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敏利: 亦师亦友亦兄   ——江林老师及其《传承财富》

 曹锦军围炉 2023-03-30 发布于湖北

投稿邮箱

(一)
   翻阅《剑鸣浅吟集》,再读《传承财富》,这篇文章是父亲唐剑鸣先生《剑鸣浅吟集》中的序二,由时任《流响》主编、县政协文史哲委员会主任程江林撰写。

   2006年,80岁的父亲离世,似乎总有一些遗憾,父亲生前的诗稿没有得到充分整理和结集出版。2008年,我找到曾与父亲并肩工作在文化馆懂得平仄热衷诗词的前辈何新民先生,找到了和蔼可亲亦师亦兄的程江林先生,与之商量为父亲出版诗书事宜,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江林老师完成序二撰写并多次到教育印刷厂指导审稿把关定稿。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与江林老师的缘分还得从四十年前说起。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随着事业的发展,1979年县文化馆分家,由当时的文化馆分为三馆,分别是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1984年,父亲将我从黄州调回到黄梅县图书馆工作,当时的程江林老师亦书亦画,在县文化馆从事社会文化辅导工作,分馆后担仼文化馆副馆长。
  在没有分家之时,父亲与江林老师都住在正街文化馆的筒子楼,父亲与江林老师的母亲年岁只相差一岁,我们称江林老师习惯上叫“江林哥”,这样称谓,只有亲切温暖,没有疏远生份。
  1985年,三馆建设齐头并进,新建的文化馆、图书馆馆舍落户西街,文化馆建有住宅楼,图书馆也建有宿舍,大家搬到新馆上班,馆舍环境舒适,场所窗明几净,办公鸟枪换炮,大大激发了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大家工作的劲头十足,感叹迎来了文化工作的春天。

  时年文化馆与图书馆背靠背,划有三八线。大家依线在空地上开荒垦地,种些时令蔬菜,茶余饭后,菜园地里常有见面,常能听到江林哥油而不腻,荤而淡雅的段子。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江林老师调到县政协工作,我也调到县文化局工作,我们调离了原单位也搬了家,见面的机会就少了许多。
  在我的眼里,特别欣赏老一辈文化人才气十足,出口成章,能文能武。
  江林老师书法怪体风格独特,堪称一绝,江林老师能书会画亦文亦诗,堪称超人,江林老师低调处事热心鼓励,堪称朋友,江林老师和蔼可亲豁达真诚,堪称亲人。“有困难找警察”,为父结集出书,自然而然地就想到江林老师。江林老师为我出谋划策,谋篇布局,邀请诗词前辈唱和怀念,邀请书画友人题赠缅怀,初稿定稿,赴印校对,无不倾注了江林老师的大量心血,才使得父亲诗词得以传承,《剑鸣浅吟集》得以面世。《传承财富》作为结集序二,也是老师让我这个后辈不会为难而主动承让。面对江林老师的豁达开朗,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心怀感恩。


(二)
   尽管多年没有见面,偶尔微信互动,但文化活动时常把我们紧紧地聚聚在一起,联系在一起。
   2017年元宵节,第三次到蔡山梅苑赏梅,风和日丽,梅香四溢。正赶上“古邑泼彩,梅苑放歌”的大型文化活动,小镇充满活力,充满生机。游人赏梅,诗人吟梅,画家写梅,作家品梅,还有作品中的梅、镜头下的梅,可谓是多姿多彩,异彩纷呈。江林老师被邀参加活动,正在奋力疾书,亲切感油然而生,连忙上前围观。
  2018年十二月,在美丽的袁夫稻田,自媒体公众号《黄梅雨竹轩》平台创刊二年,举办首次年会,我和江林老师被平台主编江尊华邀请参加。与会艺术家联合创作了一幅四尺整张作品,根据程江林先生的诗词:“雨竹轩中笑语盈,主人手笔客人评,清茶一盏同调侃,水驿山程结伴行。”创作了一幅四尺整张情景中国画。江林老师怀有触才,诗文平实接地气。

