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现代建筑复古思潮与古典复兴式建筑

 古建秦 2023-03-29 发布于重庆
图片
▲武汉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斋舍

中国古典建筑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自成一脉,虽历代在技术与式样上有新发展,但仍遵循特有之风格。进入近代后,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使传统砖木建筑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然伴随民族独立和复兴运动的推进,建筑领域的复古也同时展开。

20世纪中国有三次建筑复古思潮,首先为20年代末及30年代的「中国固有形式」,其次是50年代的「民族形式」,最后为80年代及以后的「传统建筑形式」。

图片
▲南京 中央博物院旧址 老大殿内景

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是建筑复古时期的代表性式样,又称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中华复兴式建筑等,其区别于纯粹砖木结构的古典建筑,是以新材料、新工艺建设,在外观上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式建筑。实质上,这种风格并非传统建筑的发展,而是西方建筑的本土化。

图片
▲北京 辅仁大学本部旧址

虽以冠以「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之名,但这种建筑最早是出自西方建筑师之手。「义和团运动」后,为便于在华传教,西方传教士修建的教堂、学校、医院等建筑,开始使用大屋顶、斗拱、彩画等中国传统元素作为装饰,旨在通过建筑形式的中国化,来削弱国人的抵制情绪,从而长期实行对中国文化上的侵略和殖民。然此举最终未能得逞,反倒成为中国复兴运动的先声,同时深刻影响了近现代的中国建筑发展。

图片
▲寿县 福音堂
图片
▲南京 金陵大学旧址 北大楼
图片
▲南京 金陵大学旧址 礼拜堂
图片
中国固有形式
(20世纪20-30年代)

美国建筑师茂飞及何西是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的早期代表人物,他们提出的秩序、曲面屋顶、色彩华丽、清晰表现结构等特点,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外在表现,将古典复兴式推向定型化。

图片
▲上海 复旦大学历史建筑(茂飞〔美国〕参与设计)
图片
▲南京 金陵女子大学旧址(茂飞〔美国〕参与设计)
图片
▲南京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茂飞〔美国〕参与设计)

20世纪20年代,以吕彦直、董大酉、杨廷宝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陆续学成回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本土建筑师群体,自1927至1937的十年间,中国建筑界掀起了民族形式的探索热潮,当时称为「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

图片
▲南京 中山陵 祭堂(吕彦直设计)

在此基础上,「中国固有形式」的建筑概念被南京国民政府在《首都计划》中正式提出,大体指运用西方建筑技术手段,同时又具有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某些形式特征与视觉效果的建筑,这样的建筑风格也被施行于1929年《大上海计划》的建筑作品中。

图片
▲南京 中央体育场旧址(关颂声、杨廷宝设计)
当时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系统研究已经起步,也为此阶段的古典复兴式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一样式被广泛应用,是中国建筑关于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早期探索。
图片
▲南京 中央博物院旧址(徐敬直设计)
图片
▲南京 励志社旧址(杨廷宝、范文照、赵深设计)
图片
▲南京 国民大会堂旧址 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奚福泉设计)
图片
▲北京 北平图书馆旧址(莫律兰〔欧洲〕设计)
图片
▲重庆 重庆大学早期建筑(沈懋德设计)
图片
▲厦门 厦门大学早期建筑 群贤楼(陈嘉庚参与设计)
图片
▲武汉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图书馆(开尔斯〔美国〕主持设计)
图片
▲上海 上海外滩建筑群 中国银行大楼(陆谦设计)
图片
民族形式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度过建国最初的三年经济恢复期后,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筑界掀起了一股探索民族建筑形式的热潮。

图片
▲重庆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此次建筑形式主要有四大类,第一为古典式,即以北方官式为蓝本,几乎为「固有形式」时期的延续;第二类为民族式,主要指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当地元素在新式建筑上的利用;第三类为地域式,从不同地区的民间建筑汲取灵感,进而运用的形式;第四类为简约式,出现于探索民族形式的后期,基本特征是注重功能,以平屋顶为基本体形,在建筑的檐口、门窗等部位加以简化的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这类建筑之后逐渐成为中国公共建筑的主流。

图片
▲北京 地安门内大街40号&41号院大屋顶
图片
▲北京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
▲厦门 集美学村早期建筑 集美中学道南楼

图片

▲厦门 厦门大学早期建筑 建南大会堂
图片
▲上海 同济大学历史建筑 西南楼
图片
▲成都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 瑞文楼
图片
▲济南 解放阁
图片
传统建筑形式
(20世纪80年代后)

第三次建筑形式复古思潮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部分新建的作品仍可见古典复兴式的遗韵,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审美要求提升和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的引入。主要有古典式、新古典式、地方文脉式和抽象式。

此时的古典式主要指仿古建筑,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大关系,体现在部分已消失古建的复建,有运用新材料构筑,也有纯粹的砖木结构仿古,常被批为「假古董」;新古典式则类似古典复兴式,除建造之初的设计,也有对已落成建筑的「穿衣戴帽」;地方文脉式倾向于从地方建筑中寻求灵感;抽象式则是对具体形象的提炼、变形和再加工,追求不见其形仅见其意的效果。

图片
▲大同 武定门(复建)
图片
▲重庆 大足石刻博物馆
图片

20世纪的三次建筑复古思潮(特别是前两次)留下了大批优秀的建筑遗产,较好的体现了本土文化特性,是近现代建筑设计师不断探索的产物。这种风格的应用在建筑审美迭代迅速的今天虽略显乏力,但其发展历程仍能为现代建筑装饰艺术提供一定的思路。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