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耕织那点事儿

 茶香飘万里 2023-03-29 发布于山西

烟暖土膏民气动,一犁新雨破春耕

春分,春到仲时,日夜等分。

天气和暖时分,万物也逐渐恢复了勃勃生机,中国古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生产活动——农耕,也随之拉开序幕。

节气本身就是古人从农耕生活中总结而来的生产生活规律,而春分就是一个被官方确立下来的起点。早至周朝,一些记载国家礼仪和百姓活动的典籍中就提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春分)祭日于坛”等等行为。

清 杨大章《仿宋院本金陵图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春分行祭日仪式的传统更是代代相传,一直到了清代,《帝京岁时纪胜》里还写道:“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万物生存皆仰赖太阳提供的光照与热量,将对太阳的崇拜特别定于春分这日,足见古人对春分的重视。

春天总是和“生命”、“生机”这些词联系在一起,其实古人也有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礼记》中还曾提到“仲春之月,……玄鸟至。至元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高禖就是主管婚嫁和生育的神灵。

明 仇英《帝王道统万年图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已经失去过四个子嗣的金章宗曾下令在金中都的景风门外筑坛,然后在春分这天行高禖之祀。两年之后,他终于盼来了自己的子嗣,可惜这个儿子也没有逃离早夭的厄运。

这位金章宗后来又和宠妃李师儿生下了第六子,只可惜第六子仍然早夭。金庸倒是在《射雕英雄传》以这个第六子为原型创造了一个金国六王爷,也就是完颜洪烈。

影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的完颜洪烈

虽然这种祭祀求子的迷信在现代人读来实在有些荒谬,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古人对春分和生命之间那种玄妙联系的笃信。

明清时的仲春亥日,也就是春分左右,皇帝还得去先农坛行祭农耕耤之礼。天子亲耕的传统在《礼记》、《谷梁传》中已有记载,这一行为意在“劝农”,向天下百姓强调农耕的重要性,万人之上的天子也要亲自下田耕作,为农夫做榜样。

位于京城南郊的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山川、神农等诸神的重要场所,也是皇家最早在北京城南设立的仅有的一座皇家禁苑。先农坛里设有专门供皇帝行演耕礼的耤田。

先农坛·观耕台

这块田地面积不大,刚好是“一亩三分”。皇帝需要先换好衣服,才下到“演耕田”里,一手扶着犁,一手举着鞭,往返犁地三次,叫做“三推三返”。礼毕后皇帝又登上“观耕台”,继续观看王公大臣们耕种。

清朝皇帝下田的传统始于顺治,后来的康熙、雍正、嘉庆等延续此习,留下了不少与下田耕作有关的轶事。甚至日本至今也还保留着天皇亲耕的传统。

康熙深知农耕重要,有一次演耕完,还为此赋诗“农事东畴堪播植,勤民方不愧为君”。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南巡时康熙观览到宋代的《耕织图》,感慨万端,让焦秉贞重绘了一版。

清 焦秉贞 《耕织图·图二·耕》

康熙的儿子们也知道他对耕织的重视,还没登基的雍正曾命画师把自己一家老小都画成《耕织图》的主角,还一图配一诗,亲笔题写了46首五言律诗,然后进献了这套精心制成的图册来讨康熙欢心。

一来暗示自己寄情田园、恬淡无为,避夺嫡之嫌;二来表达自己关注农桑、心系百姓的大格局。其手段不可谓不高。

清 《胤禛耕织图·耕》

在耕种上康熙也不是花架子。《养吉斋丛录》中记载,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帝在京南博野视察春耕,自己一气儿就耕了一亩地,吸引了上万百姓围观。

随行的直隶巡抚会拍马屁,命令在场的博野知县在康熙帝耕地的边界处立碑,自己亲笔题铭“皇帝亲耕处”,还写了一篇文章《皇帝亲耕处恭记》颂赞康熙。

即位之后,雍正继承了先农坛演耕的传统,甚至在首次耕田“三推”后又加了一下,以示自己对劝农的重视。虽然登基后再没举行过木兰秋狝,但年年仲春的演耕他倒是没错过。

清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局部)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清道光 黄釉兽耳尊(先农坛祭祀活动使用) 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平时不事生产的皇帝要想像康熙这样“完美演出”,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嘉庆就闹过笑话。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嘉庆帝到先农坛亲耕,没想到遇到了一头怎么都不听使唤的犟种牛,换了一头后,新耕牛还是不听使唤。

最后逼得十来个御前侍卫一齐上前按住耕牛,才勉强完成了演耕仪式。嘉庆心里恼火,便非要王公大臣也耕个几来回,没想到在场的大多数耕牛都一个德性,甚至四处乱跑,气得嘉庆帝下旨狠罚了顺天府:

耕耤为劭农大典,顺天府供备牛只,平时不勤加演习,玩忽从事……所有此次一切例赏,概行停给。

清 《亲蚕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天子亲耕南郊”,与之相对应的,还有“皇后亲蚕北郊”,即皇后到先蚕坛行祭先蚕礼,再至桑田采桑三片,为天下织妇做榜样。

耕得食,织得衣,正是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格局,构成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础。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