   2021年四月,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小池清江特色文化。4月2日上午,中国版画、国画、指画家,中国指画研究会理事,原小池镇文化馆馆长王友华,群众文化工作者、书画爱好者程江林,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黄梅县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光天、秘书长张再军以及副主席陈水棠、吴仕雄、张荣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小池本土书画家虞立新,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杨银火等二十余人,齐聚小池镇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挥毫泼墨,为建党百年华诞献礼。共同创作巨幅作品《万紫千红》,作品题字非江林老师莫属。我观画有感而发: “文化中心翰墨香,清江雅聚共情长。挥毫泼彩丹心寄,同沐党恩志气昂”。回来以后撰写《挥毫泼彩丹心寄 翰墨飘香颂党恩》一文在平台推送。
   2021年七月,庆祝建党百年县老年书画展在老年大学举办。我和江林老师偶遇在展厅,高兴万分,遂请朋友拍照留念。
   2022年元旦,紫云山书画院执行院长王林邀请我们一同前往杉木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了“迎新年,送文化下乡”的活动。圆满完成巨幅(规格200x69)作品《旭日东升》。
   江林老师老家是杉木沙岭岗村,对家乡情有独钟,长时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爱好书画,即兴赋诗题赠:“当年杉木出英豪,喜见如今景色娇。泼墨挥毫情切切,青山处处涌春潮”。活动结束感慨良多,写出《迎新年送文化到杉木》一文,得到江林老师指导修改,由微信公众号《曹锦军围炉》平台推出。
   如烟的往事历历在目。江林老师在这次活中给我讲起先父唐剑鸣先生在1978年,带领他下乡蹲点在杉木柯岭大队、杉木桥大队,两个月时间同吃同住,开展路线教育活动。用木条子做画框举办展览,用文字用绘画反映路线教育成果。他们结下深厚的工作情谊,至今时常梦回情牵萦绕脑际。
  2022年三月,黄梅县老促会通联站长、原《黄冈周刊》记者、文化工作者蔡桂茂,邀约我们一行前往小池杨垏村参加乡村振兴学习采风活动。程江林老师感慨乡村振兴的巨大变化,即兴赋诗题赠:“垏上春来万物新,渔光互补大工程,喜看水旱无忧地,既富湖村又富民”。撰写的《杨垏的春天》,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

   尽管对江林老师了解不多,甚至非常敷浅,或者词不达意,难叙情怀。但那些渐渐逝去的光阴历历在目,那些流淌心里的美好难以忘怀。如今的江林老师,七十有七,红光满面,鹤发童颜,精神䦆铄。常常参加书画活动,偶尔与圈内好友小牌娱乐,晚年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对于我的成长,常常给予兄长般的鼓励和指导,与之相处,让人亲切温暖,让人轻松自在,让我常常回忆,让我感恩在心。


