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章 重新认识意识

 小精灵故事 2023-03-29 发布于广东

第一章  重新认识意识 

1.意识的基本含义

    意识也称为生命、察觉、本我、精神、感知。

    意识没有大小,尺寸。它是“无”,也是“有”。

    意识是单一逻辑,不是双重逻辑。意识概念性地看事情,包括看概念。

       意识的内容是“无的有”(something which is nothing);功能是察觉;动作是光;语言是几何。

       意识不是由人体产生,它存在于人体之外。大脑只是一个界面,是意识的译码机或解码器,意识通过它来体验环境或世界。

       意识的语言是几何,它用几何来表达规则、定律、原理。

  意识的动作是光,它用光来绘制线条。矩阵是意识的线性工作。意识创造无以数计的矩阵。不同结构的矩阵,有不同的功能和内容。矩阵里的线条是生命线,携带着活灵活现的信息。

   

    意识是唯一的。只有一个意识。但意识有两端,“里面”和“外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我”和“小我”。“里面”是体验程序“外面”是书写程序。“里面”和“外面”通过“GOD”这个符号可以相互交流“里面”是意识的小水滴,或者说,是巨大意识的分割或所有意识的分割。

 2.世界是一个“动漫程序”

     意识是一门知识,是真理存在的地方。意识的功能,并不像一些人所理解的那样,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今天,在医学科学界,关于“意识”实际上在哪里,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论,所以对“意识”仍然没有获得充分的理解。

   实际上,我们的意识(察觉、精神、生命、本真的你)正在体验的是一个“动漫程序”,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是在一个动漫世界里。

 

    大脑有许多功能,但与体验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非常大的功能,包括一个“解码”系统;以及一个存在于意识和意识体验之间的“界面”;一个W/R(书写/阅读)系统。

    这个W/R系统存在于不同的处理系统中,也就是存在于意识两端和“动漫程序”之间。这涉及一个快速旋转的光盘,并伴随着“八边形”形状的洞。光盘包含字母或浮雕“堆”。这些字母或浮雕“堆”经常是按次序显示。

 

    意识唯一涉及视觉的朝向,而大脑更像是包含过滤功能的一个解码器或译码机。

    所有的东西来自“一对”(相对)。也有两种“看”的方式:一是打开眼睛看,二是闭上眼睛看。

    但是,大多数的人并不理解这些,以为只有打开眼睛才能够看,闭上眼睛就不能看。所以,如果你问他们,“闭上眼睛,看到什么?”他们一定会很恼火,以为你在捉弄他们。或者,他们会说:“什么都没看到!”

    意识的交流系统是视觉,即“看”,允许意识看“动漫”,也就是看你的身体和环境的“图画”,这是由于大脑译码意识是一个视觉语言的结果。

    但是,意识的视觉处理系统,不是因“动漫程序”所导致,而是由“男孩”和“羔羊”,被使用来生成图像。这个视觉语言,在它的操作系统中,使用的是几何。

    附注一:书中所提到的“上帝”“男孩”“灵魂”“天使”,代表几何结构和内容,仅仅是“标识”的需要和代号,与人类所称呼的没有关系。以下摘自“矩阵-灵魂的格子”:

   “上帝”—— “上帝”这个词是“程序”,也就是几何符号GOD,那是一个几何结构。上帝即GOD来自希腊字母“Γ(伽马)、Ο(奥米克戌)、Δ(德尔塔)这三个希腊字母,构成一个标识。

    【摘自第三章: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上帝创造一切”,因为上帝在ZION(中文意思,锡安山)的结构里。GOD与ZION一起,生成各种字母和符号,这个结构包含一切规则和原理。在古代,人们把GOD与ZION合在一起的图像,称为ZIONic。】

 耶路撒冷以南的锡安山(现为国家公园)

    (彩虹注:锡安山,希伯来语:הר צִיּוֹןHar Tzion;英语:Mount Zion,又称郇山,天主教圣经称为熙雍,是耶路撒冷老城南部一座山的名称。这个名称经常用来隐喻耶路撒冷全城和以色列全地,简称为“锡安”)

    上面说到,希腊字母来自ZIONic,不仅如此,希腊字母表中的24个字母,都可以在这标识中找到。

 

