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心国学院三期词班【基础知识第六讲 作业点评

 云诗雷情 2023-03-30 发布于湖北

开心国学院词班第【 六】讲

作业点评

总评阅:心湖

总评心湖: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在点评前我们先来复习和解读一下讲义的内容吧!

主讲一渔老师讲了词的方圆,根据我对讲义以及过往资料的解读,我感觉:词的方圆的概念太笼统、太抽象,有虚无缥缈之感。没有任何一个前人通过一阙词来分析词的方圆的,所以我感到对于词的方圆之说,我们只当个粗略了解即可。

讲义要点:

一, 词的方圆之说

①词的方

词的方指的是词的叙事、说理是娓娓道来而少曲折。也就是说词的运笔多直而少曲折。文章事理精切。方就好像是绝的起承句或者律的首联、颔联。是直接的承接或铺垫,其间几乎没有任何的转折。可以直白的说词中具体的描述就是词的方。

但词又与绝律不一样,绝律只在该转折处才转,而词大的转折在片于片之间,可各片之间的的句子,有时也会有转折的。

所以词的方只在句与句之间。如果句与句之间没有转折的那我们就认为这是词的方。

②,词的圆

词的圆说的是词的转折之法,指文章整体运意圆融自成。绝律在该转的地方转,而词不仅仅是片与片之间有转折,即使在一片中句与句之间有时也会有转折的,这转折之法就是词的圆。

词的圆有笔圆、意圆和神圆三种境界。词的笔圆,指的是词的转折处字面转折比较好。词的意圆,指的是上下片之间,句于句之间的转折能够前呼后应。而词的神圆指的就是词的片与片之间或者句与句之间看不出来转折之笔。也看不出来呼应之意,而是潜气内转,也就是不留痕迹地转折。

总的来说词的方圆,就是句与句之间,有方有圆,有具体的描写,也有转折之处。可以方中有圆,也可以圆中有方。要不然总是在原处转,这样就会显得很呆板。而片与片之间的转折就完全可以看成是词的圆。

二,词的点染

1、点染的概念

1、1.点的概念

在诗词的创作上,所谓点,就是点明。也就是说直接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道理或主题,一语道破。一语点明题旨或词意,使读者了然于胸。

1、2 染的概念

在诗词创作中,所谓“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实际上也就是以“渲染、烘托”的方法将所要点明主题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的描述出来。

2.点染的手法

2、1 先点后染

这也是填词中最常见的手法。也就是说先直接点明主旨,然后通过渲染、烘托的手法使点明的主旨更形象,更生动、更具体。

这主讲老师用了很多的例词,我就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莫问老师真称职,常为学生解疑惑,多和老师勤沟通。

这里第一句就点明主旨,莫问老师真称职。然后后面用两个句子来说明莫问老师是如何称职的。后面的常解疑惑,多勤沟通。这两个句子就是用来渲染、烘托莫问老师是如何称职的。

2、2 先染后点

这种方法也就是说先用一个浓厚的景物或具体描述形成的氛围去渲染、烘托所要表达的主题,然后再点明主题。讲义中主讲老师对于这种先染后点的运用手法也举了很多的例子。我也举个很直白的例子

如:

作业个个争先,练习唯恐落后,词四同学好优秀。像这样先染后点的手法,把读者先引入一个浓厚的氛围中,让读者感同深受,作者再以点笔把题旨点出来,正好切合读者的期待心理,从而引起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2、3点少染多

这种手法也就是说在词作中所用的点笔很少,而染笔很多。这种手法唐宋词中运用的情况极为普遍,讲义中讲到,词中的抒情、说理往往用点笔。点是画龙点睛之笔,点出题旨。染则是围绕点而作描绘、渲染、烘托。点和染在词中各占比例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词情、词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点笔多,词意会显得豁达;染笔多,词情蕴藉、婉转。词以幽微深隐,为其美感特质。

这种手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渲染、烘托的方法使词作的主旨更鲜明,更生动、更突出。

