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一场100万的大战实际参战兵力有多少?盘点历代后勤兵比例!

 茶香飘万里 2023-03-28 发布于山西

俗话说“战争打得就是后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战争除了出动军队的数字容易注水,实际上还有大量的后勤兵负责后勤保障,实际参战的战兵远小于明面上的数字,那么这个比列能达到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一、古代军队数字作假严重

现在我们经常能从史料中看到,某场战役少则出兵数十万,多则百万之众,比如北魏与南梁的钟离之战,《梁书》中称北魏出兵百万,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晋书》称前秦军八十余万等等。

实际这些数字根本经不住推敲,以钟离之战为例:

《元英传》记载,元英率众十万南讨,“诏英使持节,……率众十万讨之,所在皆以便宜从事。”五月,又命元遥统军南下,“壬午,诏尚书元遥率众十万南讨。”七月,又征兵十万,命元诠率领加入战场,“诏发定、冀、瀛、相、江、肆六州十万人以济南军。”九月,元英轻松击败梁军主力,随后直取钟离,北魏又命杨大眼领兵七万参与。此时进围钟离的魏军在不考虑折损的情况下共计三十七万。

再比如淝水之战,根据其他史料中数字相加得出的结论,前秦也就出动了二十多万人。

另外像著名的巨鹿、官渡、赤壁等经典战役已经被证明只不过是十几万人打来打去的小规模战斗而已。就算号称近代第一军神的拿破仑,在其巅峰之战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击败的俄奥联军合计也就只有8万5千4百人。

所以古人的牛皮根本经不起推敲。

不过他们的“作假”也很容易理解,古代兵法信奉“不战而屈人之兵”,要想“屈人”最简单的做法自然是在兵力上做文章。

二、古代军队构成

当然,除了从史料中找证据,我们还可以从物资消耗方面推敲,比如长平之战。

《史记》中说,秦军共出动了60万军队,那么假设每个士兵每天吃1斤谷物,一天需要60万斤,长平对峙2年,就按照700天来算,总共需要21万吨。从秦国的收集和转运中心渭河谷地为起点,到太行山麓的长平大约是500千米。

如果这60万军队全部为战兵,那么运送这些粮食的征夫也得需要30万人,加上人吃马喂等损耗,大约需要接近40万吨粮食。秦国即使加上巴蜀也就是500万人口,每人每年要上缴40公斤的粮食才能供应的起,而且粮食从巴蜀、陇上等各地向关中汇集同样是个运输和损耗的过程,实际上每人上缴的粮食要达到80公斤。

但众所周知古代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战国税率较高,每户上缴大约占产出的十分之一,那么秦国人均产粮需8000公斤才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战争,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现在的人均产量。

所以,秦国出动的这60万军队,要么严重夸大其词,要么这里面包括大量的后勤兵。

根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军队就有战、辅之分。春秋各国,其军队构成分为:上军、中军、下军,这就是最早的“三军”的由来。《周礼·夏官·司马》中记载:诸侯大国三军中“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中军主要承担警备和护卫帅帐的任务,地位最高,战力最强;上军就是专业战兵,是国家的主体野战和对外作战部队;而下军则是劳役性质的军队,从事工程运输、后勤保障的任务,地位最次。

时代不同,战兵辅兵的性质也不同,如汉代军队中就有明确规定,入伍一年的士兵只能担负城乡守备和劳役任务,入伍两年的士兵才正式担负作战任务。当然也不是说辅兵不能参与直接作战,拿离得最近的明末军队来说:其战兵所指的是卫所指定战兵,按军制,每百户,要有战兵二十三人,这些人可以享受国家军饷,国家发放的铁甲、武器和作战物资,而其他人就没有这个待遇。

而为了这二三十人进行劳役和服务的都是辅兵,在明军编制中,火铳手、弓箭手、火炮操作人员都是辅兵,因为这些人不需要直接参与肉搏,而是做一些配合的工作,比如预备队、守卫营地、战斗时协助搬运等工作。而像刀盾兵、长枪兵、大刀兵都是战兵。

除了辅兵以外,军队中还有大量的后勤兵,他们主要负责运送物资或制造器具等,所以他们也被称为辎重兵。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国家战时临时征发的地方兵,如乡丁、丁壮、团练等都属于此种类型。与辅兵一样,危急时刻,他们也需要上阵拼杀,也是军队的后备力量。

另外,战时的军队中还有地位更加不如的征夫,他们是国家临时征发的劳役,主要任务是在后勤兵的指导下运送粮草、辎重,修桥铺路等简单的后勤任务,他们一般不归军队支配,由地方文职官员管理。

一般征夫不被列入军队数量,但也不是绝对,比如,隋炀帝第二次远征高句丽,出动三十军兵马,共计60万人,现在一般认为,隋军每军两万人,其中战兵四千、辎重兵八千,民夫八千,民夫占比达到了40%。另外《隋书·本纪四》记载:隋军第一次远征高句丽时,“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负责运送粮草的人员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70%。

当然,这算是个例,后勤兵的占比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军队的构成主要是骑兵还是步兵,是境外远征还是境内作战等等。

三、历朝历代后勤兵的比例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主要发生在他国,后勤补给困难,但诸国之间毕竟相距不远,而且有着相对比较成熟的交通网络,军队调度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战兵比例相对较高,能达到¾强。