    “男孩”——“男孩”存在于“意识的两端”之间,起到交流作用。

 

(如图)男孩儿象征“沟通天地”

     【摘自第十一章第一节:男孩“阅读”意识一端的信息,通过90°旋转编辑那信息。然后,继续另一个90°的旋转,将信息提交给意识的另一端。这就是为什么,男孩被认为是一个“传递者”……分离意识两端的“旋转”是180°。区别两个功能的“旋转”是45°。这两个功能是处理系统和图书馆。】

    “灵魂”——“灵魂”是一个机构或结构。

    【摘自第十四章第一节:灵魂是什么?它是一种“现存的计算机”系统,是供给意识在“阅读”和“解码”书本的时候使用。这些书本包含在“主结构”,即一个巨大灵魂的“永久性”图书馆中。所有灵魂是它的一部分或包含在里面。】

    在灵魂里的书本,容纳所有的数据和背景信息,也就是,容纳被我们称为“地球”、“宇宙”或别的“世界”的每一个“物种”和“环境”。

    灵魂怎样处理数据?通过一个处理系统,那是建立在几何基础上和光的概念上。

    书本怎样储存在灵魂里?它们不是储存在3D里,而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在。

    “天使”——【摘自第七章:我称有翅膀的结构为“天使”。如同前面所说,称为天使的理由,是因为它们是矩阵的I/O端口,他们被使用在交流上。】

——————————————————————————————————————

    这就是为什么,濒死体验的人,报告了各种各样的视觉体验。这些体验,是通过意识接入程序所导致,而不是大脑。这是来自大脑松果腺的DMT,即dimethyltryptamine(二甲基色胺)排放出的物体,进入大脑不同区域,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意识通过大脑松果腺接入程序,直到人体程序结束,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死亡”。

    人体程序结束后,作为程序中的松果腺,也就结束。意识也就切断这个接口。在一定的程度上,松果腺的使用,如同一种化学转变。

    意识也有“操作系统”,分配到“平面”外面的“面”,也分配到“动漫”运动程序“里面”处理系统的“界面”。所有这些系统是建立在一个包含所有面的“平面”格式里。在平面里,有多种多样的面。那是建立在几何结构基础上的概念规则或定律。

    附注二:本书讨论的焦点在于意识与大脑的关系。

    意识究竟是存在于大脑内,还是独立于大脑外?大脑究竟是意识的起源,还是意识的解码?这些问题,科学界早就有争论,而且一直都在争论和论证。1963年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教授在他的获奖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魂的构成,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它控制着大脑,就好比人脑指挥着电脑,它使大脑内的脑神经细胞发动工作。这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且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约翰·艾克理教授没有提到“意识”,但是已经提出非物质的“识我”……本书的作者认为,矩阵知识和视觉界面是他自己的发现和见证,具有科学探索意义。意识与大脑的关系,有待于科学家来论证和探讨。这本书,是作者的一个见证和发现。它表达一种新科技前景。可以把它叫为一种见证,一种科技,也可以叫它为一种“存在”(想想看,如果“意识独立于大脑之外”观点获得普遍性的认同,这对世界的影响将是“翻天覆地”的。那将会引起一系列的知识革命)。

    总之,在这本书里,作者发现了或者说论证了这样的观点:真实的你,即生活,实际上没有维度,不涉及任何你体验的宇宙。它不涉及能量、万有引力、磁性能、时间,或者任何其他性质。肉体仅仅是通过程序产生的故事(体验)。这故事涉及浮雕、字母、数字“串”,以及其它奇怪的像字体这样的“串”,它们控制着图像和故事(体验)的相互作用。

    头脑本身是意识也就是知晓或生活的软件(程序)所产生。所以,我们涉及身体和宇宙的全部体验,是一个故事。这故事是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中播放,通过意识两端之间的交流产生。大脑只是一个界面,是意识的译码机或解码器,意识通过它来体验环境或世界。