(三)
   特奉上程江林老师的文章《传承财富》缅怀父亲,让我们一起去领会江林老师解读我的父亲以及父亲的精神财富。

  附文:《传承财富》


传承财富(序二)
    唐剑鸣先生当过店员。在他当店员的那个时代,店员离不开算盘,算盘是店员营业的工具,就象工人的锤子、农民的镰刀一样重要。他的算盘技能在同行中从不落后,打起来一快二准,听其声音,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之美和诗词之韵,给人以耳福的享受。可是,他并不把这种享受赐予人,换句话说,他习惯不操用算盘。比如某顾客买几尺几寸布,价格为几元几角几分几一尺,他把布段一量、一剪、一撕、一折叠,就在这一连串的动作中,这一刹那的时间里,价钱报给顾客了,不少顾客顿时目瞪口呆!
    由此,我想起了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先生十分推崇几年前有一位福建的文学评论家说过的一句惊人之语,即“最高的诗是数学”。王蒙先生阐述说:“最高的数学和最高的诗一样,都充满了想象,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章法,充满了和谐,也充满了挑战。诗和数学又都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人类的精神力量”。(《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诗和数学居然有如此的密切关系,唐老先生有数学的天资,同样有诗词的禀赋。
    从本诗集中可以看出,伴随一九五八年大办钢铁的烈火,他的诗情便熊熊燃烧。要说那还是个古典诗词被冷落的年代,他却如此爱好、追求,其智慧和境界更显得难能可贵。
    我与唐老先生曾一度在县文化馆工作过,他是我的领导,又是筒子楼里的隔壁邻居。那时的木门没有“猫眼”,和心扉一样敞开。“出进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目睹一些诗词爱好者常集先生的陋室,聊天下棋,吟诗作赋,只是没有曲水流觞,而情致不亚于王羲之的兰亭集会。
    自文化、博物、图书分家后,老先生荣任县图书馆馆长。他好比鱼儿游向了大海,鸟儿飞向了森林,书山学海,扼腕常嗟迟健步,近水楼台,弹冠有喜先得月。天命之年,重补少年功课,求知如渴,痴书废寝忘餐。古今中外,名著充梁,书目浩繁,任选任挑任偏爱。但,唐馆长的情感不在唐吉诃德,而在唐宗宋祖、唐诗宋词。
    他确实在唐诗宋词中,在历史典籍里,汲取了很多营养。体例逼真于唐宋,题材却未离现实,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健康的思想意义。不少作品都是颇有底蕴、技巧和境界的严谨之作。在内容上,有诗人对水利建设的风歌雨赋,有对乡风民俗的诵吟浅唱,有寓意于物的散题杂咏,也有应酬拈韵的深情相和……。我之浅见,尤为喜爱许多描写与田陌农桑有关的农家日常生活,以及抒发人间真情的悲欢离合的诗篇。我想起了唐代王维的田园诗和白居易的感伤诗,使我的欣赏有可能接近于诗人的创作意图,即使不接近,按“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赏析理论来衡量,也何尝不可。
    田园诗以真朴自然、高古闲逸为宗。唐老先生的田园诗中的形象有别于古代诗人笔下的形象,古代诗人以写隐者为多,唐老先生写的是“雪后渔翁”、“夜航艄公”、“买醉村翁”等现实生活中的老农。如“乡村酒肆”,诗曰:“日斜村落泛微红,酒肆樽前座不空。底事村翁常买醉,只缘岁岁是年丰”。全诗大意很明朗:在夕阳斜照着的村庄,一个小小的酒店坐满了喝酒的老人。这些老人为什么常常在一起买酒共醉呢?是因为年年喜获丰收的缘故。夕阳、村落、酒店、村翁,很协调的具象组成的一幅暖色画面,用“微红”来渲染背景,又用“微红”来刻画人物,那些喝酒的村翁一个个醉态朦胧,红光满面,“醉”字就是“微红”的形象体现。既凸现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蕴藏着耐人咀嚼的余味。诗言丰收,却没有粮山棉海等常见的概念。先生的摄影镜头对准的是一个生活侧面:老人们坐酒店这个最寻常最平凡不过的生活小事,在第三句的突然发问中,和最后一句的紧接回答里,用生动的形象诠释了粮山棉海的抽象概念。同时,在写作技巧上,打破了平铺直叙,在起承转合的章法里,有回风流雪之妙。
    其实,类似这首田园诗的写作年代是一个贫困的七十年代。作者有比较长时间的下乡蹲点或参与水利建设,与当时的贫下中农“三同”,战天斗地,汗洒成流。每当夜深人静之际,白天纷扰的事挤出脑海,一股诗情就悄悄爬上心头,于是,湖乡、水上、村舍、乡亲……。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再现,也有理想生活中的浪漫追求,追求摆脱贫困,追求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谐的生活情趣,人人劳动共同享受的生活秩序,总之,追求到处呈现怡悦人心的田园风光。
