉沉,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个高山湖泊的形态恰似一条肥大的鲸鱼,头向东尾朝西,我国地质测绘人员将其命名为鲸鱼湖。


鲸鱼湖虽以鱼命名,但因水冷其中不生长任何鱼类,只有盐蛆、乳虫等浮游生物,它们往往集群活动,黑压压的一团,除了鸟类以此为食外,棕熊常常蹒跚到湖边捞着吃。

鲸鱼湖位于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高寒无人区。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卫星拍摄和地质工作者的实地调查,这个湖才被发现。

阿其克库勒湖    阿其克库勒湖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部,昆仑山北麓,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境内。

面积约35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240米,平均水深8米,最深处达25米,有阿其克库勒河等注入。


阿其克库勒湖湿地为周围地区的马熊、狼、藏狐、盘羊、藏羚等提供了活动繁殖场所,是棕头鸥等水鸟的栖息地,也是一些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的生命延续基地。

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高原(Pamirs,亦作Pamir),中国古代称葱岭,古丝绸之路在此经过。地处中亚东南部、中国的最西端,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是亚洲多个主要山脉的汇集处,平均海拔4000米-7700米。"帕米尔"是塔吉克语"世界屋脊"的意思,高原海拔4000米~7700米,拥有许多高峰。该高原是地球上两条巨大山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带和帕米尔-楚科奇山带)的山结,也是亚洲大陆南部和中部地区主要山脉的汇集处,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五大山脉,它群山起伏,连绵逶迤,雪峰群立,耸入云天,号称亚洲大陆地区的屋脊。帕米尔高原的最高峰是乔戈里峰,位于中国和巴基斯坦交界处,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

人文历史

      帕米尔,古称不周山。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离骚》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同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对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这个不周山即今日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帕米尔高原早在中国汉朝就以"葱岭"相称,因多野葱或山崖葱翠而得名。

     西汉时期,汉朝国力强盛,中原开始大规模对外通商,商人沿丝绸之路往来地中海各国,必须穿越帕米尔高原。唐代,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名字"帕米尔"。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对帕米尔高原也有所记载。称为"波谜罗川",记载如下:"国境东北,逾山越谷,经危履险,行七百余里,至波谜罗川。东西千余里,南北百余里,狭隘之处不逾十里。据两雪山间,故寒风凄劲,春夏飞雪,昼夜飘风。地碱卤,多砾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绝无人止。

波谜罗川中有大龙池,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十余里,据大葱岭内,当赡部洲中,其地最高也。水乃澄清皎镜,莫测其深,色带青黑,味甚甘美。潜居则鲛、螭、鱼、龙、鼋、鼍、龟、鳖,浮游乃鸳鸯、鸿雁、驾鹅、鹔、鸨。诸鸟大卵,遗荒野,或草泽间,或沙渚上。池西派一大流,西至达摩悉铁帝国东界,与缚刍河合而西流,故此已右,水皆西流。池东派一大流,东北至佉沙国西界,与徙多河合而东流,故此已左,水皆东流。"

元代马可波罗曾在《马可波罗行纪》中对帕米尔高原记载如下:"……离开这个小王国,向东北方骑行三天,沿途都位于山中,登上去海拔很高,以至于人们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登上峰巅,会看见一个高原,其中有一条河。这里风景秀美,是世界上最难得的牧场,消瘦的马匹在此放牧十日就会变得肥壮。其中还有种类繁多的水鸟和野生绵羊。这种羊体形硕大,角上长有六掌,牧人把这种羊角割下来当做食盘,用来盛放食物;还有用它来做羊群晚上休息时的篱笆的,以保护羊群。这个高原叫帕米尔(Pamir),在上面骑行,整整十二天都看不见草木人烟,放眼处尽是荒原,因此行人必须携带其所需的足够的食物。

此地海拔很高,而且气温很低,行人看不见任何飞鸟。寒冷异常,点不起火来。行人感觉到的热力也不如其他地方感觉到的,烧烤或煮制食物也不容易熟。 "

到了清代,帕米尔之名已完全取代了历代使用的其它名称,并按照自然地理状况,将帕米尔分为"八帕"。由北向南依次为:和什库珠克帕米尔、萨雷兹帕米尔、郎库里帕米尔、阿尔楚尔帕米尔、大帕米尔、小帕米尔、塔克敦巴什帕米尔、瓦罕帕米尔。

在清朝全盛时期,帕米尔高原全境属于中国所管辖,1890年间,由于俄国亟欲指染中国新疆、英国对西藏有野心,因此两国签定英俄协定,由英国取得瓦罕帕米尔,俄国取得北部。1883年沙俄抢占新疆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后,1892年又出兵强行占领萨雷阔勒岭西部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帕米尔高原始终无法有效统治。但中华民国政府始终将帕米尔高原西边的喷赤河视为是中国的极西点。在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富汗签订边界条约,正式划定中阿边界,承认放弃瓦罕帕米尔。

1990年代塔吉克斯坦独立,1999年8月13日,中塔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中塔国界的协定》等协议 。2011年9月20日,中塔新划定国界交接,1158平方公里国土回归。中国极西点向东移至今日位置。

史籍记载

帕米尔者,葱岭山中宽平之地,供回族游牧者也。帕地有八,其中皆小回部错居。乾隆中,大部隶属中国,羁縻之使弗绝。厥后迤北、迤西稍稍归俄,迤南小部附於阿富汗,东路、中路则服属於中国。於是帕米尔遂为中、俄、阿富汗三国平分之地。出帕米尔,南逾因都库什山,即达印度,故俄人尽力经营之,而英人亦遂急起而隐为之备。英之为阿争,即不啻为印度争也。