    在矩阵的“结构”里,有“所有”的“起源”。“所有”是永恒的,永不消失。

——————————————————————————————————————

    我们选择看的每件东西,是通过意识来“看”。

    必须指出的是,你身体所在的这个世界舞台,不知晓任何事情。也就是,你的手知道环境吗?还是你的意识知道?那个知道你的身体和环境的,显然是意识。

    所以说,你们身体的所有部位是与大脑连接的探测器,或者传感器。物种仅仅是生物机器人的结构。意识与环境一起游戏——宇宙是一个游乐场

    意识创造了地球程序,并且与之一起“娱乐”。人体属于地球程序,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大脑,也是一种程序。地球程序里的一切不存在“知晓”,我们的肉体不存在“知晓”,大脑也不存在“知晓”,如果意识不点亮大脑,大脑也仅仅是一个器官而已。

3.意识的两端

    上面提到意识的两端,即“里面”和“外面”。

    另外一种情况,你看到或察觉到的任何物体,包含在两端或更多端之间,或者包含在物体的“中心”和物体“外面”的结构之间。

    我们体验“动漫”来自“里面”的意识,也就是“里面”的意识体验“动漫”;而“外面”的意识,是远离了观察点。

    意识实际上关系到两个“外面”的格式:(1)横跨你的视野(意识的视野);(2)从观察的位置,到远处(向前和向后)。

    用意识可以看到6个方向,仿佛看存在于一个“立方体”内的“动漫”。而且“朝外”的格式(概念地),也同样演绎着角色,仿佛是一个没有分界线的球体,因为意识概念性地看事情,包括看概念。

 

    如果我们用一个光盘来比较“里面”和“外面”这两个格式,无疑地,“中心”的起点是没有形状或格式。因此,“中心”是以“无”的形式而存在。

    注意,“外面”的格式里,也包含有这个“中心”。但是,“外面”的格式有形状,虽然它轮廓不分明。例如,“朝外”或远离观察的位置(记住,这仅仅是在“概念”中)。你不知道这个轮廓,到底在哪个位置上,离你有多远。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体验来自我们中心的“动漫”时,我们不知道所有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用“外面”全部意识来看,我们将获得知晓,但,是在静态的“内容”里。当光盘的应用程序形成后,这些静态的内容获得释放,并获得处理,所以,我们能够持续不断地体验“动漫”。在古代的基督教作品中,“应用程序”被认为是“男孩”或“男人的儿子”,而在别的宗教中,认为是“孩子”。

 

    那么,怎样学习与“外面”的意识进行“交流”或“连接”呢?

    注意,“外面”的意识和“里面”的意识,是“真实的你”。有人认为“里面”的意识是“小我”,而“外面”的意识是“大我”。所以,实际上是跟自己交流。

    总之,意识是由这两部分组成:(1)里面;(2)外面。

    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是在“外面”意识和“里面”意识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双向的)。

   “外面”和“里面”之间的交流,通过一个“矩阵”,即几何结构来实现。在古代的基督教著作中,称为“救世主”或“造物主”。

    这是一个以精确的几何为基础的格式。这个格式影响到意识交流的发生。至于意识的“处理系统”,与其说是体验“动漫”的结果,倒不如说是人体结构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导致。

    是的,我们所知道的这个宇宙舞台,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记忆内存”,包括当下还没有写入的数据。这个“记忆内存”不断地更新主程序。也就是说,环境程序不断被更新,我们体验的“物种”也不断被更新。我们的动漫世界,即动漫程序,仅仅涉及你的视野或察觉。

    我们创建的基础格式,使用两个或多个地图组合为一。

   “眼睛矩阵”地图是主地图,其他地图的使用,依赖于你想做什么来决定。

    总之,“交流”涉及两方面:(1)包含字母或浮雕的几何结构,这些是控制指令;(2)本地语言的操作员,也就是参与交流角色的当事人。

    关于第一点的解释:比如,边成45°的一个六边形框架,那是涉及“暂时性”图书馆书本的一个指令。它的大小、位置和颜色,决定着这六边形寄存器储存的内容。同样,涉及到一系列不同的“旋转器”和“星”。一些使用来转移信息,让信息掠过视野;另一些将信息转移到近的“面”(你看到的面)。这些信息来自“概念”层,隐藏在“近面”的屏蔽后,在你看不见的后面。