    感伤诗是随感受和遭遇而形成的叹咏之诗。它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的特点。唐老先生的感伤诗有“代邻媪寄海外游子”、“白头吟”、“小月”、“咏鸟”等等。这些诗取材于先生的亲闻亲见,而不是亲身经历。如“咏鸟”:“鹣鹣比翼鸟成双,劳燕分飞痛断肠。一去犹如黄鹤杳,数来却是黑鸦翔。奈无精卫能填海,争有啼鹃不望乡。鸿雁传书将信问,画眉嬉笑可曾忘?”这是一声声旅台家属的连连叹息!
    回眸改革开放之初,海峡两岸期盼“三通”,以便早日结束骨肉分离、夫妻离散的状况,而现实不如人愿,积压二、三十年的思念愈现迫切。在孔垅、张河等地,台属较多,他们的离愁深深打动了唐老先生。诗中咏的是一群鸟,一鸟一诗句,各有特点,各有寄寓。以鸟比况,或自比,或借喻,把感情的折磨写得反反复复,层层递进,概括了悲欢离合的一个完整情结,表达了喜、痛、愁、盼、恨、怨、问、忆的复杂心理。
    第一句咏鹣鹣鸟,此鸟为比翼鸟,相得乃飞,喻夫妻和好,以喜开头;接着第二句急转为痛欲断肠,“东飞伯劳西飞燕”,亲人离别,如劳燕分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毕竟有离就有合,有缺就有圆,而几十年来,“黄鹤一去不复返”,音信杳杳,愁从中来;又愁中盼望,每每却是乌鸦飞过的不祥征兆,怎么盼也盼不到喜讯的传来;在三、四句的愁和盼的诉说后,五、六两句想象飞驰,借助神话传说以解心中恨怨,无可奈何生恨意,精卫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何不把海峡填起来;“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鸟啼声凄厉,能动旅客思归之情,亲人啊,怎么会有不归乡之理?最后两句分别咏的是鸿雁和画眉,化用《汉书·苏武传》鸿雁传书的典故,如果鸿雁能作传书的热情使者,当捎书以问:当年朝暮相守时,画眉嬉笑的甜蜜幸福可曾忘记?“新妆莫点黛,余还自画眉”,“鹁鸠老怨画眉娇”。画眉,既是娇小漂亮之鸟,又是闺中化妆的精彩与关键,以此来回忆往日情怀。这些借喻,没有牵强附会,比较自然贴切,很有匠心,尤其是最后一句,与首句之喜相呼应,呼应得天衣无缝,道出喜在常忆之中;同时,刻画了当年情感交流的表达细节,生动可见,令人浮想联翩,悲喜难言。
    唐老先生的田园诗明快,感伤诗深沉,其它内容也各有特色,如龙感湖竹枝词:“渔火明星月一钩,小舟集泊浅滩头。爹娘酒后醺醺醉,儿女偷闲结爱俦”。又具有黄梅民歌的活泼与清新。它描写的是渔乡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在创造一静一动的意境中,连续三句铺垫,最后一句象相声的抖包袱一样,点出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件。农村中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很真实,它多多少少受到旧礼教的约束,还得想办法在父母不知道的情况下偷闲进行。没有熟悉的乡土生活,很难构思这么恬静而又热烈的场面。
    如今,唐老先生已去天堂长息,他的诗稿由子女们收集付梓。我在本文开头提到他半个世纪以前用过的算盘不知还在不在?恐怕找不到一颗算盘珠子,即使尚在,也被计算器的重用而寂寞了它。它虽然“经过钱财千百万”,终被科学和时代淘汰了,唯有诗、诗情、诗韵,以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仍然与时俱进。这可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全民族的传承,也是一个家庭的世袭传承。唐家的至亲,就是在传承这一财富。
    我忘不了与唐老先生共处的岁月,更忘不了先生对我的关心和良好的影响。先生的三姑娘嘱我为诗集写序,我一介布衣,却之则惶于不恭,受之则恐于才疏;惶恐案头,覼缕如上,感想而已,岂敢言序。
                 程江林
                二00八年五月

(作者系黄梅县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流响诗词》主编)      

作者:唐敏利 黄冈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 黄冈市作协会员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