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人不可貌相

 百花A彩虹 2023-03-29 发布于江苏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完美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有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最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不善言辞。静胜躁,寒胜热,清静能统治天下。

解析:本章与第三十六章、第七十章联系起来,更为容易理解老子“道”的思想。

第七十章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认为圣人的思想是符合大“道”的,但为世人所不理解,更谈不上接受了。所以圣人看上去是穿着粗布衣服,但怀里却揣着美玉。老子认为世人的认知达不到认识美玉的程度,看不清事物的整体性状和发展规律,所以说“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人们看到外表的瑕疵,而把中间的美玉淹没了。

第三十六章说“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欲之。”这也符合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思想,事物呈现出来的不一定是事物的真正面貌,因为人们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势必要隐藏一些东西,甚至要迷惑对手,不能把自己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正因为老子有以上思想,所以他在本章中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系统地、辩证地看一个人或事物,把它真正的“美玉”发掘出来,不能因一点瑕疵就全盘否定,认识不到其真正面貌,

所以,老子认为他提倡的“道”,看似不完美,有欠缺,但从长远来看,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绵绵不绝的。人们之所以领悟不了“道”,接受不了,是人们眼光不及、认知不够,只看到了它不足的一面,没看到它宏大深邃、上善若水、海纳百川、泽被万物、万物归焉的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