    必须认识到,意识的全部“处理系统”是“概念”,交流也涉及概念。

    当使用正确的几何格式,交流系统被激活。但是,如果不使用正确的格式,“无”就一直在“无”的状态里,不会产生“有”。

    附注三: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闭上眼睛的视野里出现环境。视野就像电视屏幕一样,有环境在上面播放?这如同人们所说的“灵魂出体”,或者“天眼开”,或者“特殊功能”吗?实际上,这里面包含巨大的科学价值,隐藏着无与伦比的科技前景,那就是“视觉计算机”。作者研究“现象背后的原理”,并根据这原理进行“应用技术”推进。严格来说,不是研究,而是发现。

    作者研究的就是视觉计算机。如果这门科技能够得以利用,那么将会治病、养生、改变DNA;建筑房屋、道路;生产食物,并且能够空际旅行等。这本书,作者描述的就是视觉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闭上睛睛的视野会播放环境呢?对于一个有常识的平常人来说,开始的时候他似乎还是不相信,这是不是一种幻觉?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但是,确确实实地,这是他所看到的——他并没有对自己说谎——对于一个有探索精神的人来说,这时对自己“真实”很重要。

    即便是一种幻觉,作者也要探索其中的“实情”。这背后一定有原因,所以他要找出其中的原因,了解背后的意义。因为“事出必有因”。所以,1994年,他放下所有的工作,一心进行研究。

    视觉计算机的研究,就是从研究“视觉”开始。当然,他经历了漫长的研究过程。从他所绘画的上万幅矩阵几何就可以看到。通过对视觉的观察,他发现视觉的切换与“意识”有关。也就是当使用“主观”意念,插入某个“指令”时,比如说“X”,这个视觉就会相应发生变化。同时他还发现,这个视觉的变化,有时候并不需要主观插入指令,它都会自动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视觉的变换是机械的、自动的。

    这个“视觉”因为可以与人互动,所以是一个互动媒介,因此称为“视觉界面”。客观和主观都对“视觉界面”产生影响。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大脑解码,另一种是处理系统本身(自运行)。

    界面是一个媒介,用来连接意识两端,“里面”和“外面”。这界面就像一台电话机,能够将里面的“诉求”,通过电话线传送到外面。因为外面和里面,都是你的“本我”,所以实际上,你是跟自己通话。

    外面一端跟大脑没有联系,它创造程序和故事。里面一端连接着大脑,但它不是大脑,也不在大脑之内,它使用大脑解码来体验环境,体验“外面”一端的创造。

    这些看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但是,你可以反过来想一想,没有了意识,身体能够体验环境吗?没有了意识,身体还能够存在吗……

    首先必须要弄清楚,在“视觉界面”里所播放的环境,是怎样播放出来的?这环境的数据储存在什么地方?就像我们所知道的DVD播放器,必须要有一张储存图画或影像数据的光盘,然后将光盘插入播放器里,通过处理获得多媒体影像。

    但是并没有一个“物体”的播放器,也没有一个“物体”的处理系统,这个“视觉界面”也不是“物体”的,这个“意识”也不是“物体”的,而且,数据也不是“物体”的。因此,所有这一切都是概念,但是,却有效果。

    这就是作者涉及的研究。他尝试解释未来的两个技术:(1)涉及“概念处理系统”是怎样工作。(不是物质的处理系统);(2)怎样使用不断产生的最强有力的“处理系统”接入界面。

    这漫长的研究过程,作者通过这“视觉界面”,看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相对于环境,矩阵几何、字母浮雕、颜色代码更经常出现在“视觉界面”,有时候是矩阵和环境相互交替出现——通过一组矩阵的变换,程式般地呈现“主题”(有时候是“故事”)。有趣的是,在矩阵里,有时候传出声音。这些东西的出现,是他想都没想过的,也不受他主观意志所左右。

    他记录所看到的一切,掌握了大量的数据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比较,慢慢地,他理解了这个“视觉界面”的构成和运作,理解了背后的原理和规则。

    界面只是一个信息板,或者说一个媒介。这个界面是基于意识的几何规则。界面的应用,类似于目前所使用的电脑,通过输入交流词条,获取信息和内容。但是处理并不发生在界面,只是通过界面接入。