初,乾隆二十四年,高宗平定回疆,穷追贼首至伊西洱库尔,三战三捷,遂蒇大功。高宗御制碑文勒铭淖尔,西域图志所指为喀什噶尔西境外地者也。当日喀城边卡西境之玉斯屯阿喇图什卡,仅八十里;西南之鄂坡勒卡,仅一百二十里。道光间,钦定边卡西至乌帕喇特卡,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喀浪圭卡,一百五十里。迨光绪间,克复新疆,刘锦棠始增设七卡於旧界之外。十五年,又设苏满一卡於伊西洱库尔淖尔北十里,是卡距喀城千六百里,最为窎远,仅以布鲁特回人守之,未驻兵也。英使之初议分帕也,我国严拒之,未允其请。既而俄兵阑入帕地,我国责其称兵越界,俄人即引咎退归。光绪十七年,英兵入坎巨提,逐其头目,其意在觑觎帕地也。新疆巡抚檄马队巡历边境,屯於苏满。十八年春,俄人来言帕地为中、俄两属,未经勘界,中国不应驻兵。总理衙门遂电疆抚退兵,而仍留苏满卡伦。俄复请尽撤新设诸卡,然后勘界。正相持间,而英人阴嗾阿兵突至苏满,胁掳布回而去,俄遂进兵与阿人战於苏满,其东队则游弋於郎库里湖、阿克塔什,渐近喀边。总理衙门疏言:"我国先驻苏满之兵不早撤回,则俄、阿战事将自我启之,转难收束。阿虽占地而适致俄兵,蛮触相争,原可不必过问。但其东骎骎逼近边境,颇为可虑耳。"盖阿富汗自乾隆后朝贡不通,久置之度外矣,至是复一见焉。二十一年,帕米尔界议始定。

旅游资源

古代丝绸之路的南道、中道都从这里越过,而后向西通往西亚、南亚及欧洲各地。世代聚居在高原上的塔吉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以其勤劳、勇敢、淳朴、豪爽的性格和多姿多彩的民风习俗而著称于世。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新疆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周边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个国家接壤,边境线正好是888.8公里。塔什库尔干在塔吉克语中,意为"皇冠"或"戴皇冠者",这里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气候生态多样。

境内海拔7509米的慕士塔格峰雄伟壮观,终年积雪覆盖,被称为"冰山之父"。山脚下到处是奇山怪石,奇花异草。喷泉、温泉、湖泊、牧场点缀雪岭山谷,石头城、公主堡等距今数千年的古文化遗址散布于巍峨冰峰之间。走进塔什库尔干,会让人知途忘返。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一天多次日出日落美景,听到塔吉克人优美的冰山传说,了解塔吉克民族独特的民俗民情。

县城在塔什库尔干镇有人口2.66万,主要以塔吉克族为主。这是一座边境高原小城,县城很小,但方正比较整齐,柏油马路两旁种植着白杨树,街道的转弯处还竖立着水泥雕像(似乎塔吉克族人像)。由于21世纪旅游的人逐渐增多,旅馆盖了不少,饭馆、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也有。塔吉克人对人十分友善。一般11月,是塔吉克人结婚的季节,我们随着歌声笛声到了塔合曼乡一户人家,他们拿来点心糖果热情地招待我们。午餐时,还请我们吃抓饭、吃羊肉。塔吉克的女人、孩子在婚礼上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很似俄罗斯民族服装,长皮靴、红裙子,或是红衣服套背心、长皮靴,头戴高顶花帽子,非常热情地邀请你拍照,大方、微笑,老人小孩翩翩起舞,可以使你拍下不少的好照片。石头城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北侧,塔什库尔干,突厥语意为"石头城"。海拔3100米,地势极为险峻,是新疆境内古古丝绸之路上一个著名的古城遗址。

汉代时,这里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的王城,大约在喝盘陀时期,开始大规模建造城廓。唐朝政府统一西域后,在这设有葱岭守捉所,元朝初期,大兴土木扩建城廓,旧的石头城换了新颜。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清廷在此建立蒲犁厅,对旧城堡进行了维修和增补。该城曾出土过唐代钱币和田文书等。1954年这里成为塔吉克自治县首府。

帕米尔高原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当时从塔里木盆地到高原上,要沿高原东缘的峡谷溯河而上,再翻越高原上的几条山脉,经过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口,道路十分艰险。现今,从塔里木盆地的第一大城市喀什乘汽车只需一天便可到达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可谓天险变通途。沿途可观赏高原东缘海拔7649米终年积雪的公格尔峰,海拔7530米的公格尔九别峰和海拔7509米的慕士塔格峰。

马背叼羊/牦牛叼羊

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里木盆地(维吾尔语:تارىم ئويمانلىقى 0)位于中国新疆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处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南北最宽处520千米,东西最长处140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 。海拔高度在800-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微向北倾,旧罗布泊湖面高程780米,是盆地最低点。塔里木河位置偏于盆地北缘,水向东流。

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塔里木河以南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沙漠,为居世界第2位的流动沙漠。塔里木盆地属于暖温带气候,年均温9~11℃,无霜期超过200天。自然灾害主要是风沙和干热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为主,盆地边缘沙丘南移现象严重。

盆地水分主要来自西风气流,盆地降水稀少,盆地本身无法形成径流,较大河流有南部的叶尔羌、克孜勒、盖孜、和田、克里雅等河,北部的阿克苏、台兰、渭干、库车及开都(下游称孔雀)等河。盆地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河床、渠道及田间渗漏,地下水动储量为110~148亿立方米。

