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宗宪从古玩商到大收藏家

 荣纳堂 2023-03-29 发布于天津


收藏世家

张宗宪是香港乃至全球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大家,也是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古董商。他的祖父张揖如,是近代竹刻巨擘。张揖如擅长扇骨微雕,缩写金石,亦刻有花卉作品,手法精妙,巧夺天工,当时曾闻名海内外。张宗宪的父亲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滩的古董界翘楚,在外滩五马路开设“聚珍斋”。他勤奋好学,精于鉴别,时常与北京的大古董商孙瀛洲和耿绍真来往,其经营的清代官窑瓷器非常有名。张宗宪的大哥张永芳是著名建筑师,在中国香港、加拿大等地的拍卖界也很有影响。弟弟张宗儒也是富甲一方的古玩巨商。妹妹张永珍曾任香港商会会长,是瓷器收藏大家,曾经三次刷新中国瓷器的拍卖纪录,并有将拍得的天价宝瓶捐献给祖国的义举。

张宗宪自幼天资聪慧,再加上家学渊源,从小就与古董打交道,耳濡目染,因此很早就显露出识别艺术品的才华,十几岁就能到北平古玩市场进货。1948年,20岁的张宗宪离开上海,只身到了香港,从此踏上了漫长的奋斗之路。

从古玩商到收藏家,张宗宪的成功可以通过一组事迹表现出来。1992年,他遴选藏品118件,在英国伦敦举办“张宗宪中国陶瓷收藏精品展”。1999年和2000年,他委托香港佳士得举办了两次专场拍卖会,几乎所有的拍品都以高价拍出,成交金额达上亿港元。20026月,他在上海举办“张宗宪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展”,共展出208幅作品,其中齐白石作品有108幅,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等17位名家的作品有100幅。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收藏界为之震惊。

创业艰难

张宗宪初到香港时,可谓“六大皆空”——没有钱、不会讲广东话、不会说英语、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老婆。他开始并未从事古董生意,而是经营服装,到1951年才正式开设自己的古董店——“永元行”。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北京的旧王孙、上海的昔日收藏家纷纷避居香港,随身携带的金银细软、文物艺术品造就了香港古董市场的繁荣,香港顿时成了中国文物流通的重镇。张宗宪幸运地赶上了这波潮流。为了筹集本钱,张宗宪硬着头皮向熟人借了10两金子,当时10两金子约合2700港元。之后,他马上与在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工作的父亲联系,汇去3000港元,得到了一批旧工艺品。张宗宪旗开得胜,这批货很快就卖出去80%,收款1万港元,还清了借款。这是张宗宪在香港淘到的第一桶金,也是他时来运转的开始。

张宗宪经营古玩以后,由于货物全、品种多、质量精、信誉好,每天都是顾客盈门。他父亲的朋友仇焱之,几乎天天都到他的店里来,而且每次都要买一两件东西才走。著名古玩店“暂得楼”主人胡惠春、“天民楼”主人葛士翘等也都是常客,可谓买卖兴隆。

20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起飞,张宗宪绕开香港日益激烈的竞争,前往台湾,并结识了一批企业界人士。此后,他为这些台湾客人掌眼跑腿,先后为台北鸿禧美术馆创办人张添根、著名收藏家蔡辰男和陈启斌等买到很多珍贵藏品。1968年,他参加了伦敦的一场拍卖会,成为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人。从此,他穿梭于伦敦、纽约、东京、巴黎之间,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开始在上海、北京等地拓展业务,由于许多时间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因此,他自称为云海阁主。

紧跟潮流

张宗宪能够成为大古董商和大收藏家,与他紧跟时代潮流的洞察能力分不开。他从感觉到香港作为战时避乱地的财富洼地,到发现台湾经济起飞可能带来的古董经营机遇,从意识到东西方中国古董行情的差异,到研判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将产生的财富潜力,这些敏锐的感觉,使他先人一步,挺立潮头,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

20世纪80年代末,张宗宪认为瓷器收藏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在“退出”瓷器收藏之后,张宗宪开始进入当时并不被人看好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领域。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他也买过赝品,付过一些学费。但他没有气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短短两三年间,便成为字画鉴定的行家。20世纪90年代末,在书画市场创出佳绩的作品,几乎都是被张宗宪买走的。