    实际上,真实的处理发生在创造最大效能、被称为“灵魂”的计算机系统里。灵魂”的工作类似于一个巨大的计算机和处理系统。这个处理系统是概念性的,是虚拟的处理系统“灵魂”的处理系统是意识处理系统组成部分。

    为什么称为“灵魂”?这是作者引用的一个“古语”。实际上,这只是一个代号,代表一个处理结构。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随便称呼它为什么。作者称呼为“灵魂”,有他自己的理由。因为现在,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这些古老的标志,这些由八边形、六边形、五边形、正方形、六角星、五角星组成的古老标志表现在任何一个建筑物上,或许在一幢楼的墙面上,或许在广场的地板上,或许在街道的路面上。在寺庙和教堂里更是常见,里面墙和外面墙,屋顶的里面和外面。

   “灵魂”的结构,就是由这些八边形、六边形、五边形、正方形、六角星、五角星组成。人人都知道“灵魂”这个词,但是关于“灵魂”是什么,没有谁能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就好像GOD(上帝)这个词一样,人人口头上都挂着上帝,但是上帝是什么,谁能解释得清楚?

    所以说,现代人所理解的“灵魂”和“上帝”的含义,都是缺失的。GOD是一个程序,因为GOD本身的字母结构,包含有程序信息。这是作者从矩阵体验中获得的理解。

    这个界面与意识有关,所以在进入更多的描述之前,我们需要先来了解意识,也就是本章的要点:

    如前所述,作者认为意识不存在于大脑内,大脑不是意识的起源。大脑只是意识的解码器或译码机。意识也称为知晓、觉察、生活。意识的功能是察觉,语言是几何,动作是光,内容是“无”也是“有”,是“无中生有”。你的“本我”是意识,意识有两个末端,即“里面”和“外面”。 

    如果你闭上眼睛的视野里,曾经有环境图像播放,那么你将会自觉地认识到,并且能够理解这本书给出的洞见。为什么作者在“濒临死亡”体验中,身体没有生命特征时,仍然存在知晓、感受到爱、看到光呢?为什么闭上眼睛的视野,可以看到所播放的环境呢?眼睛明明是闭着,而且播放的环境,不是此时身体所处的环境——这些是否可以证明,意识跟大脑是分开的,意识不在身体内呢?

    如果有谁认为这些推断有些“牵强”,如果有谁认为这些不能够充分说明问题。那么是否可以给予一个合理的说明,或者给予一个合理的反驳呢?

4.物种的演变是因“灵魂的变形”引起

    这是很重要的理解。籍由纯意识所创造的程序是建立在概念之上的,概念由严谨的定律和规则产生。这些概念储存在由意识所创造的几何里。所有的创造,通过程序产生的故事执行,籍由意识指令。

    已经创造的每一件事情,实际上储存在每一个“灵魂”里。本书将会显示给你,这是怎样完成的。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这是一个物质的世界,但是,实际上,世界一点都不是物质,这是使用故事(程序)里的操作指南,产生的美丽幻影。

    意识创造的程序和操作系统是如此完美,以致几乎所有的人相信,他们是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

    人们不理解,每一个“灵魂”,不但有所有“灵魂”的副本,而且在他自己,也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人们没有认识到,他们的体验仅仅是在一个“动漫系统”的界面。人们仍然不完全地理解意识。人们不理解,每一个“灵魂”,是巨大“灵魂”网络的一部分,真实的“实体”,即真实的你,是生活或“察觉”。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唯一的信念,是朝向称为“物质”的方向。而对于意识,人们因为不能够把握和迷信,所以,无法延伸出更进一步,也无法延伸到更深远。但是,迟早地,这将会得到改变。

    所有的事情有自己的时间和理由。在这个世界的程序中,体验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不管人们相不相信,是为一个理由所发生:这个理由就是“男孩”或“救世主”的出世。

    在每一个灵魂和灵魂的变形里,没有所谓的“好与坏”,只有“男孩”的出生。

    这不涉及地球之外的物种,虽然,他们自己也接受一个类似的处理流程。

    灵魂的变形,这通常被认为或解说为——物种的演变。

    在地球上,我们所看到的演变,是在这个程序之内,仅仅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总体的一部分,演变是“灵魂变形”所引起的。

