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刘城:下笔墨 经人事

 书韵闲话 2023-03-29 发布于湖南

——杂谈我与书

客观来讲,我是不够能力和资本来作这样一篇杂谈的。

在过去的自我介绍中,我会谈到“爱读书”。只是后来接触得多了、读的书也多了,便会明白自己在读书写字这方面的造诣实在是鄙薄浅陋,不堪云云。于是,在后来的自我介绍中,我改口:相比于部分人,我读书的时间更多;轻松一点说,我是一个喜欢看故事的人。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丧钟为谁而鸣》中这样写到: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别去打听钟声为谁鸣响,它为你鸣响。

于此,我并不想将之扩展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高尚情操,而是带来另一种视角:在读书中,感悟其他人的人生,在故事角色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故事为角色服务,也为翻开书的人服务。摩挲文学的智慧,促使我写下自己的笔墨,也鼓励我经历自己的人生世事,我想,这是书籍带给我的感悟之一,也是这篇杂谈想要与你交谈的关键所在。

《法治的细节》说得好,“在读书中超越有限的今生”。我特别喜欢“乡土文学”,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让我印象很深刻,我总能在这两个年轻小伙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为他们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

他们都有新与旧的挣扎,都在时代和命运中被驱逐,而后造化,才有挣脱出束缚的可能。他们或许曾经是落魄者,不得不从时代的齿轮上滑落下来,但我却看见他们不屈的灵魂冉冉升起,凭借信念于群山黄土之中辟出前进之路。

纵使跌落,我们也可以尝试在禾下乘凉中寻得一份自我认同感,就如德顺爷爷所说:我栽下一拨树,心里就想,我死了,后世人在那树上摘着吃果子,他们就会说,这是以前村里的光棍老汉德顺栽下的……

我很乐意,在现实生活中我没有得到和实现的内容能够在书中得到一定的满足。如果和朋友提到遗憾与过去,经典的一问便是“如果能穿越你会回到什么时候”,至少到目前为止,我的每一次回答都是不穿越。

当下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虽然我仍有众多遗憾和不足,错过和失去的东西太多太多;但哪怕换一条路走,能够弥补旧的余念,也仍然会出现新的。生活没有如果,经历过的酸甜苦辣都是真实且唯一的,一如我们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读其他人的笔墨,我看到“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品刘过在旧江山挥洒的新愁;下自己的笔墨,我写到“黄鹤断矶头,可有莫别眸”,描李斐在北方午后暖阳下的心寒。

《平原上的摩西》的最后,李斐与庄树对坐在湖上的两条船,他们各自怀揣着秘密和任务,也有一堆急于吐露的心思。两人回忆起过往,李斐讲述了当年平安夜有关悬案的一切,言至激动,她掏出枪对准了庄树。刑警庄树面对李斐克制而热烈的爱意,绕过怀里手枪拿出了他的烟,上面画着的是十一二岁的她,笑着,看着天空。

《圣经·旧约》的《出埃及记》这样写到:“耶和华指示摩西:哀号何用?告诉子民,只管前进!然后举起你的手杖,向海上指,波涛就会分开,为子民空出一条干路。”只可惜这次,老去的李斐并没有盼到她渴求了多年的莫别眸,摩西也无法助力她把湖水分开变成平原走过去。

故事的最后并没有写明,但我想过这样一种结局:记忆的点滴音符在她融入柳絮般的发间奏响,她轻折下一支莫别柳,跃入湖池,溅起的水花是她去往新世界的嫁妆。

这些都是我不曾涉猎过的生活,作为一个爱看故事的人,我如痴如醉。白驹过隙,我能经历的人事太少,能找到的影子太少,更多的故事对我而言就像是体验全新的人生。

遥想菲茨杰拉德那句,“于是我们泛舟而上,逆流前行,却不断被冲回过去”。摩西们各自怀揣信念逆水行舟,命运的大海虽然没能为我们分开,但却打了个漩涡,将我和其他素未谋面的小船紧紧连在了一起。

我还想聊最近读的《一地鸡毛》、《围城》和《撒哈拉的故事》,聊聊在每一本书的墨迹中洗净尘垢、压紧命运,将灵魂送至一个人迹罕至的庙堂。固然是理想化,难逃空中楼阁的孤傲书生气,但我本意不在于此——因为我明白翻的书越多,就越是能去傲气存傲骨。

笔墨寒,人事秋。不必苦等无数日升日落,我们自会在书页万卷中寻得归期。

有机会,我把我的故事都讲给你听。

言尽于此,好好读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