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余盐土,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麓则以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为主。塔里木盆地中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分别约占全国油、气资源蕴藏量的1/6和1/4。

水系由来

盆地水分主要来自西风气流,从中亚越过天山南脉河谷(如克孜河谷)或从准噶尔盆地越过天山垭口(如哈密、乌鲁木齐)进入盆地。盆地降水稀少,盆地西缘的乌什为85毫米,阿克苏57毫米;北缘的库车63毫米,库尔勒52毫米;南缘从西向东,阿图什78毫米,喀什65毫米,和田35毫米,若羌17毫米,盆地本身无法形成径流,但周围山区年降水量达200~400毫米,可汇成河流到达盆地。较大河流有南部的叶尔羌、克孜勒、盖孜、和田、克里雅、车尔臣(且末)等河,北部的阿克苏、台兰、渭干、库车及开都(下游称孔雀)等河。自然状态下,上述河流能汇纳到塔里木河;在大量引水灌溉情况下,现有水汇入塔里木河的,只有阿克苏、和田、叶尔羌3条大河。从周围山区流到盆地的年径流量约370亿立方米,东经84°以东面积占45%,产生年径流量18%,加上塔里木河向东输送的水量32亿立方米,实占26%;西部面积占55%,产生年径流量82%,减去向东输送部分,实占74%。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是塔里木河终点,过去被称为游移湖,实际上湖本身并不游移。

人文历史

民族迁移

8-11世纪,因大批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部落的南下,以及回鹘的西迁,进而与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原住居民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族,使新疆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学术界,人们一般将这一民族融合的过程称之为回鹘化和伊斯兰化。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原住居民的回鹘化和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缘边地区居民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汉代以前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居民,主要是操印欧语系语言的塞人、月氏人或吐火罗人,他们属高加索人种。汉代,为了争夺西域地区,匈奴人、汉人等相继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进而形成自东向西民族迁徙的第一次高潮。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6年)前后,匈奴击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三)十六国皆以为匈奴"。从此,大批匈奴人进入西域,并与汉朝展开激烈争夺。经过长期的战争,至2世纪中叶,南匈奴归汉南下,北匈奴西迁。"其赢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悦般国","众可二十余万"。分散在塔里木盆地缘边其它地区的匈奴人,也当为数不少。

汉代,大批汉人通过从军、屯垦、经商、任官、移民等多种途径进入包括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在内的西域地区,成为到达新疆很早的民族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仍,不少汉人迁往河西,又从河西辗转到新疆。他们和汉代屯田士卒的后裔汇集于今吐鲁番地区,并使该地区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汉人在新疆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起,这里先后建立起了阚氏、张氏、曲氏等以汉人为主的地方政权,其中曲氏高昌王国传九世,历经140余年之久。

羌人,是较早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20世纪60年代,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沙雅绿洲,发现了一枚"汉归义羌长"铜印,联系到"若羌"这个古老的地名,以及文献中的记载,可以认为,羌人是汉代新疆地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5世纪初,柔然势力深入到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在他强盛时,不仅控制了今吐鲁番地区,而且波及焉耆。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不满豆伦可汗侵扰北魏沿边州郡,与其弟穷奇怒而率所属十余万落向西迁徙,在新疆建立政权,也曾一度控制高昌及鄯善地区3。高车副伏罗部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部落集团。

突厥是继匈奴、柔然之后又一个在新疆地区建立起自己统治的游牧民族政权。射匮可汗时期(约在610-618年),突厥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突厥统有东至阿勒泰山,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自玉门以西诸国皆役属之。遂与北突厥为敌,乃建庭于龟兹北三弥山"。射匮可汗死后,统叶护可汗即位,他"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椐旧乌孙之地,又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其西域诸国王悉受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1。与此同时,亦有大批突厥部落迁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如葛逻禄等。

自7世纪下半叶时起,来自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势力进入西域南部,并从8世纪末时起,对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进行长期统治。期间,该地区不仅驻有大批吐蕃军队,建有戌堡,设置斥候,而且还分布着许多吐蕃部落,见于藏文文献及出土的吐蕃文简牍中的西域吐蕃部落名称就有60种,其中大部分来自吐蕃本土的六十一东岱(千户),是从吐蕃故有部落中分化出来的部落。

除匈奴、汉人、羌人、柔然、高车、突厥、吐蕃等民族先后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外,南北朝时期,还有嚈哒、吐谷浑等民族在这一地区活动。上述民族和居民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不仅使该地区居民族属更加多元化,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民族之间的同化和融合。如突厥人,就和各地王族通婚,进而对当地原住居民产生影响。9世纪中叶,吐蕃势力退出西域以后,应该有不少吐蕃人留在了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特别是和田地区,并融合在了当地原住居民之中。

从汉代到唐代,千余年间,先后有众多民族的居民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却没有导致当地民族构成和分布发生根本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上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多属于草原上的强国。他们之中虽然有不少人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但到各绿洲从事农业的人很少。他们不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很难和当地的原住居民融合,进而改变当地的民族构成和分布。汉人,虽然经营农业,但除在吐鲁番地区外,其他地区的汉人多集中在几个比较孤立的屯田点上,且人数有限,指望他们改变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分布似乎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他们自己却被逐渐融合在当地的民族之中。

回鹘化

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居民的回鹘化,是从公元8、9世纪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回鹘族和其他民族大批进入该地区开始的。

早在公元5世纪末,高车(铁勒)副伏罗部作为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就已经进入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缘边地区。高车与柔然长期进行斗争,频繁迁徙,至6世纪末7世纪初,被称为铁勒。其部落分布极广,东起蒙古高原,西至黑海,山谷草原,多有所在。伊吾以西、焉耆以北活动有契弊(苾)、薄落、职乙、纥骨、乌灌(一作乌护)等部。有的学者就认为,乌灌(乌护)与回纥属于回鹘族的东、西两支2。