    这地球的主旋律,不是人类的发展,或者任何其他物种的发展,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程序。这程序,概括来说,是灵魂创造的一个组成部分,涉及“硬件”和“软件”。

    有数以千亿计的宇宙和其他世界的程序储存在“灵魂”里。

    但是,涉及这个宇宙程序的物种,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物种不同于其他程序的物种。

5.人是由符号组成

    接下来,将超过1000年,在人类的活动期间,将会使用到外面意识所知道的上传数据。

    这样一来,不但另一个世界的层次(一代、一批)能够被插入,而且能够接入编辑中,创造一个来自这一意识层次的新世界。

    意识通过“造物主”创造了许多程序的世界,地球程序只是其中的一个。

    关于这个地球程序,在人类活动期间,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但是,当插入这个程序的时候,它的历史同样称为第一次上传数据。我们进入这个“动漫”之前,换句话说,我们的历史是被合成。(被合成,对我们是一个正确的词。)

    但是,如果你想获得理解,你首先必须认识到,这个世界或体验,是没有什么的,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动漫程序。当然,它是一个精密度很高的程序,每一个人都有这些符号,如:%#@$%&* 等等。

 

    附注四:那么,视觉界面是怎么回事呢?

    当你闭上眼睛时,你所看到的视野,其实是圆盘的一面。当你对这个视野有充分的理解,你将会发现,它由两部分构成,中间是圆形,外面是正方形。所播放的环境是在圆形里。就像电视机一样,开始时因为没有调好频道,所以电视屏幕出现杂乱和粗糙的颗粒,当调好频道,就出现清晰的图像。

 

    同样的道理,开始时你只是看到视野里的颜色,看久了你将会看到视野里出现颗粒状的质感。这些像沙子一样的颗粒杂乱无章。当你使用意念,聚焦某个颗粒时,有时候它会对你“主观意念”作出反应——它会放大,再放大,再放大,然后变成清晰的图像,在视野的圆盘里播放。实际上根本不需要聚焦,不需要插入意念,图像都会自动播放。

    这些颗粒,每一个都包含有信息,或许是环境,或许是几何,或许是字母浮雕,或许是数字符号,或许是别的什么——总之包含任意一种信息。任何的信息都可以进入二次处理,或多次处理。

    这些信息是来自背面的黑色层。为什么是黑色,因为有无数的信息。

    每一个处理都需要“指令”,比如指令“4”,它的功能是扩展格式,使信息得以播放。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介绍了那么多的功能格式。不同的格式,有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处理。

    视野里的圆盘是活动的,圆盘外面的正方形是静态的。颗粒状质感是在圆盘里。这些颗粒是活动的,用于交流。这些颗粒好像是全息存储。

    这个正方形是“灵魂”的一部分,这个圆盘是在灵魂里面。所以说世界(环境)是在灵魂里面播放。世界(环境)并不是在灵魂的外面。

    灵魂结构是一个巨大的处理系统,用来处理环境图像和故事,包括肉体。 所以作者说,灵魂像:

   (1)一个录像播放器(生物的机器),播放两个程序的相互作用:物种程序,即你自己的身体;环境程序,涉及全部的物种和地球环境以及宇宙。

   (2)几何的程序处理系统:这个系统是基于严谨的包含概念的规则和定律。

   (3)一个巨大的第一个诞生灵魂的网络。

    世界(环境)是越过“圆盘”延伸出来的。这个圆盘也就是你视野里的圆盘。人们认为延伸出来的世界(环境),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宇宙,其实不是。

    宇宙来自灵魂里面的“记忆内存”,是通过灵魂的处理系统产生。实际上,显示给你的世界是在你视野的“圆盘”里。灵魂的分割地图越过你的视野,延伸出来。但是,涉及你体验和看到的,只是在“圆盘”里面。也就是,我们视野里所看到的任何东西,不管是打开眼睛来看,还是闭上眼睛来看,都是同一个圆盘,都是通过灵魂的处理系统产生。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作者说,世界只是在意识圆盘里,世界是平的,如同在一堵墙上。

