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晋‖取火和保存火种——儿时记忆之八

 微美陇西 2023-03-30 发布于甘肃

1960年代的“洋火”

据考古学家研究,人类用火的技能约到40万年前才普及。1894年,我国终于有了国产火柴(中国人叫“洋火”)。可见人类取火和保存火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多么缓慢。我生于1936年,小的时候取火和保存火种的方法依然很原始,其艰难状况是现代的青少年难以想象的。下面我回忆一下我小的时候所见到的取火和保存火种的情况,以便朋友们增广见识。

一、擦洋火。我小的时候见到的火柴比现在的火柴要粗和长一点。那是一种火柴头上带有磷的不安全火柴,在门、窗、墙壁、炕头、衣服等处都可以擦得着,有些老农民习惯在自己的脚底子上擦洋火。那时的洋火可能很贵,一般人家买不起。我家的情况稍好些,但买洋火很谨慎。我见爷爷在街上买火柴时,多是一根一根地数着买,有时买100根,有时只买50根,最多时买一盒。家里,只有爷爷早上笼火(方言,生火)喝茶和半夜里抓壁虱或跳蚤时,才可以擦洋火点灯。其它需要用火时,不得擦洋火,只能通过别的渠道去寻火种。

二、打火石。我家大河里的石头虽然也能打出火星,但火星点燃不了火棉。因此打火需要的火石得从渭河里捡来。我们那儿有人走陇西时,就顺便从渭河滩里检一些能打火的小石头来供大家使用。其次需要有个火镰。火镰是铁匠用好钢铁打成的一个两寸长的弯铁板。再次需要准备好火棉。把用灰水(从草灰里过滤出来的碱水)泡过再用火硝和硫磺处理过的棉花叫火棉。把火石、火棉和火镰装在自己缝制的皮包中,带在身上准备随时取火使用。打火时撕一点火棉,火棉上放一小块火石,另一只手拿起火镰击打火石,溅出来的火花点燃火棉,把已点燃的火棉包在事先准备好的穰柴中,噗噗噗几口吹燃,就有了火种了。

三、掏炕眼。我老家地气凉,即便是夏天,多数人家是填炕的。需要火种时,便从炕眼里掏出正在缓慢燃烧着的火蛋蛋,包在穰柴中吹燃,取火便算成功。

四、燃火绳。用胡麻杆或白蒿搓成火绳,火绳较长,天气晴好时点燃放到院子里,火绳上洒些干土,以使火绳缓慢燃烧,等用火时把火绳包在穰柴中吹燃。

五、埋火籽。喝茶、做饭之后,将火炭埋在装有香灰或木柴灰的手炉或小瓦盆中,用火时把火炭掏出来用穰柴吹燃。考古学家发现,7200年前的火簸箕就是古人用来保存火种的,现在用手炉或小火盆埋火籽的办法就是从古人使用火簸箕的经验中发展出来的。

六、焌(读屈)香头。用这种办法取火,首先要准备好焌棍儿:先从干燥的木棒上㓲下一些(根据需要确定多寡)木条,码整齐后,将木条头剪齐;然后架火用小锅融化骨胶,胶水中加入些许火硝和硫磺,搅匀后待用;把剪齐了的木条头蘸上一点硝磺液,静置让其冷却,晾干后即可使用。取火时把点燃并盘在在香盘里的香头取过来,同时取一根焌棍儿靠近香头上的火星,焌棍儿就燃起了明火。

七、乞新火。有时家里断了火种,就要到邻居家去点火。邻居在隔壁的,点火是很方便的。我家是独庄,最近的邻居也在100米外,因此点火也比较麻烦。有时奶奶和妈妈要我去点火,我走在半路上火把就被风吹燃了,这就需要折腾几次才能点个火来。古人也到邻居家点火,唐诗中就有“昨日邻家乞新火”的诗句。

八、其它。如用燧镜聚太阳光取火等。燧镜取火,只是听说,没有见过,因此仅仅一提,不敢乱说。

中国人取火、用火、保存火种、传火的历史极其悠久。我小的时候,取火方式依然是以上所述那么原始、落后,人们生活很不方便。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有了火柴头不带磷的安全火柴,而且相当便宜,一盒火柴只需二分钱,谁都能用得起,取火和保存火种已不存在任何问题了。尤其到了21世纪之后,有了更先进、更方便、更便宜的打火机和火柴以及做饭用的天然气或液化气炉具,需要用火时火种就在手边,其方便程度,和我小的时候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2023/03/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