突厥汗国的建立及其对天山南北的统治,虽然没有根本改变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居民的民族构成,但对以后该地区居民的回鹘化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在突厥的统治下,居住在高昌地区的汉人不仅"兼用胡书",而且被迫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俗,和突厥人一样"披发左衽"。其他民族的居民,由此可略见一斑。

7世纪初期,回鹘人就在其首领菩萨的率领下,以5000骑兵击败突厥10万大军,并追至天山,俘获大批突厥部众,对唐朝灭亡东突厥,起了很大作用。唐永徽二年(651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唐,攻破北庭。回纥首领、翰海都督婆闰率兵5万,协助唐将梁建方、契苾何力,大破贺鲁,收复北庭。唐显庆元年(656年),贺鲁再次起兵反唐,婆闰领兵又助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大破贺鲁于阴山、金牙山,并随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追剿贺鲁至石国西北苏咄城,终擒贺鲁。在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过程中,婆闰及其所率回纥兵为巩固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8世纪末9世纪初,回鹘与吐蕃在北庭展开激烈争夺,并最终控制北庭、高昌等地。

突厥对天山南北的统治及回鹘人在西域的早期活动,无疑为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居民的回鹘化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9世纪中叶,异姓突厥诸部落葛逻禄、样磨等在中亚地区建立政权,都八拉沙衮(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附近),后人称其名为喀喇汗朝。与此同时,西迁的回鹘人在今吐鲁番地区和吉木萨尔一带建立高昌回鹘王国。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至11世纪初,塔里木盆地缘边绿洲地区分别被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朝所统治。由于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居民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总的人数上都占有优势,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原住居民的回鹘化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朝时期,进入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回鹘人、葛逻禄人、样磨人等,在当地原住居民比较发达的文化影响下,逐渐放弃了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而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当然,这一转变首先是由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塔里木盆地缘边各绿洲,适合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和游牧业相比,收获较为稳定,使他们自然选择了这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回鹘人、葛逻禄人、样磨人等,特别是回鹘人的游牧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变过来的。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北宋供奉官王延德出使高昌,在其《高昌行记》说:高昌"有水,源出金岭,导之周围国城,以溉田园,作水硙。地产五谷,唯无荞麦。贵人食马,余食羊及凫雁"。说明高昌是一个典型的灌溉农业区,同时也说明回鹘人的上层还保持着游牧民族的某些饮食习惯--食马肉。

高昌回鹘完全转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在蒙古的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即位以后,为了削弱窝阔台、察合台汗国的势力,于1252年处死了与窝阔台系大汗密切关系的高昌亦都护撒邻迪(萨仑的斤),恩准亦都护的兄弟斡根赤(玉古伦赤)继立为亦都护。接着,他又采取分解政策,将窝阔台、察合台汗国的领地分成若干小块,再予以层层分封。由于从窝阔台汗国分化出来的合丹领地放在了别失八里,直接占有亦都护的大片土地,所以高昌亦都护再次成为了蒙哥汗政策的受害者。蒙哥汗还任命亲信纳怀、塔剌海、麻速忽(即马思忽惕)等为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这样,高昌亦都护的领地不得不缩小到高昌一带 。高昌亦都护迁到高昌,使回鹘由游牧完全转入了定居,完成了生产方式的转变。这一过程经过历了四百余年。

回鹘人在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而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的过程中,同时还接受继承了当地的绿洲农业文化,其中包括音乐、舞蹈和绘画等。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重读一下唐代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描写西域乐舞的诗篇,在品味当今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谁也难以否认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共同的语言则是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在高昌回鹘王国境内,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回鹘文,逐渐被广泛使用,并代替了以前使用的古代突厥鲁尼文。随着城市生活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回鹘语文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用它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直至11世纪下半叶,汉语文仍然是高昌回鹘使用的文字之一 。但是,最终汉字还是被回鹘文所代替。

在喀喇汗朝境内,突厥语为官方正式语言,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突厥文为官方的正式文字。至迟至11世纪末,突厥语族语言作为当地通用的语言基本上普及到了塔里木盆地周围广大地区,而原居民的语言逐渐消亡。至11世纪,和阗地区的原居民不仅皈依了伊斯兰教,而且也开始了语言的突厥语化的进程,

尽管如此,当时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客观形势尚不具备形成统一民族的条件。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喀喇汗朝于10世纪中叶前后接受了伊斯兰教,而北部以高昌为中心的回鹘王国则多为佛教徒。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文化和心理状态各异,致使双方在政治上完全处于敌对状态。喀喇汗朝称高昌回鹘王国的居民"是最凶恶的异教徒",而高昌回鹘王国则支持信仰佛教的和阗李氏王朝反抗喀喇汗朝的入侵,甚至直接与其发生武装对抗。在喀喇汗朝灭亡和阗李氏王朝以后,双方以阿克苏为界形成对恃状态。所以直至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的主要区域仍在阿克苏以西地区。这种情况,直到14世纪中叶的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才发生变化。当时,秃黑鲁帖木儿汗(1343-1363年)作为新疆地区的蒙古汗皈依伊斯兰教。在他的强制下,有16万蒙古人信仰了伊斯兰教。其子黑的儿火者亦热心传播伊斯兰教,并率军对吐鲁番地区进行"圣战",强迫当地居民成为穆斯林。此后不久,伊斯兰教便逐渐成为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普遍信仰的宗教,并占有统治地位。