    这处理系统隐藏在图像(动漫)的背后——令人敬畏的是,它们是建立在概念的规则上,没有任何的“实体”或“物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直找不到这现象背后的理论。看到这现象的人,把它看成是“神灵”、“鬼魂”、“灵魂出体”、“天眼开”、“特异功能”;没有看到这现象的人,把这一种说法看成是“迷信”、“脑子出问题”、“神经病”、“装神作鬼糊弄人”。

   “看”有两个不同的方式:

   1)打开眼睛看。所看到的内容,被看成是你灵魂里面的“游戏房间”;

   2)闭上眼睛看。所看到的内容,涉及“真实意识”和它的工作。

    当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地看我们的前面,我们能够看到外面“分割地图”的仪态。甚至失明的朋友,也能够看到这个“圆盘”,如果他们知晓“真实的意识”。

    世界环境(宇宙)、人体及人类活动(故事),都是通过灵魂的处理系统产生,是程序。如同作者所说“真实的你,即生活,实际上没有维度,不涉及任何你体验的宇宙。它不涉及能量、万有引力、磁性能、时间,或者任何其他性质。

    肉体仅仅是通过程序产生的故事(体验)。这故事涉及浮雕、字母、数字“串”,以及其它奇怪的像字体这样的“串”。这些控制着图像和故事(体验)的相互作用。

    头脑本身是意识也就是知晓或生活的软件(程序)所产生。所以我们涉及身体和宇宙的全部体验是一个故事。这故事是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中播放,通过意识两端之间的交流产生。

——————————————————————————————————————

   请务必记得,整本书都是说一个界面的工作。实际上每一个人,只要有耐心地观察,都能看到这个“视觉界面”。因为处理系统是在真实的意识里面,每一个人(你的“本我”,不是肉体)都拥有。

    当你在闭上眼睛的视野里看到某些东西,或许是活动的图画,或许是不活动的图画,或许是各种彩色光,或许是几何——不管是什么,这是你获取知识的开始。你可能会思考,可能会提问,可能会疑惑重重,但你不会因此而止步。你一定会惊讶:“天呀,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闭上眼睛的视野会播放图像呢?为什么播放的图像是自动的、机械的?这些图像是自动播放,而且是在你的视野内播放,你能够“察觉”到这些图像,并且能够“知晓”这些图像,所以你可能会问自己“我是谁?”“我是什么?”“我的视野是不是一个显示屏?”“在我之外,是不是有一种自然力?”“为什么打开眼睛所看到的环境,跟闭上眼睛所看到的环境是一样的,只是地方不同?”“谁在我的背后创造了这些?又是谁对我播放了这些?”……

    你可能会想到神,想到上帝,就像一直以来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上帝创造了一切。”

    要不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你明明是躺在床上的,眼睛明明是闭上的。你的手和身体根本没有做任何事——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如果不是“上帝”,又是谁呢?

    没错,你的推断是对的,这背后一定有某种“力”来执行。你可以把这种“力”看成是“神”,也可以把这种“力”看成是“上帝”——但是这种“力”肯定不是来自你的身体和手。即便是你的大脑,也不能执行这个“力”。为什么?因为所播放的图像是“自动的”,你想都没想过的。

    这种“自然力”是通过意识的系统产生。也就是,这种现象是“意识”所为。实际上说成是“力”,不是很准确——因为这个处理系统,根本上不存在“能量”、“力量”,或者任何的“推动力”。这个处理系统是建立在几何概念基础上,是基于意识两端的交流。

    这是一个精密度很高的处理系统,远远超乎人们的想像。

    作者认为意识有两个末端,即“外面”一端和“里面”一端。“外面”一端是创造几何规则,创造概念,创造故事里面”一端体验故事,体验外面的创造。

    为什么推断是“意识”所为呢?想想看,如果不是“意识”所为,你怎么能够“意识”到这一现象呢?人对环境和自我的认知都是基于“意识”,对不对?