1992年,他参加了北京第一届中国文物国际拍卖会。1993年,他在上海朵云轩拍卖会上,共买下价值200多万元的拍卖品,约占全部成交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头号买家。1994年,中国嘉德在北京举行首届大型春季拍卖会,第一号拍品是吴熙曾的“渔乐图”,底价为7000元。手持1号牌的张宗宪站起来说:今天是嘉德的首拍,我出一万八,一拍就发!场面顿时活跃,张宗宪相继加价,两万八、三万八,直至加到八万八,张宗宪博得头彩。1994年,在北京翰海首次拍卖会上,张宗宪又是手持1号牌,一口气独自拿下1600万元的拍品,“吃”下全场拍卖会成交额3200万元的50%,使得中国文物拍卖市场轰动了世界。

张宗宪有“天下第一顶”的美誉,在拍卖场中,他总是以最高价拿下自己看中的藏品,当年的很多举动都被别人认为是疯子,当时值5万元的作品,他能出10万元,但时间证明他是对的。2011年,他在北京匡时送拍齐白石于1945年创作的画作《牵牛竹鸡》,成交价为2875万元,而他买入时只花了17万港元。齐白石画给杨虎的《虎》,他以50万港元买入,2010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3202万港元出售。

张宗宪认为,古董收藏获利最高。1980年北京的一套房子价值5万元,现在价值500万元,翻了100倍;而那时候一幅齐白石的画作卖100元,现在能卖到1000万元,有什么生意能比得上这种一本十万利的古董拍卖呢?张宗宪在苏州金鸡湖畔的新居,只花了半幅画的价钱。原来,他曾花16万港元从朵云轩买走齐白石的《双鸭图》,买苏州的房子时,他以1500万元的价格出手了这幅画。

一生求索

古董收藏和经营,眼力是关键,张宗宪勤恳用功,淬炼眼力,积累经验。他到博物馆观赏艺术品最为用功。最爱去的地方是英国的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他说:“如果要问我去过几次大维德馆?我想应该有百次之多吧!大维德的瓷器展览馆是我来伦敦的必访之地。为何我到伦敦必访大维德?因为我的学问都是靠参观博物馆累积的。看博物馆可以帮助我辨真伪、分好坏,陈列在博物馆的东西可以让我细细品鉴琢磨。我在买东西的时候常常会问自己,这件瓷器大维德或其他博物馆有吗?有的话,我要买的这件是否比它好?所以博物馆是个标准,收藏一定得跟博物馆比,跟博物馆较量。因此,我很感激大维德,它让我对瓷器收藏有第一流的标准,它是我此生最重要的导师。”

收藏目标从瓷器转向中国近代书画之后,张宗宪勤于学习的精神更为突出。他在书画界结交的朋友有画家、鉴定家、理论家、书画商。他的每件藏品入围之前,都要征求每个朋友的意见,以保证每幅作品都是画家的真迹、精品并完整如新。此外,为了有别于他人的收藏,他有时还追求作品的新奇。拍卖行每次举办拍卖会,他都要10余册目录。他把这些目录分送给各地的优秀鉴定家,请他们推荐精品,自己则专注于收集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18位二十世纪代表画家的作品。

生意有经

从“六大皆空”闯香港到身价上亿元的收藏家,张宗宪的每一步,都是凭借卓越而独到的敏锐感触。如果真有生意经,那就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看得懂、买得到、捂得住、卖得掉。”

如何看得懂?主要是靠眼力,第一看真假、第二看好坏、第三看完整。除了勤跑博物馆,还要多听、多问。多听是广泛收集信息,多问是多方求证。他常常请朋友吃饭,在饭桌上把问题抛出来,大家一起分析,这是他锻炼眼力和收集信息与众不同的方式。

看懂了,还要买得到。张宗宪奉行一个理念:不贵就永远买不到好货,看好的东西要有魄力拿下。张宗宪认为魄力远比胆量复杂得多,包含着胆识、果断,还有杀伐之气。

好货到手后,还要捂得住、藏得住。这一点张宗宪更有体会。不像以商养藏的藏家,张宗宪以藏养藏。捂得住对他来说其实比别人要难得多。张宗宪相信,只有藏上若干年,等到大家几乎都忘了一件作品的时候,再拿出来,价格才会更高。

除了捂得住,还要卖得掉。在交易方式上,张宗宪选择很简单,就是委托拍卖行。卖家把货放出来,谁要谁加价,不管多少钱卖掉,双方可能都不认识。今天卖不出去也没关系,只要东西好,下次还有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