2、4染少点多

这种手法和染多点少恰恰相反,也就是说在词作中所用的染笔很少,而点笔很多,唐宋词中染少点多的作品比较少,因为点得过多会造成抒情直露无余,破坏

含蓄蕴藉。但如果点笔鲜明、警拔,染笔贴切、精彩,点和染配合得得当,一样可以写出动人心旌的佳作。

2、5开头一点,通篇皆染

开头便点名题旨,通篇加以渲染。这就比较好理解,就是第一句点明主旨,后面的每一句都是对它的渲染和烘托。把前面的莫问老师的例子移过来也就是开头一点,先说莫问老师很称职,后面从举例子来说是如何如何的称职的。一点然后通染,而难得的是要染笔能紧接点笔层层挥洒,读来清畅自然,绝无牵强之迹,而得情景交融之境,这样的才堪称佳作。

注意先点后染和开头一点,通篇皆染还是有区别的,先点后染不仅仅是开头一点,可以是前面的多个句子在点,而开头一点,只是在词作的起拍句时直接点明主旨的。

2、6通篇皆染,篇末一点

这与开头一点,通篇皆染恰恰相反。此种点染先从各个角度“画龙”,结句才出以“点睛”之笔。也就是说词作先从各个方面进行渲染、烘托,词作的煞尾才点明主旨。这种通篇皆染,篇末一点的写法,在生动活泼的形象描写之后点出题旨或提升意境,多有画龙点睛,使其破壁腾飞之妙。

2、7点与染的穿插交织

这种手法也就是将点和染这两者有意穿插、交织,从而编织出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天章云锦。

关于点染这种技巧手法的灵活运用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染是相依相存的,无点染啥?无染点也就失去了支撑。

第二,一般情况下染总是要多于点的,染笔过少,作品就等于失去了骨肉,变得干巴巴的。只有点笔清新,染笔美妙,作品才有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第三,任何词作中都会有点笔和染笔,但点得是否高明,染得是否贴切,这是我们在创作中尤其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染笔是为点笔服务的,起渲染、烘托的作用。点笔是文章的灵魂,染笔是文章的骨血。

关于讲义我们就复习到这里。下面我们进入点评。

开心国学院词班词基础知识第六讲作业点评。

1、蒹葭10- 雪若肩上蝶.

百度一个你喜欢的词牌,找出你喜欢的一首词,分析这首词的方、圆、点、染。

答: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上片:

碧云天,黄叶地。【染】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染】

山映斜阳天接水。【染】

芳草无情,【点】更在斜阳外。【方】

分析:

开篇是眼见的景色,秋色连波,天地间浑然一体。起着渲染和烘托的作用。

芳草无情,这句话点明了作者的感知。却蓬勃生长在斜阳外。(把芳草做了具体的描写)下片

黯香魂,追旅思,【点】也是换头的转折【圆】

夜夜除非,【点】好梦留人睡。【点】

明月楼高休独倚。【方】

酒入愁肠,【点】化作相思泪。【点】

下片首句,作者从景转入到情,对此秋景,乡魂黯然,旅思萦绕。所以,结尾点名词意和题旨。

胡言乱语:问候雪若肩上碟词友,关于词作中的方圆之说,我实在是不想对大家的作业进行点评的。

因为我对方圆的概念也是第一次听说,尽管脑补了一下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但还是感到有点难的。关于词友选的这阙词作中的方圆,我认为上片的起拍句“碧云天、黄叶地,这里是直接写景是方。而第二拍的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仍然是方。因为碧云天,黄叶地这些都是秋色,所以第二拍的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仍然是方。可第三拍讲到了山、斜阳和水,这里另起一笔写山水、斜阳有转的意思,我的感觉那就是圆了。而上片歇拍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两句就本句来看是方,因为这句子直接讲芳草怎么怎么样?但同时这句也可以看成是圆,因为这一拍又说到了芳草和第三拍已经没有了直接的联系。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一拍是和第三拍是圆中有方,方中有圆。过片“黯乡魂、追旅思”这两句针对准备过片来说是圆。但对于过片这两个句子本身来说却是方。而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夜夜除非,除非怎么样呀?好梦留人睡,这里也有了转折之意,也算是圆吧。下片第三拍“明月楼高休独倚”这句看起来是方,实际上是圆,为什么这么说呢?明月楼高怎么样呀?休独倚是不是转折了呀。本来讲明月楼高,可接着写一个人还是不要去倚吧,是不是有转折的意味了呀。煞尾拍“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入愁肠是方,化作相思泪是方。可这两句间酒入愁肠了怎么样呀,这里也有了转折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我们也可以看成是圆。所以我认为范仲淹的这阙苏幕遮词作,方中有圆,圆中有方,隐圆于方中。

而关于这阙词中的点染上片的点染我的观点和词友差不多,下片我的观点就与词友有了很大的出入,我认为下片的的前三拍全部是染。是为了煞尾拍点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渲染和烘托。

学号网名【 蒹葭28-醉舞可乐 】

百度一个你喜欢的词牌,找出你喜欢的一首词,分析这首词的方、圆、点、染。

《满江红》古诗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 一作:壮士;山缺 一作:山阙)

上片: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下片: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点: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

染: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染: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圆: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染: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方: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方:朝天: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胡言乱语:问好醉舞可乐词友。

首先词友选的是一阙词而不是古诗呀。《满江红》是词牌名。其次针对这阙词的方圆,我认为“起拍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是方中有圆,因为起拍句三句,怒发冲冠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属于叙事,因此这句为方,可岳飞后面没有再继续写自己的感情,而是笔锋一转,写凭栏处,潇潇雨歇。那这两句就是圆了。词上片的第二拍接着凭栏处,继续写在凭栏处做什么,所以第二拍的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三句整体来看是方。但抬眼望,词人并没有继续写望到了什么?而是再次笔锋一转,写自己仰天长啸,。这里就是圆了。所以说词上片的第二拍也是方中见圆,圆中有方。而词上片第三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和第二拍之间看起来说的又是另外一回事,那这也就是转了,既然是转,那这两句就应该是圆,词人的这种转看起来毫无关联,但实际上这一拍是对第二拍,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解释。这也就是词人为什么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原因。而整个第三拍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直接对自己这三十年来的功劳,八千里路的征战的感叹,没有任何的转折在里面。所以这两句我们也可以看成是方。上片的歇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拍是提出词人的想法,属于直接的说理那就是方,可和第三拍之间意思却有了转折,所以莫等闲句我们也可以看成是圆。关于下片的方圆我就不一一去说了呀。所以我认为《满江红》这阙词也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的。关于《满江红》这阙词的点何染。我认为上阕的起拍、第二、第三拍都是为了点出上片歇拍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主旨做渲染和烘托。而下片的前几拍也都是为了点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主题。也就是说这阙词的染是上下片的前三拍,点是上片歇拍和下片的煞尾拍。

学号网名【 木槿01-浅念 】

百度一个你喜欢的词牌,找出你喜欢的一首词,分析这首词的方、圆、点、染。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纳兰性德[清代]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译文:

多情的明月应嘲笑我的无情,嘲笑我辜负了她对我的柔情痴心。如今她已离我远去,我只能独自一人漫无目的地前行,独自一人悲伤地吟唱。

近来不敢提起当初的事情,那时我还和她情投意合、相亲相爱。月光凄浅,灯光暗淡,远去的情人就像梦里悠悠飘去的一朵白云,无处追寻。

【方】

通篇直而少曲折,上片描写作者低沉黯然的心情,下片说明为什么心情不好。叙事有理有据。

【圆】

上片写出词人低沉黯然的心情,同时还烘托出纳兰怅然若失的心态。下片描写往事不堪回首,一切过去的都将不再重来。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妾侍沈宛的怀念之情。心情低落却又不敢提起当初的事情,上下片运用转折之法。