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的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他们普遍信仰了伊斯兰教,不仅使不同民族之间便于通婚,而且凝聚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并使他们得以互相认同。所以说,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起有重要作用。

经过六七个世纪的融合发展,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诸方面都逐渐统一,塔里木盆地周围居民的回鹘化才最终完成,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

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在维吾尔语里、意为“无缰之马”和“田地、种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发源于天山山脉及喀喇昆仑山,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穿过阿克苏、沙雅、库车、轮台、库尔勒、尉犁等县(市)的南部,沿最后流入台特马湖。塔河主干最早曾注入罗布泊、后由于河流水量减少、河道摆动而改道、1972年以前尾水可达若羌县城北的台特马湖、后终点进一步退缩到铁干里克的大西海子水库。21世纪初开始全流域治理后,开始有水流复达台特马湖。塔里木河,是南疆地区的母亲河,天山以南的绿洲基本都是靠塔里木河水灌溉。塔里木河,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千米。全长2179千米(还有2327、1321之说,若以最长支流和田河为源,全长2376千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为世界第五大内陆河。


叶尔羌河

塔里木河的源头,位于中国最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汹涌的山区急流出了昆仑峡谷后向北流,形成许多分支,散布在冲积扇上,灌溉着叶尔羌绿洲;叶尔羌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之一,有莎车城。流出绿洲后的叶尔羌河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流向东北,在阿克苏绿洲南部汇集喀什噶尔河、阿克苏河及和田河,形成塔里木河。叶尔羌,维吾尔语中意为"土地宽广的地方"。叶尔羌河是塔里木河四源之一,一名葱岭南河,位于喀什地区东南部,源出新疆叶城县,南止拉胡鲁森岭,西北流歧为二支,西支西流折而北流,又折而东北,环绕莎车县治,以入于巴楚县,名泽普勒善河,东支北流为听杂布河,又东经叶城县治北,为喀喇乌苏河,又东北至巴楚县南,与西支合,二流既合,左出一支渠,名玉河支河,与乌兰乌苏河通汇为湖,正渠至葱岭南河,又东北至噶巴克阿克集,与葱岭北河会。

      该河源头由拉斯开木、阿克塔盖两河在喀喇昆仑山口黑巴龙克汇合而成。全长996千米,自西南流向东北,流经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和阿克苏地区。流域面积为10.8万平方千米,平均径流量74亿立方米。其年均向塔里木河输水1.7亿立方米。灌溉塔什库尔干、叶城、泽普、莎车、麦盖提、巴楚6个县和10个团场共433.34万亩耕地,是喀什地区的第一大河流。水源一是来自乔戈里峰的冰雪融水;二是河床西岸岩层中涌出的泉水;三是雨水。年径流量为64.5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0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2.8立方米/秒。

一百多种鸟类

叶尔羌河中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有动物资源共219种。其中鸟类17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6种,植物资源共263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7种。

吐鲁番 - 盆地 

吐鲁番(英语:Turfan Depression,亦作T'u-lu-p'an p'en-ti或Turpan Pendi)是天山东部的一个山间盆地,位于天山山地东端。"吐鲁番"是维吾尔语"低地"的意思。它是一个典型的地堑盆地,也是中国地势最低和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大部分地面在海拔500米以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营造防护林和加强灌溉管理,风沙已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吐鲁番市位于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南麓,吐鲁番盆地中心,市区距乌鲁木齐市184公里。市域南北长约262公里,东西狭窄不规则,最宽处约90公里。地区南北宽约240公里,东西长约300公里,土地总面积70049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的面积为2085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4.2%。地区的管理机构-行政公署设在吐鲁番市,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83公里。吐鲁番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在北纬41°12′--43°40′,东经87°16′--91°55′之间。吐鲁番东临哈密,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和硕县、尉犁县、若羌县毗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相接。

吐鲁番属独特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因地处盆地之中,四周高山环抱,增热迅速、散热慢,形成了日照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五大特点,素有"火州"、"风库"之称。全年平均气温为14℃,夏季平均气温在30℃左右,全年气温高于35℃的炎热天气,平均为99天;高于40℃的酷热天气,平均为28天。

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是:春季短暂,平均为61天,开春早,升温快;夏季漫长,平均152天,高温酷热;秋季更短,平均57天,降温急促;冬季较短,平均95天,风小雪稀,天气晴好,寒冷期短。一年中,以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

吐鲁番盆地内干燥少雨,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年积温5300℃以上,无霜期达270天。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 ?7.6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 32.2 ℃,年平均气温 14.4 ℃。优越的光热条件和独特的气候,使这里盛产葡萄、哈密瓜、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被誉为“葡萄和瓜果之乡”。

旅游景区

吐鲁番的天空特别广阔,无遮无拦,只要火红的日头从火焰山上腾空出世,这不大的城市就被照亮了,在这座小城的任何一个角落里,你都能感觉到天空的广阔,阳光的明亮与富有,和丝绸之路上几千年前曾经散发出的熠熠光辉。 这里不仅孕育了世界上最甜美的葡萄,也让无数历史成为了永恒。吐鲁番地区的著名景点包括交河故城、高昌古城、阿斯塔那古墓群、火焰山、葡萄沟、  苏公塔、艾丁湖、坎儿井、吐峪沟麻扎村、库木塔格大沙漠、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连木沁唐朝烽燧台遗址等。

