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三多与义和团:因行侠仗义而广收门徒,因赤心爱国而出任首领

 雪忆柔 2023-03-29 发布于黑龙江

提起清朝时期两大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抗清和义和团反洋绝对当仁不让。不过,两起运动有着千差万别之处,相较于太平天国系统性的组织,义和团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明显更逊色一些。

不过,两者最大的区别还在于,起义的目的截然不同。尽管义和团最初打的也是“反清”旗号,但是它的初心是以爱国为前提。而太平天国则是洪秀全等人试图推翻清朝统治,以求圆自己的梦,本质上还是利己行为。相较而言,义和团的一系列行为则更加高尚一些。

义和团从发起到灭亡,期间经历了两次宗旨改变,而它主要的活动地带则是在山东。但是您知道吗,义和团的发源地其实在河北威县,这一切还要从一个人说起。

       一、威县发源,起义纪念

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固献乡沙柳寨村,有一处历史古迹。那里曾经聚集了义和团的“智囊”,许多决策便出自于此,并形成了义和团的初步规模,这里便是“义和拳议事厅”,也是河北省文化保护单位。

尽管义和团起事后,在山东打响了轰轰烈烈的一战,但不可否认的是,义和团最初其实发源于威县,因为首领赵三多便是崛起于此。

赵三多,字祝三,人称“赵老祝”。他的出身已经与“微寒”不沾边,而是极其贫寒。自祖上起,记不清大概几代人,反正都是老实务农的庄稼汉。赵三多出生就要面对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直到他开始拜梅花拳传人为师,学了一身武艺后,人生境遇才得以改变。

赵三多生来便喜欢行侠仗义,自从成为拳师之后,不仅广受爱戴,甚至收了近两千名徒弟,这些人后来也成为了“义和拳”最初的雏形,而赵三多也是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首领。

1897年成为了赵三多的人生转折点,当时,冠县梨园屯的村民因为政府与外国教会勾结,妄图拆掉村里的玉皇庙而义愤填膺。对于朴实的农民而言,他们几千年来信奉的就是玉皇大帝,政府非要建什么洋教堂,这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但是,另一部分教民却极力撺掇着促成此事,在村里形成了两股势力。

为了护卫玉皇庙,梨园屯的村民便组成了以阎书勤为首的“十八魁”。不过,这些村民的能力还是有限,当他们听闻了赵三多的威名之后,便前去投靠,请他出手相助。

于是,众人风尘仆仆地赶到沙柳寨村,看到眼前整齐划一的队伍,还有威风八面的师傅,心中顿时燃起了希望。他们当即认定,此人便是赵三多。

他们义愤填膺的讲述着政府官官相护之事,赵三多在听过众人来意后,竟然拒绝为他们出头,这让“十八魁”大感失望。不过,“十八魁”却坚持拜赵三多为师,并且开始潜心学习梅花拳。

赵三多不知道的是,他本无意卷入纷争,却被纷争硬拖进了旋涡。

原来,梨园屯的教民打听到了“十八魁”的下落,立刻向官府打了报告,并且扬言要逮捕赵三多。赵三多这可是人在家中,祸从天上来。

赵三多虽然多次听阎书勤提起教民的猖獗,没成想他们竟然敢欺侮到自己头上,不禁怒火中烧。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涌入脑海,他决定率领徒弟们奔赴梨园屯,震慑一下这帮受到洋人蛊惑和收买的教民。

3月21日,赵三多浩浩荡荡带着众徒弟赶到了梨园屯。接下来三天,闻风赶来支援的徒弟们竟然达到了三千人。原本打算拆除玉皇庙的清廷不敢轻举妄动,洋人更是束手无策。直到第二年,在官府的协调下才放弃了建立教堂一事。

不过,让人咋舌的是,朝廷很快又变了卦,开始转念支持洋人。在阎书勤等人的支持和鼓励下,赵三多为是否起义而犹豫不决。不过,很快他就意识到,他已经掺和进了整件事,早已无法逃脱干系,当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到底。