【先点后染】

上片写出纳兰低沉黯然的心情,同时还烘托出纳兰怅然若失的心态。“辜负”、“闲行”、“独自”从这些词语中,都点出了纳兰内心的寂寞,自己吟唱自己的孤独,因为他人不懂。

下片作者便解释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沉郁的心情,首先是害怕回首往昔,害怕提起当日的事情。运用了“月浅、灯深、梦里”等词汇渲染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月光下愁苦,在灯光下,午夜梦回,依然能够温习往日的岁月。

胡言乱语:问好浅念词友,关于词友举的这阙纳兰的《采桑子》一词的方圆之说,词友分析得还是很不错的。首先本阙词确实通篇直而少曲折。也就是说这阙词除了上下阙之间的圆外,无论是上片还是下片的句子看起来都是方。但上片起拍句第一句的后三“应笑我”笑我什么?后面的笑我如今,这里我们可以看成有转折的。所以我认为起拍句的两句有圆。下片过片讲怕说当年事,后面解释为什么怕说,这里也应该是圆笔。而关于这阙词中的点染确实也如词友所说,属于先点后染,上片起拍句点出明月笑我。然后围绕明月笑我这个主旨,进行详尽的诉说。将词人内心的寂寞、孤独 生动、细致的描写了出来。而下片过片点出怕说当年事,然后回忆当年的我和她的种种,以及为什么怕说当年事,因为现在的她却无处去寻。通过怕说当年事,词人将自己对妾侍沈宛的深切的怀念之情,生动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学号网名【 木槿清羽 】必须填

一、百度一个你喜欢的词牌,找出你喜欢的一首词,分析这首词的方、圆、点、染。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答:

这里的方指当年午桥桥上饮,多是英雄,此情多么豪迈自在。

圆是指二十余年之后如一梦,身虽在却堪惊,多么失落无奈,形成对比,一方一圆,转折悲凉情愁。

所以点是忆惜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英雄,到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染当年长沟流月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到如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胡言乱语:问好清羽诗友。词中的方圆基本上如词友所说,但句与句之间的方圆词友却没能说出来呀。比如下片的第二拍“闲登小阁看新晴”和第三拍“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就有一定的转折之意,所以这里也应该是圆。关于点染,上片点出坐中多是豪英,而上片的第二拍和歇拍都是染。借以烘托、渲染众豪英欢聚一堂的热闹,快乐的场景。而下片过片直接点出主旨“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下片第二拍“闲登小阁看新晴”应该是染,是为煞尾拍的“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点服务的。所以煞尾拍的“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我认为是点。点出了不管时事如何变化,但恒古不变的是打渔人的歌声总是在三更的时候响起。

学号网名【 木槿-映月 】必须填

答:

我认为这首词中的方,是作者的词意,通篇围绕闺愁,以景抒情。

圆,上片写景,下片着重写人,转折处自然合理,浑然天成。

上片前二句为染,点出春心动,谁与共?后面一句也是染。

下片前三句为染,点出独抱无好梦。后面一句也是染,衬托出无眠的动作。

胡言乱语:问好映月词友。词友关于自己所举的这阙词的方圆的分析可不够具体呀。这阙词的大概意思是和风暖雨,湖面冰层已慢慢融化。柳叶发新芽,梅花绽放,已经感觉到春天将近了。这样的时刻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独坐相思,泪融残粉,就连头上所戴的些许首饰,也觉得无比沉重了。初试金丝缝成的夹衫,慵懒的斜靠在枕头上,只把那头钗压坏也难以顾及。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那么这阙词的方圆又该怎么看呢?,词的上片起拍句写和风细雨,冰层融化,柳发芽,梅绽放,直接写景毫无转曲之处,所以可以看成是方。但词上片第二拍“酒意诗情谁与共?没有沿着起拍句的思路继续下去吧,而是笔锋一转,写到了这时谁又能和我一起把酒论诗。我认为这句就应该是圆。而上片的歇拍”泪融残粉花钿重“写相思之重是方。词的上片写外景,下片过片句写室内的词人试衣,靠枕上的相关情景,是内景。这片与片之间的过渡是圆。下片的试衣、倚枕、压坏头钗都是细节描写,直而无曲折,是方。下片第二拍“独抱浓愁无好梦”由下片过片的词人试衣,倚枕,压坏头钗。另起一笔写“浓愁”这句应该是圆,,同时煞尾拍“夜阑犹剪灯花弄”写人的动作是方。而这阙词中的点染,我认为上片第二拍的谁与共是点,上片起拍句和歇拍都是在渲染、烘托词人所点出的谁与共。其实也是写出了词人在失去丈夫赵明诚以后的痛苦的心情。词的下片的点也就是词下片的第二拍“独抱浓愁无好梦”。词的过片和煞尾都是为这句服务的。也就是说下片第一拍和煞尾句都是染。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铭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6、学号网名【 蒹葭19-叶牵衣    】必须填百度一个你喜欢的词牌,找出你喜欢的一首词,分析这首词的方、圆、点、染。点绛唇,送李琴泉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这是一首送别词,整首词的意思是在江边的小楼里为朋友践行,痛苦难当,更何况送别之处还是曾经相逢欢乐的地方。酒阑日暮,不得不分手,只好呼唤渡船载朋友而去苍茫的暮霭中,只有沙鸥在低暗的云层下飞翔。潇潇暮雨撒江天,料峭春风吹着下雨时的梨花,更让人添愁,随着令人闻之断肠的船桨声,朋友所乘之船与寒潮相逐逐渐远去。。点,起笔写地点江上旗亭,送君逢君,抚今追昔,点出下文愁 处字让过片写当时的景,是圆自然又无断痕引出下文的景,又是染,作者渲染之笔,词中暮云,沙鸥、柔橹、寒潮、梨花雨等语,虽似写景却字字含情,尤其是“阑”、“压”、“暮”、“寒”等字,凄伤婉转,与词人伤离惜别的凄凉之情融为一处,深远哀婉,十分动人。方 本词意象丰富,描写细腻,紧要处,尽是点睛之字。情景交融,将离别的忧伤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景致,极富感染胡言乱语:问好叶牵衣词友。词友的这份作业完成得有点差强人意了。首先对方圆之说的概念太模糊了,其次对词的点染的了解也不是很够。这阙词起拍句交代了送君的地点,江上旗亭,也是直接点题“送君”所以起拍句为点,而这阙词的上片第二拍和歇拍甚至下片的所有句子都是为这阙词的起拍句服务的,所以这阙词应该是运用了开头一点,全篇皆染的手法。而这阙词的方圆,我感到这阙词看起来几乎看不到圆,也就是说方中不见圆,即使这阙词的上下片之间也基本上看不出圆来,因为这阙词的下片都是承接上片煞尾句“云压沙鸥暮”而来的。所以说看不出圆来。可真的全篇皆方吗?我们看上片的起拍句,词人虽然是写送君,但送君的地方在哪里呢?原来送君的地方就是在当初逢君的地方(江上旗亭)呀,这明的是交代送君的地点,实际上是写送君时的离愁难堪,过去在这个地方欢乐的相逢,而现在又不得不在这个地方做痛苦的离别。上片的歇拍句“云压沙鸥暮”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写的是词人送友人离别的心情。这些句意上的变化难道不能说是转折吗?所以我们也能说这些句子也就是这阙词的圆,同时下片的过片写景,而第二拍的添愁绪,从景到愁绪,也可以说是这阙词中的圆。从愁绪再到断肠柔橹,这不也是在转吗?所以添愁绪到断肠柔橹句不也是圆吗?好了,今天的点评就到这里。



本期编辑:

云诗雷情



                   扫一扫,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