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aget’s骨病(Paget's disease of bone,PDB)

 医学影像小英语 2023-03-30 发布于浙江

畸形性骨炎又称骨Paget’s病,由Paget于1876年首先报道,病因不明,不属于炎症也不属于肿瘤,可能是一种矿物质代谢障碍性慢性疾病。有学者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好发年龄50~7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全身骨骼均可发病,手足骨较少见,可单发但常多发,单发者多为四肢长骨,多发者多位于骨盆、颅骨及脊椎。

   发病机制:不同于正常人骨转换平衡,PD患者骨吸收明显增加,继而代偿性新骨形成增加,造成骨转换速度异常增快,但由于新骨结构是无组织的编织骨,矿化程度降低,机械承受力减弱,导致骨骼膨大变形且紧密度降低,血管丰富,易发生病理性骨折患者多因骨畸形疼痛僵硬感或其他合并症状而就诊具有明显地域性,西欧和北美较多见,亚洲国家发病较少,中国和日本罕见。

   主要症状:为病变部位疼痛和病变骨骼畸形。疼痛程度一般较恶性肿瘤轻。骨畸形表现为骨增粗、弯曲,以承重的下肢长骨为著。下肢长骨因承重而导致弯曲畸形,患者走起路呈摇摆状。颅面骨的病变为颅骨增厚,头颅周径增大,患者呈“骨性狮面”,每年均需更换更大的帽子”

   病理特征:为在发病过程中同时有较活跃的骨质吸收破坏与骨质修复增生。骨的正常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骨小梁骨化不全,骨结构紊乱,骨质松软;虽然骨质膨胀、增厚,但由于修复的骨质骨化不全,骨小梁不能适应应力需要,难以负重.后期可致骨骼畸形及病理性骨折。该病可恶变为骨肉瘤、纤维肉瘤或软骨肉瘤。

    影像学表现:发病早期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中后期以修复增生为主或破坏、修复同时进行.导致骨小梁紊乱、增粗、模糊,不规则排列,骨皮质增厚变形.可伴有骨质硬化。受累骨质膨胀、破坏,伴有粗大紊乱的骨小梁,犹如“丝瓜瓤”样改变,管状长骨早期表现为皮质变薄,低密度缺损,晚期出现皮质增厚,骨小梁粗乱,骨干弯曲等改变,椎体呈压扁膨大变形,骨纹变粗,呈网状或似栅栏状。颅骨增大变形,高低密度混杂,呈棉絮状改变,晚期颅骨板障明显增厚,呈多发不规则硬化表现,形似棉桃。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结果病变部位见放射性异常浓聚影。

     治疗目的:将骨吸收抑制在低水平以控制病情展使症状能得到长期持续缓解含氮二膦酸盐是目前治疗本病最有效的药物,包括口服的阿仑膦酸钠和利塞膦酸钠以及静脉给予的帕米膦酸钠或唑来膦酸钠等唑来膦酸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但注意及时观察和处理,不良反应在可控范围之内无论选择何种二膦酸盐药物,都要求骨转换指标下降幅度≥50%才有效,如降到正常或尽可能接近正常则更理想。治疗后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ALP,正常参考值15~112U/L)水平一旦高于正常或以前获得的最佳水平的25%,可考虑重复治疗。

[1]鲍春华, 章振林, BAOChunhua,等. 畸形性骨炎八例的临床诊治分析[J]. 上海医学, 2012, 35(6):5.

[2]陈佳, 周力, 邓微. Paget骨病4例并文献复习[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5(1):33-3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