葡萄沟

从吐鲁番市遥望火焰山,赤砂灼灼,草木不生。但火焰山峡谷中距市区约15公里的葡萄沟,却别有洞天,景色秀丽。与沟外形成鲜明的对照。一进沟口,铺绿叠翠,茂密的葡萄田漫山遍谷。溪流、渠水、泉滴,给沟谷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桑、桃、杏、苹果、石榴、梨、无花果、核桃和各种西瓜、甜瓜及榆、  杨、柳、槐等多种树木,遍布沟中,使葡萄沟又成了“百花园”、“百果园”。春季,繁花似锦;盛夏,硕果累累。沟中藤蔓交织,曲径通幽,串串葡萄,举手可及。葡萄沟南北长约8公里,宽半公里,居住着维吾尔、回、汉三个民族共约6000多人。现有耕地400余公顷,葡萄种植面积即达220余公顷.沟中产无核白、马奶子、玫瑰红、比夹干、喀什哈尔、黑葡萄和梭梭葡萄等品种.此外还有果酒厂生产的多种葡萄酒、葡萄罐头等。迷人的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0公里的火焰山中,这是一条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峡谷。人工引来的天山雪水沿着第一人民渠穿沟而下,潺潺流水声给葡萄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两面山坡上,梯田层层叠叠,葡萄园连成一片,到处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海洋。在这绿色的海洋中,点缀着桃、杏、梨、桑、苹果、石榴、无花果等各种果树,一幢幢粉墙朗窗的农舍掩映在浓郁的林荫之中,一座座晾制葡萄干的“荫房”排列  在山坡下、农家庭院上,别具特色。夏天,沟里风景优美,凉风习习,是火洲避暑的天堂,旅游季节,中外宾客,川流不息,络绎不绝。

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古墓群,距吐鲁番市约40多公里。它是古代高昌王国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墓葬按家族种姓分区埋葬,以天然砾石为界,畛域分明。阿斯塔那墓形制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状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条10多米的长的斜坡墓道,墓道尽头连着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室一般高为2米以上,4米见方大小,墓室顶为平顶或穹窿形。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后部的土炕或简易木床上,他们头枕鸡鸣枕,面部掩巾,眼上盖瞑目,双手握木,身着棉麻或绢锦织品制作的衣服。死者四周,  或陈放模拟的亭台楼阁、车马仪仗、琴棋笔墨,或陈放葡萄、瓜果、饺子、面饼等食品,供死者阴间驱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后壁,绘有人物、鸟禽、花卉、山水壁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在古墓中出土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钱币和丝、棉毛织物等珍贵文物上万件,尤其珍贵的是这里出土的干尸即中国木乃伊,可以与埃及的相媲美,闻名世界。阿斯塔那古墓以葬汉人为主,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居民,这说明当时高昌王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

交河故城

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亚尔乡。西汉时,这里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车师前国”的都城。唐代为西州所辖之交河县。唐王圾朝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一度曾设在这里。后迁至龟兹(今库车县)。六世纪的曲氏王朝在此设立了交河郡。全城象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在墙内,则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城中布防,也是极为严密的。交河故城曾出土不少文物,如唐代莲花瓦当、莲花经卷等。

坎儿井

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多条,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库车和北疆的奇台、阜康等地,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其中以吐鲁番盆地最多最集中,最盛时达1237条,实际使用的853条,总长超过5000公里。参观过坎儿井的人,无不为它设计构思的巧妙,工程的艰巨而赞叹。它是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勤劳的丰碑!倘若到吐鲁番旅游,在乘坐的汽车临近吐鲁番时,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可以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火山锥,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从高空俯视,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扮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而又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地方。吐鲁番有着与著名的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为三大中国古代工程之一的骄傲--坎儿井。坎儿井是劳动人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等生态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水道工程。吐鲁番地区素称“火洲”、“风库”,气候极其干燥,很久以来就出现大片的绿洲。这奥秘之一,就是在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一种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间距愈长,约有30至70米,愈往下游竖进愈浅,间距也愈短,约有10米到20米。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的。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长3-8公里,最长的达2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联接,可以把几十米深处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为坎儿井提供了大量的水源,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当水流出山口后,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是挖掘坎儿井有了可能。其次,吐鲁番盆地与北部雪山有巨大的落差,这就可以沿地势引水,使得北部水源可以按地势向盆地汇聚,确定了水的流向,通过挖掘疏导,自流向盆地.第三个条件是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的土层,是由砂砾石由粘土或钙质胶结,质地坚实,因此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吐鲁番干旱酷热,水分蒸发量大,没风季时尘沙漫天,成为主要自然灾害,而坎儿井是由地下暗渠输水,影响非常小,水分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所以,坎儿井非常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

坎儿井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逐渐向西传到中亚和波斯。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传说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但是,因为"关中"井渠和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很不相同,而中亚的地理条件也没有新疆吐鲁番这么优厚,井渠和新疆坎儿井也有不同,所以,我们支持,坎儿井是本地人民根据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的说法.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载,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曾得到大量发展。清末因坚决禁烟而遭贬并充军新疆的爱国大臣林则徐在吐鲁番时,对坎儿井大为赞赏。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则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垦地,途经吐鲁番县城,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

现在,尽管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是,坎儿井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临渠啜饮一杯“天然矿泉美容水”--坎儿井水,或入井下接待室品尝吐鲁番葡萄和哈密瓜,或饮一杯水冲泡的名茶,荡气回肠,妙不可言,到1990年吐鲁番坎儿井(出水)只有700条,流量2.94亿立方。目前,抢救坎儿井,让他恢复作用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火焰山

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0公里处,东西走向,长98公里,宽9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每当盛夏,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炽热气流滚滚上升,赭红色的山体看似烈火在燃烧。  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虽然它的表面寸草不生,但山腹中的许多沟谷绿荫蔽日,溪涧潺潺,是火洲中的“花果坞”,著名的葡萄沟就在这里。由于火焰山本身具有独特的地貌,再加上《西游记》里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闻名天下。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而这些沟谷中却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

