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升需要看门诊工作量,拜托,能不能不要折腾临床医生!

 呼吸科的故事 2023-03-29 发布于浙江

近日,一份“医师晋升工作量要求”表格被疯传。据表格中显示,对于门诊工作量评价来说,晋升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分别需要完成400和600个单元。4个小时接诊不少于15位患者为1个有效单元。也就是说,如果想要晋升副高,必须要完成6000的门诊工作量,如果在半天内接诊患者凑不够15位视为无效的话,那么门诊工作量则意味着会更多。

具体内容参见《看够6000个病人后才能晋升副高,年轻医生或遭“排挤”!医生职称该不该被“废除”?

看完这则消息,我真的是无语了。全世界可能也就是中国在医师晋升这条路上设置如此多的条条框框,有些还勉强有些道理,如文章、课题,而有些简直是无稽之谈,搞笑无比。

首先,我们要理解很重要一点,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并不与他门诊看多少病人成绝对正比关系,否则你会很容易得出中国医生水平是全球一流(中国每年门急诊量70亿,美国只有1亿多)。要想达到“看够6000个病人才能晋升”最好的方式是制造更多的病人。

举例,很多咳嗽病人其实只要看2-3次就能看好的,那么,为了达到凑数,会不会有医生就有意不给病人好好看病,以达到足够数量?如果是很多医生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都这样去做,是不是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这样做不是违背医生的职业道德吗?有些肺部结节的病人完全可以观察随访,但是现在的确存在一些过度诊治的计划,是不是也有这样晋升指南的指向性作用呢?

其次,长期以来,我们对如何判断医生的业务能力,以及如何真正评价临床医生的水平等问题上没有很好的办法。事实上,考核临床医生的临床水平是需要综合评判的,美国采取的是面试和笔试结合,而中国则更偏向于一些可直接量化的指标。同样的笔试,美国医生的执医考试难度要远大于中国(参见《写科普文章可以晋升?为什么中国的晋升有这么多奇葩的规定?》)。美国医院招人,面试通常会问一些临床案例,通过案例来看看应聘者对临床问题的理解和应急能力。但是国内的大医院招人面试很少会问临床案例,而是会问文章几篇、课题几个。

大家可以看看前面表格的手术量,晋升骨科、眼科、普外科副主任医师的手术量要在1500以上,主任医师则要在2000例以上。当然,这里的手术量是累积的,可能是晋升主治医师后,在5年以上的时间内累积的手术量,我们如果以五年为例,平均一年300例,平均每天都要有手术才行。随着新生儿出生率的下降,估计产科医生如果还按这个指标来计算朵哭晕在厕所里了。

问题是一个人的时间就这么多,疯狂地刷手术,还要腾出时间写文章搞课题,他那有时间去看书学习?那有时间整理病人资料总结经验教训?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自己处理病人的得失和存在的问题,他又如何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医疗质量呢?

希望我们医疗管理部门,不要总去折腾临床医生,而是要给医生们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让他们按原则和指南办事,而不是按指标办事。否则,伤害的何至是在晋升路上挣扎的苦命医生,而那些本可以不开刀的患者,本可以不必成为过度医疗伤害的患者,也必将被这样的指标所牵连。

相关文章:基层医院医生晋升需要课题文章吗?

不靠论文不靠课题,我们以什么来评价职称?

临床医生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再论我们拿什么来评价职称?

我们未来如何考核临床医生的能力--三论我们拿什么评价职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