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目的 缓解妄想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降低精神症状对心身状况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治疗原则 治疗方案采用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联合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及伴随的情绪症状。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对有强烈敌意、攻击行为及自杀隐患的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监管和强制性住院治疗。 药物治疗 ![]() 针对妄想及相关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可改善妄想性障碍的主要症状并防止恶化或复发,尤其对由于妄想伴发的激越症状有效。主要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指主要作用于中枢D₂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对妄想、幻觉等症状有效。常用药物包括: 吩噻嗪类:包括氯丙嗪、甲硫哒嗪、奋乃静、氟奋乃静及其长效剂、三氟拉嗪等。 硫杂蒽类:包括氟噻吨及其长效剂、氟哌噻吨及其长效剂、氯普噻吨等。 丁酰苯类:包括氟哌啶醇及其长效剂、五氟利多。 苯甲酰胺类:包括舒必利等。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相比,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较高的5-羟色胺2A受体的阻断作用,在治疗精神病性症状方面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阳性症状疗效较好,能够有效减轻妄想性障碍的症状。 常用药物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等。 针对情绪症状的治疗 抗抑郁药物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 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 去甲肾上腺素能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物:如米氮平。 抗焦虑药物 苯二氮䓬类药: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地西泮等。 非苯二氮䓬类药:如5-HT受体部分激动剂(丁螺环酮)。 心境稳定剂 对于合并双相障碍的患者,锂盐等心境稳定剂应作为基础治疗药物使用。 除了稳定心境,此类药物也有助于减少攻击行为与冲动行为。 特别提醒 由于妄想性障碍患者多对治疗有所疑虑,故药物选择和初始剂量需仔细权衡不良反应和获益,以免早期出现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反感,造成治疗的中断。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常配合药物治疗进行,有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患者对疾病性质和治疗方法有所了解。 心理治疗主要围绕患者对于妄想信念产生的主观痛苦进行,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如下几种。 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倾听、安慰、解释、指导和鼓励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通常由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治疗重点为: 积极倾听:给予患者足够的时间述说问题,通过耐心倾听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理解。 引导患者释放情绪:鼓励患者表达其情绪,以减轻苦恼和心理压抑。 疾病健康教育:使患者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身的心理或精神问题,从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疾病。 鼓励,增强信心:鼓励患者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帮助其找到配合常规治疗和保持良好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点。 认知行为疗法(CBT) CBT的主要目标是针对药物不能消除的症状,减轻幻觉与妄想症状及这些症状产生的困扰。治疗的大致步骤如下: 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治疗关系,形成治疗联盟;对患者的整体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针对导致症状持续存在的因素,发展应对策略。 帮助患者应对妄想、幻觉等症状,减轻其带来的应激与困扰。 识别患者的自动思维,处理患者的情感症状与对自我的负性评价。 发展应对症状恶化的策略,降低复发危险性,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家庭治疗 家庭干预把治疗的重点放在改变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上,治疗的过程是去发现与个体心理障碍发生、发展有关的家庭内部因素。 有效的家庭干预至少需要6个月,长期的家庭干预(大于9个月)可显示出持久(2年或更长)的疗效。 社会技能训练 社会技能训练主要应用学习理论来纠正患者在日常生活、就业、休闲、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或重获社会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