而后世的大一统王朝战争,后勤线基本都是千里起步,一千公里和两百公里,中间后勤压力的差别可不仅仅是倍数关系。

比如汉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兵,即元狩四年春卫青与霍去病兵分两路出击匈奴的那次,据《史记》记载,汉武帝以14万匹战马及50万步卒作为后勤补给兵团,授于卫青与霍去病各五万骑兵,另步兵和运输物资的军队十万余,总人数约70万出击匈奴。

也是说,这70万人中,真正的战兵仅10万,辅兵10万,后勤兵有50万,占比达到了70%。

当然这属于境外作战,而且对手是居无定所的匈奴,后勤兵占比自然极高,那么我们再来看以境内作战为主的宋军。

宋朝是历史上军队数量仅次于明朝的朝代,最顶峰的宋仁宗时期,总兵力超过了120万(125.9万),仅中央禁军就达到了80万。这也是“富宋”能被财政压垮的主要原因之一。

公元1081年,宋神宗命令西北地区的宋军兵分五路进攻西夏,为了完成一鼓作气灭掉西夏的目标,此次宋朝出兵数量达到了55万,其中有10万后勤兵,20万民夫。

根据沈括《梦溪笔谈》中的设计,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六斗米,每人每天吃二升,二人吃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十六天。也就是说这20万民夫只能保证八天的作战半径。

宋军在后勤人员比例达到50%的情况下,后勤保障能力也实在堪忧。另外,宋军一般外出征战都会带着大量的攻城或防守器械,这些石炮、神臂弓等先进的物资也占用了大量的运输资源。

与宋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朝,唐初军队编制从李靖兵法中可知,唐军两万的话,后勤兵约占六千,比例约为三成,远低于宋军,而无论战斗力还是作战半径却都远胜宋军,其中的原因就是唐军中有大量的战马。

因为唐朝占据了东北、西北,拥有幽州、河西、北庭、陇右四大产马地,所以战马不缺,于是唐朝骑兵,是一人双马甚至三马,陌刀兵也能一人双马,甚至部分精锐的步兵也能够做到一人双马,快速行军时骑马,战斗时下马结阵。当然到步兵这个层面,可能双马就包含了驴、骡。

虽然牲畜也是一笔极大的消耗,但总体来说还是减轻了运输的压力,《大唐六典》中记载,骆驼可以负重三石,马或骡可以驮一石五斗,驴子可以驮一石。与人力相比,驮得多,花费少,而且牲口死了还可以充作军粮。

所以,虽然史料中记载唐军每次出动的兵力绝对值不高,但“质量”却非常可观,比如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仅派出了六军75000人,但保守估计其中的战兵能有6万余人。

而到了明清时期,战争的形势又有变化,后勤兵的比例也随之改变。

朱元璋统一中国时,正规军约有100万(官方数字是120余万),到朱棣上台,更是创纪录的将明军数量增加到150万(官方数字是280余万)。众所周知,朱元璋实行薄税,税率仅仅只有3%,远低于前代王朝,如此大的军队数量却没有把朱元璋压垮,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其后勤兵的比例很低。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从南方起家,南方多水路利舟船,与陈友谅的翻阳湖大战也是水上作战,所以初期的明军并不需要多少后勤兵,舟船比牛车还要好使。这时明军后勤兵占比还不到二成。

但随着朱元璋入主中原,明军后勤保障压力开始增加。后来徐达率领30多万军队北伐,其中仅包括5万骑兵(这些战马基本都是来自于徐达攻入元大都时缴获),15万步兵以及10万辎重兵。

后来,朱元璋为了防范蒙元的死灰复燃,大力发展马政,明朝战马的数量才有所增加,到宣宗朝,明朝战马数量已经达到了20万匹左右,虽然远不如唐朝,但是超过了弱宋。

不过,明朝战马数量的增加并不是后勤兵占比降低的关键原因,而是明朝军事观念的革新。

以戚继光塞上练兵为例,一万明军大致分为骑、步、车、辎四营,骑、步、车三营每营为二千五百人左右,辎重营则为一千五百人,剩余人员为火兵、文书、工匠、医生、杂役等后勤人员,约一千人,归入骑、步、车三营。后勤兵比例大致占全军的二至三成。

而且自戚继光始,明军也强调对辎重兵的军事训练,要求具备一定的战斗能力,比起前代,对军队整体战斗力有了更明晰的要求,所以严格来说,明军后勤兵可以除掉辎重营,占比低至一成。

另外还有几个时期比较特别,一个是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大混战时期,这时的中国人口锐减,根本征集不到多少负责后勤的百姓,所以后勤兵的比例也很低,比如三国时,曹操麾下兵马,骑兵部队的后勤兵占全军四分之一,步兵部队后勤兵占全军还不到二成。

还有一个时期是蒙古帝国初期,当时的蒙古兵可谓全员参战,根本没有什么后勤兵之说,当然这种战法中原王朝是学不来的。

汇总来说,古代战争中后勤兵所占比例参差不齐,与时代、战争面积、战争长度,战马数量有很多关系,先秦以前因为战争规模小,战线不长,后勤兵占比较低,不到25%;大一统王朝中汉朝因为很多都是境外作战,战线很长,再加上强汉后勤保障工作又较好,所以后勤兵占比最高,可达70%;宋朝因为缺少运输工具且防守器械多,占比也很高,达50%;而唐朝与之相反,因为军队数量相对少,战马又多,占比约三分之一;三国等分裂时期,限于人口等客观因素,占比也很低,约二成多点;最近的明清两代,因为理念的革新,后勤兵锐减至一成。蒙古时期最为特殊,全员皆兵,无所谓战兵、辅兵之分。

所以,古代一场100万的大战,刨除“注水”因素,实际参战兵力30万至90万不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