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阴阳五行?与气功有什么关系?

 用户云三易 2023-03-28 发布于辽宁

阴阳五行与气功


图片
1、何谓阴阳

阴阳,是我国古代以朴素的唯物论观点来概括一切事物的对立和统一的学说。祖国古代先贤和医学家运用阴阳学说对自然界的生长、变化、消亡等客观规律的解释,作为阐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康复的法则和依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古人运用阴阳学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其中包括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国气功学。可以说,没有阴阳学说就没有中医,也不会有中国气功学。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医以阴阳五行调治百病。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学说认为,天体宇宙一切事物都可分为阴阳两类。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等。人体的生理、病理也可分为两类:体表为阳,内里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腰背为阳,胸腹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兴奋为阳,抑制为阴;亢进为阳,衰退为阴等。还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各自以对方作为自身存在的依据。相对来说,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表就无所谓里。至于人体的机能活动(阳),必须依赖营养物质(阴)作为基础。

如果没有营养物质的摄入,人体也就无从产生机能活动。反之,人体的机能活动,又是生化营养物质的动力。如果没有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营养物质也就不可能被吸收和利用。故有“体阴而用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说。这种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阴阳的互根”。

阴阳在矛盾的运动中,永远处于彼此消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的动态过程中。如:人体在进行各种机能活动时,必然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阴消阳长)。而各种物质生化时,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消阴长)。阴阳就是通过彼此消长而达到相互制约,以维持其相对平衡的正常生理功能。

可是阴阳之间的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没有绝对的、永恒的平衡。但它都是通过阴阳的彼此消长和相互制约来体现的,这就是“阴阳消长”和“阴阳制约”的观点。

图片

2、浅析五行

阴阳学说有大五行和小五行,大五行是:形、声、气、色、味;小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大五行和小五行互为因缘和合而成,以肇造天地万有。

五行,一般理解为大地上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这种理解完全正确。但这只解答了“五” 种物质,还没有解答“行”的含义。

从本原看,我们祖先认为:五行是指天体南北东西中五个方位内星阵(现代天文称之为恒星星座者)的运行。地球是天体的缩影。地上有金、木、水、火、土五物。地球与天体相应。五物的运动变化就相应于五方位内星阵的运行,这才有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运或五行。


3、气功与阴阳五行

天一生水,乃肾足之象。肾足则肝阳不妄行,肝阳不妄行则心清,心清则脾健,脾健则肺润,肺润则肾水足矣。如是则五行相生而不悖,阴阳相调而疾病不侵,足谓得道。故曰道在内非在外。

与此相反,肾水不足,水不足则木枯,木枯则火炎上,火炎上则金燥,金燥则水涸。如是则阴阳失调,五行紊乱,內邪侵害,岂不危哉!故曰天生一水,实为得道之首要。肾水足,万事足,肾水亏,万事亏。节欲以固精,才是养生之道。坚持练气功,是保养精的不二法门。

人生于天地之间,仰视和俯察,才知天为阳,地为阴;阀者为阳,阖者为阴。阖则聚以成阴,阀则散以为阳,阴阳互易而万物生,这是动的缘故。是知有阴无阳则枯死而不动,有阳无阴为虚空而无形。有形、有动,阴阳才能具备。

古圣人之作《易》,亦无非阴阳消长之道;人生岂能离开阖阀?顺乎此者生,逆乎此者亡;顺乎此者寿,行乎此者可以长生。故曰知阖阀之方者,得生死之门;行聚散之道者,其形体不弊,是谓得道。因为气聚则生,气散则死。聚气的最好方法,就是习静打坐,善养吾浩然之气。

人生不可须臾离者,就是呼吸。吸则阖,阖则纳新;呼则阀,阀则吐故。新者不纳则病虚,故者不吐则病实;虚实见,内邪侵,五行紊乱,阴阳相失,焉能得道呢?

所谓道者,首在调和阴阳,顺理五行,而知呼吸阖阀之方,行强身立命之道,这才能修真养性,强身健体,敦品厉学。(王魁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