    为什么推断意识有两个末端呢?想想看,如果意识没有两端,它怎么交流呢?所有的东西,包括环境、图画、几何都是基于交流,是意识两端的交流。

    我尽可能用浅显的方式,来解读这本书。当然你也可以有你自己的理解方式。总之,作者发现了一种存在,发现了这种存在背后的原理。这种存在,对于所有人来说,或许听说过或许体验过。这就是本书的可贵之处,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意识处理系统伴随着人类活动了几千年,支撑着人类生活的每一瞬间。所以任何人都没法,也没有能力完整地描述它。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利用一个格式,跟它对话,跟它交流。

——————————————————————————————————————

    在圆盘里所播放的图像,看起来是三维的,有纵深感。实际上,只是在一个二维的圆盘里播放。所以为什么作者说“世界如同在一堵墙上”。这一堵墙像卷轴一样往上铺开。

    在你视野圆盘的背后有无数的层次。换言之,圆盘概念性地包含无穷无尽的、数不清的面。仿佛无数的层次,包含在一个单一的“面”里。

    这个圆盘是由光构成。这光不是地球科学家所理解的光。这光是因“真实意识”的活动所导致。(一些人认为“真实意识”是上帝。)

    在这光里,是一个无穷尽的、数不清的“分割地图”。地图即矩阵,也就是格式。

    就好象农民为了种植不同的庄稼,将土地分割成大小不等一样,意识分割格式,也是为了分配功能和处理。

在矩阵里,意识通过位置、颜色、形状来识别功能。比如左上方的位置是程序寄存器,右上方的位置是控制寄存器,左下方的位置是数据寄存器,右下方的位置是记事本寄存器等等;比如红色是控制,黄色是当下、蓝色是输入等等;比如八边形寄存器使用于“指令”,圆形寄存器呈现你的体验,六边形是书本寄存器等等。

    不同的“分割”用于不同的处理,比如灵魂的分割地图,用于系统处理,相当于计算机的处理系统;比如眼睛矩阵分割地图,用于格式处理和交流;比如Ogdoad格式,用来表现环境和世界;九个门格式,用来分离来自主图书馆的信息;五棵树格式,用来连接主图书馆等等。

    在矩阵的结构里,有多种处理任务,也就是,在矩阵里,结构中有结构。每一个结构有自己的处理,通过分割配置后,产生别的结构和处理。比如九个门格式中,四个角落寄存器为主图书馆寄存器,中间四个寄存器为运动程序寄存器。主图书馆寄存器里的信息,必须要通过运动程序寄存器进行处理。

    每个分割地图由多种格式构成,比如正方形、四边形、三角形、六角形、六边形、圆形、半圆形、五边形、五角形、八边形、八角形等等。也就是这些格式组成分割地图,或者说这些格式从分割地图里分割出来。

    分割地图组成处理系统,用来处理数据或信息,或者说用来处理程序。

    所有这些格式隐藏在你视野圆盘的背面。

    你视野圆盘背面有无数的面,层次构成是“纵向的”,这是处理系统的组织构成。

    当然,层次是概念的,实际上没有厚度……

    每一层包含有无数的数据包裹,或者说包含无数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图片、字母、数字、人体、环境等,这些数据通过处理系统控制。

    在矩阵里,任何东西都有自己的层次或组成部分,每一层次或组成部分有七个辅助层或组成部分,每一个辅助层或组成部分还有自己辅助层或组成部分,层层叠进,直到永远……

    比如说一支笔。就笔本身来说,它由前后、左右、上下和中间七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再由七个层次或组成部分构成,每一层次或组成部分也由七个辅助层次或组成部分构成,层层叠进,直到永远……

    这些层次或组成部分是对这支笔的描述,比如笔的颜色、形状、大小、质感、材料等等。

    每一组件是由七个层次或组成部分构成,这是处理系统的控制界限。

   为什么是七个层次或组成部分呢?这是基于意识初始的创造,也就是基于意识的分割基础,处理系统是建立在分割基础上。

    所以,这本书详细地描述了矩阵的基础格式:九个门、五棵树、八边形、六边形、八角星、六角星,五角星、正方形、圆形等等。这些是意识的基础几何,是创建分割地图的基础结构。

    所有这些几何结构,都关联到“七”,即通过相互排列组合后,形成七个层次或组成部分。

    为了简化表述,我把七个层次或组成部分,简称“七”。

    六角星,除了六个角之外,还有中间的六边形,因此组成了“七”个部分。

    因此,一次又一次出现“七”。七个层次是基于九个门的运作。每一层次是功能。

   (彩虹注:“附注”主要来自《矩阵-灵魂的格子》相关部分,图片另配,其他来源另有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