火焰山有其独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晚期吴承恩将唐三藏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写进著名古代小说《西游记》,把火焰山与唐僧、孙悟空、铁扇公主、牛魔王联系在一起,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浓郁,成天下奇山。游人到火焰山,还能看到唐僧路过时的栓马桩-一柱凌空的山石还屹立在胜金口内;远处一片平顶的山坡,则是唐僧上马的踏脚石;拴马桩东,隔峡谷有一高峰顶着一块活像长嘴的巨石,人称八戒石;一边看着奇景,一边说起孙猴子借铁扇公主芭蕉扇扇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此行便变得兴趣盎然。

哈密 - 盆地 

哈密盆地位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的哈密地区,呈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盆地北部即天山南坡为洪积倾斜乎原;东部和西部是丘陵和戈壁,南部为库木塔格沙漠,古称莫贺延债;中部为地势平缓、土地肥沃的洪积平原,哈密绿洲分布在这个部位。

哈密地区,其东部、东南部与甘肃省酒泉地区的安西县和敦煌县相邻,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接界,西部、西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和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毗邻,北部、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是新疆仅次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与和田地区的第三大地区。哈密地处天山尾部,东天山余脉横贯全境,将哈密分为南、北两个封闭式盆地。

山北的巴里坤盆地呈由北向西分布,盆地东部山势狭窄,形成伊吾盐池和巴里坤湖两个洼地;北部淖毛湖、三塘湖一带,又形成由西向北分布的封闭的山间盆地。

全境内陆势差异大,哈尔里克山主峰托木尔提峰海拔4886米,是地区之巅;是哈密最高处。在总面积中,丘陵占65.5%,沙漠占1.5%,平原、戈壁占27.9%,水面占0.1%,农业耕地占0.5%。

哈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其主要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年、日温差大,干燥少雨,蒸发强,春季多风, 夏季酷热,秋季晴朗,冬季严寒。区内各地气候差异较大。

中石油土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区域为吐哈盆地,面积5.35万平方公里,预测石油资源储量15.75亿吨、天然气资源储量3700亿立方米。1990年以后相继发现了鄯善、丘陵、温吉桑、米登、巴喀、葡北、温西、神泉、吐鲁番、丘东、红胡、鄯勘、疙瘩台、恰勒坎等油气田。截至2001年底,在吐哈盆地共探明油气田14个。现已建成年产360万吨的生产能力。

盆地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地下的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变得弯曲或产生了断裂就会使有些部分的岩石隆起,有些部分下降,如下降的那部分被隆起的那些部分包围,盆地的雏形就形成了。哈密盆地是组成吐哈盆地两个盆地中最大的一个,吐哈盆地面积5.2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塔里木、准噶尔、四川及柴达木的第五大盆地,也是中国最大的断陷低位山间盆地。从地质构造上讲,吐哈盆地由三个构造单元组成:东部哈密坳陷,中部暸墩隆起,西部吐鲁番坳陷。但从地貌形态看,吐哈盆地是以鄯善县城南部沙山为大致分界线,东部属哈密盆地,西部为吐鲁番盆地。换句话说,鄯善一分为二,分属两个盆地,哈密盆地西部包括了鄯善七克台等乡的范围,自然区划超越了行政区划。

地质特色

哈密盆地北从天山南麓(南山口、柳树沟等)南到哈顺戈壁北缘(雅满苏等),直线距离约 150多公里;东边从哈东丘陵边缘的山口、骆驼圈子和东庙儿沟一带;西到七克台,若只算哈密境内,西边则到十三间房西的大步,东西长约300公里,面积为3万多平方公里。高大的天山像一道长城屹立在哈密盆地的北边,它拦截了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和西伯利亚冷空气,这种对西风气流的屏障作用,使天山南北的气侯和生态环境及自然景观截然不同:温凉的山北巴里坤盆地属北疆型环境;干暖的山南哈密盆地,属南疆型环境 ,"一山之隔,两个天下"。有一首西域诗概括的极为恰当:"谁道天山界两疆,南疆天暖北疆凉,峰巅积雪明如玉,苍松翠村发古香。"天山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天山是西域大地的生命之源。天山在哈密境内由西向东山势逐渐增高,其中巴里坤山主峰月牙山(乌沟顶)海拔 4348米,哈尔里克山主峰托木尔提峰海拔4886米,是全地区的最高点。高于雪线3 900米的山岭则形成万年积雪不化的冰川。盛夏,虽骄阳似火、苦热难熬,但遥望天山高峻的山岭却是白雪皑皑,那里是童话般的冰雪世界,云雾绕绕也遮掩不住她的神秘,更加吸引登山探险者去涉足。冰川侵蚀形成的冰川地貌(角峰、仞脊、冰斗等)是哈密开展登山探险、科普考察特种旅游的好去处。全地区有226条冰川,哈尔里克山脉就有187条,巴里坤山有39条,"哈尔里克"是维吾尔语"雪山"之意也就不难理解。主峰托木尔提上面有一全国最大的平顶冰川,顶部平坦,登该山没有危险,是冰川考察、科普旅游的理想之地。冰川更有"固体水库"之称,它把大气降水以固体的冰雪形式储存在人迹罕至的高山上,夏日部分消融后,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潜流补给了灌溉水源。因此天山是 48万哈密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靠山,是绿洲生命之源泉,冰川万万破坏不得。

  

  

  

  

  

  

  

  

  

  

  

