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州日报

 青梅煮茶 2023-03-29 发布于江苏

    □谢葵

    梁太清元年,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南朝梁武帝萧衍接纳北朝东魏降将侯景,结果引狼入室,发生了长达4年的“侯景之乱”。次年,侯景与梁宗室萧正德勾结,举兵叛乱,南渡长江,围困梁都建康(今南京)130余天。城破,86岁的萧衍被囚禁,饥恨而死。侯景先立萧正德为帝。梁大宝二年(551年)又废正德,立萧栋为帝,旋废萧栋而自立,改国号汉。承圣元年四月十八日(552年5月26日),梁将陈霸先、王僧辩攻破建康城,侯景败亡。梁武帝萧衍第七子萧绎在江陵(本文江陵均指1994年前之江陵,即今荆州区)称帝,是为梁元帝。

    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他一目失明,虽只活了46岁,但著述颇丰,是罕见的学者皇帝。著有《金楼子》《玉韬》《相马经》等,还擅丹青,曾绘制《孔子像》《职贡图》。

    承圣三年(554年)九月,梁元帝萧绎的侄子、岳阳王萧詧因哥哥萧誉被杀,到西魏借兵攻打萧绎。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命于谨、宇文护等率步骑五万进攻江陵。十一月,城破,书呆子皇帝萧绎束手无策,竟然一身戎装给文武百官讲《道德经》,然后“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后被萧詧以土囊闷死。江陵“阖城老幼被虏入关”,只把一座空城留给萧詧,他在荆州做了33年傀儡皇帝,史称后梁。

    向宇文泰献策攻取梁江陵的人,就是长孙俭。

    长孙俭(491-568年),河南洛阳人,本名庆明,鲜卑人。其先世为拔拔氏(拓跋氏分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姓为长孙氏。

    长孙俭年少时行为品行端正,有操守。他身材高大魁梧,神情严肃,生性谨慎,不随便与人结交,如果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王公贵族登门拜访,他也不会见。

    治荆有方 正风肃纪

    大统六年(540年),荆州(此荆州是西魏置的荆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州)的襄阳刚刚归附西魏,宇文泰为了表彰长孙俭的功劳,任命他为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

    长孙俭部属郑县(今河南郑州)县令泉璨被老百姓举报,经过调查审问,证实泉璨确实有罪。长孙俭就召集所有的官僚部属对他们说:“此由刺史教诲不明,信不被物,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这样的事情发生是因为刺史教导的不够明确,没有建立信用,是我的过错,并非泉璨之罪。)于是就在厅堂前肉袒谢罪,惩罚自己,没有追究泉璨的责任。

    宇文泰闻讯,写信给长孙俭说:“近行路传公以部内县令有罪,遂自杖三十,用肃群下。吾昔闻'王臣謇謇,匪躬之故’,盖谓忧公忘私,知无不为而已。未有如公刻身罚己以训群僚者也。闻之嘉叹。”(最近传闻您因为下属县令有罪,竟自己受杖三十,用来严饬部下。我从前听说'王臣忠贞,不为自己’,是指公而忘私,该做之事就全力以赴。没有像您这样严于律己、不惜自罚来教育部下的。我听说后非常佩服。)

    荆州当时是蛮夷之地,旧有的风俗是晚辈不尊敬长辈。长孙俭反复规劝开导,使民风大为改观。百姓都致力农桑,闲暇时还兼习武功,所以边境太平无事。当地官吏和百姓上表朝廷请求为长孙俭建造清德楼,立功德碑,朝廷批准了这个请求。

    献策伐梁 肇祸江陵

    梁承圣三年、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萧绎给西魏宇文泰写信,要求按照旧地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极为傲慢。