为此,在阎书勤的建议下,赵三多将梅花拳更名为“义和拳”。

1898年10月,再次应邀的赵三多转变了思路,这一次他不仅重新聚齐三千人,还祭旗宣布起义。这一招打的清廷和洋人措手不及,从此,他们就多了一个强劲的敌手。

       二、反清复明,扶清灭洋

赵三多在蒋家庄(今河北省威县)起义,最初的主要攻击对象就是当地的教堂。此时,为了让起义师出有名,他们打响的旗号是“反清复明”。

自1636年皇太极称帝,建立国号“大清”起,已经过去了200多年。这期间,以“反清复明”为名的起义层出不穷,几乎都是失败的案例。而比义和团早起义30多年的太平天国,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复明”已然不是重要的,“反清”才是共同的主题。

不过,赵三多的起义目的很单纯,所以,义和拳在屡次遭到镇压之后,很快就与清廷达成了妥协。1899年,时任山东巡抚毓贤提出了“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开始了对义和拳的招抚,一个朝廷对待民变的通用作法。

于是,义和拳变了,自它更名为“义和团”开始,起义的主题则更改为“扶清灭洋”。

从对抗到合作的迅速转变,恰恰符合赵三多的个性,他本就行侠好义,一身凛然正气。而他反的是贪腐的污吏,是与洋人狼狈为奸的卖国贼,所以他能够迅速带着义和团转变思路。最重要的是,从义和拳到义和团,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才是起义不断高涨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义和团的风生水起,还真就给洋人造成了一种震慑,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这群人身怀武艺。但是,明明有真功夫的义和团却学起了太平天国,非要给自己加上点神秘色彩,于是,赵三多等人曾将义和拳改名为“神助义和团”。为此,他们甚至营造了人人刀枪不入的形象。

事实上,刀枪不入与这些骨瘦如柴的人是无法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或许练有气功,也确实有真本事在身,但大多数人还是通过“障眼法”来神化自己,比如将子弹换成面粉等把戏。所以,义和团走到后期因为缺少明确的纲领指导,反而出现了乌烟瘴气的行为,这些显然不是赵三多一人可以控制的。

当然,面对腐朽的清政府,无论义和团如何“扶清”,都无法容忍百姓继续面临无以糊口的困境。很快,赵三多带领的义和团开始杀教民,也有越来越多饥民加入了义和团的队伍。义和团一边不断壮大队伍,一边不遗余力地反对洋人。但是,区区万人的队伍,不足撼动列强扎根的决心。

1900年,“八国联军”开始清缴义和团。清政府利用义和团,与洋人不断发起争端,却无法改变积弱的现状。第二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那些无法赔偿的欠款便成了压在劳苦大众身上的大山。于是,义和团再次因“官逼”而“民反”,以赵三多为主将的义和团开始攻打威县。

此时,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调来了段祺瑞镇压义和团。在遭到出卖的情况下,赵三多被捕入狱,最终绝食而亡。

此后,义和团在清政府与洋人的勾结下,彻底被击垮,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就此成为历史。

       三、悠悠历史,后世纪念

以上便是河北省威县与义和团的渊源,尽管义和团的主战场在山东、天津一带,仍不能否认威县作为发源地的重要地位。

2003年,威县建成了占地40亩、展馆足有2000平方米的义和团纪念馆。馆内设计非常用心,展厅内处处展现着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不畏生死的壮举。那些被侵略的血和泪,以及华夏民族所承载的伤痛历历在目,各种文物、图片和实物让人触目惊心。

威县作为全国最大的义和团纪念展览馆,所讴歌的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敌侵略时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崇高民族气节,值得为后世所称颂。

尽管义和团有着肉眼可见的不足和缺陷,可是他们以“义”字为团魂,所展现出的不屈意志和令人敬佩的血性,以及加速腐朽清政府灭亡所创功绩,堪当彪炳史册。

如今的威县,已是最美人间四月天,10万亩威梨晴雪满枝,含羞在春风中迎接着四方来宾。洁白无瑕的花瓣,代表着不被世俗所玷污的高洁,正如义和团的勇士一般,一心为国为民,浩气长存。

如果您也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不妨就去威县看看吧,那里还有定陵古迹、刘如意墓等等,沉淀的是悠久的历史,展现的文化的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