天山北坡植物繁茂、生态活跃,有着极其明显的五大立体景观带:

(1)海拔<1500米的绿洲带(山麓冲积扇);

(2)山地草原带(1500~2 000米);

(3)针叶林带(2 000~3 000米)的阴坡山腰。

盆地成因

许多盆地在形成以后还曾经被海水或湖水淹没过,像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都遭遇了这样的经历。后来随着地壳的不断抬升,加上泥沙的淤积,盆地内部的海、湖慢慢地退却干涸,只剩下一些河水或小溪了。但是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海、湖河流中,曾经生活过的大量生物死亡以后被埋入淤泥中,就会成为形成石油、煤炭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科学家们非常关注盆地研究的重要原因。盆地中的岩石沉积大多相对比较完整而连续,生活在那里的动物、植物死后也比较容易保存成化石,所以盆地也是古生物学家们寻找化石的好去处。

还有一些盆地,主要是由地表外力,比如风力、雨水等破坏作用而形成的。河流沿着地表岩石比较软弱的地方向下侵蚀、切割形成各种不同大小的河谷盆地。在我国西北部广大干旱地区,风力特别强,把地表的沙石吹走以后,形成了碟状的风蚀盆地。甘肃、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的一些盆地就是这样形成的。

另外在一些地下有石灰岩发育的地区,常年流动的地下水会使那里的岩石溶解,引起地表的岩石塌陷,也会形成盆地,地质学家们把这类成因的盆地称为岩溶盆地。 

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和广西等地就有很多这种类型的盆地。

在强烈的挤压或拉伸作用下,一些大型盆地的基底会发生断裂,形成一些"断陷盆地",在我国华北渤海湾、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等地壳活动剧烈的地区,这类盆地多见。

沉积盆地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受到地壳构造活动的影响,这种活动性可以被盆地不断接受的沉积物记录下来,通过对这些沉积物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人们能够描述、反演出这些地域中诸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对气候有重大影响的温室气体与大气圈发生交换作用以及由构造活动决定的地形变化等地球演化历史过程。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成藏也与构造运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油气通常形成并赋存在沉积岩中,相对独立连片分布的沉积岩往往被油气勘探者称为"含油气盆地"。这种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分布是构造运动的必然产物。我国已故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就指出:"找油的一个前提是按地质构造特点进行构造分区,然后按构造单元讨论生油、储油和含油气远景"。石油和天然气作为地壳中流体的部分,其形成、运移和保存受控于地质体的发展变化,大地构造、构造地质等基础科学对地质体的构成和演化认识越深刻,油气地质的特殊性也越容易被掌握。

盆地地貌

哈密地形是四山夹三盆,从北往南共分8个地貌单元:

(一)东准噶尔山地 哈密地区北部,沿中蒙边界的小哈甫提克山、大哈甫提克山、呼洪得雷山、苏海图山、海来山,东至老爷庙,全长180多公里,是一带干燥的剥蚀山地。

(二)三淖盆地 西接克拉默里山以南的准噶尔盆地东端,北靠东准噶尔山地、最东在下马崖至苇子峡以西,即沿北山北麓的尤勒滚、克音、阿孜安、高泉、石坂墩、回塘、三塘湖,沿1000米等高线至喀拉赛尔克,此范围内属。东北为中蒙边界。

(三)西山台原 又称巴里坤台原,东接莫钦乌拉山和巴里坤盆地,南连巴里坤山地,西接奇古台地的木垒县,北连三淖盆地西部1000米等高线。南起苏吉,经小夹山、石灰窑、马王庙,穿沙沟至大红山、三塘湖以西,南边是芨芨台、乌兔水、苏吉。

(四)莫钦乌拉山地 又称天山北山,西起马王庙、大红山以东,南沿红旗沟、板房沟、墙墙沟、前山、盐池、吐葫芦至苇子峡,北面自三塘湖、四塘、石坂墩至苇子峡。

(五)巴里坤盆地 西起苏吉,东至吐葫芦,北靠天山北山,南连东天山山地,西宽东窄, 好似斜放在桌子上的勺子。东部为牧区,西部为农区。

(六)东天山山地 西起七角井以北的色必口,东至上马崖,其中口门子以西称巴里坤山,口门子以东称哈尔里克山。巴里坤山主峰月牙山(平雪峰)海拔4308.3米,该山体起伏较大,呈不规则的不同走向带状分布,一般海拔2500米以上,山坡北侧为草原、森林垂直带状分布,南坡多为干燥裸露岩石的山体,山顶积雪较少。东部的哈尔里克山,主峰托木尔提海拔4886米,该山体比较陡峭,沟谷纵横,有带状山体分布其间,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其中托木尔提为现代平顶冰川分布地,北坡植被土壤垂直分布特别明显,由于风化和雨水作用,山麓两侧冲积扇和洪积平原分布广阔。

(七)哈密盆地 西起七角井,沿着东天山脚至沁城、黄山、翠岭、雅满苏往西基本直线穿过库木塔克沙垅中部至夹白山以北范围属。

(八)嘎顺戈壁 北起下马崖,沿着孔多罗山至中蒙边界的哈尔欣巴润乌蒙敖包,又沿新甘边界至白山,经哈密与巴州南部的边界,北连哈密盆地南界内属。即哈密市的东部和南部,该地带主要是古老的天山,现已成为干燥剥蚀移平的高原了,一般为石质戈壁。古老的库鲁克山起伏不大,只有高原东部的双井子、明水一带的马庄山,海拔2740米,高原南部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接界一带为新疆北山,又因东北紧接蒙古高原,受蒙古高原气压反气旋影响,终年气候干燥少雨、多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