    长孙俭求见宇文泰,陈述了他的谋略:“今江陵既在江北,去我不远。湘东即位,已涉三年。观其形势,不欲东下。骨肉相残,民厌其毒。荆州军资器械,储积已久,若大军西讨,必无匮乏之虑。且兼弱攻昧,武之善经。国家既有蜀土,若更平江汉,抚而安之,收其贡赋,以供军国,天下不足定也。”(如今江陵在长江以北,距我不远。萧绎即位已经三年。看其形势,不准备东下建康。他们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百姓憎恨他们的残暴统治。荆州的军用物资和各种器械已经储备很久,如果我军南征,不用担心缺乏给养。兼并弱小者,攻打政治昏暗的国家,乃是战争中的重要法则。我国既然获取了蜀地,如果进一步占领江汉,安抚百姓,征收赋税,供应政府,那就不难一统天下。)

    宇文泰对他的看法非常认同,于是命长孙俭返回他的辖区,秘密备战。

    宇文泰派柱国于谨总领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等将率兵5万攻克江陵。江陵城破之后,魏军将梁朝官员全杀掉,俘获城中男女10多万人,强行迁徙北方,并掠走梁朝府库中的所有珍宝。

    江陵之役对荆州的破坏巨大,影响深远,使其政治经济地位数百年都没有恢复。

    宇文泰又写信给长孙俭说:“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攻克江陵,计谋由你提出,今天果然如您所言。聪明的人能预见即将发生的事情,这是多么高明!只是吴地百姓逃散,还要依靠你招募安抚,南国重镇,没有你是不行的。)于是命令长孙俭镇守江陵,赏赐他奴婢300人。

    西魏伐梁之战诚如长孙俭所说是“兼弱攻昧”,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城破之后的杀戮抢掠,也许是他始料未及、无法掌控的。纵然如此,他作为策划者之一,对江陵屠城和“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这场文化浩劫也难辞其咎。

    两朝元老将功折罪

    五胡为了统治中原,一方面对抗东晋,一方面都想把自己汉化,以便取得汉人的认可。匈奴借口曾与汉高祖约为兄弟,已改姓刘,有权力有资格继承汉家天下,这就是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又称前赵,刘渊、刘聪时期国号都是汉,318年刘曜改国号赵)、却追封刘禅为孝怀帝的原因。鲜卑拓跋氏占领中原后,取国号魏,尊曹操为魏太祖,也是希望汉人承认其华夏正统的地位,争取那些怀念曹魏、不满晋朝的人支持,以对抗东晋。北魏后来又分裂为西魏、东魏。

    556年,长孙俭移镇荆州(即治所从湖北江陵回到河南邓州),被朝廷授总管荆襄等五十二州诸军事、行荆州刺史,增邑万户。

    这年十月,西魏权臣宇文泰在北巡途中病死。死前,嘱托侄子宇文护帮助自己的儿子宇文觉主政。宇文泰死后,魏恭帝拓跋廓封宇文觉为周国公。次年正月,宇文觉篡魏称王,建立北周,是为孝闵帝。

    北周建立后,楚国公赵贵等人图谋诛杀宇文护,长孙俭的长子长孙僧衍参预其事,事情败露后,长孙俭受连坐,被判处以死刑。宇文护以其功臣,免罪授小冢宰。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长孙俭任浦州(治今重庆万州)刺史,检校六防诸军事,四年(564年)任襄州(治今襄阳)刺史,仍授柱国大将军,天和元年(566年)调任陕州刺史、都督八州二十防诸军事,解荆州总管。

    长孙俭曾经进京禀奏相关事宜,当时正值天降大雪,他站在雪地中等待回复,从早到晚一整天,始终没有委靡不振的神情。他对于公务的兢兢业业,大都如此。

    天和三年(568年),长孙俭因病回到了京城长安,担任夏州(今陕西北部)总管。年底病逝于京城府第,享年78岁。

    荆州百姓仪同、赵超等700人,被长孙俭的恩情、德行所感动,进京请求为长孙俭建庙立碑,朝廷下诏批准。

    建德四年(575年),周武帝宇文邕下诏说:“昔叔敖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惭曩哲。(过去孙叔敖辞让肥沃的土地,萧何愿封在贫瘠的地方,以长孙俭和先贤相比,他一点都不逊色。)

    参考文献:《周书·列传第十八·长孙俭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