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上烟云——石香炉

 二闲居 2023-03-30 发布于福建

Image


古之士人,玩石以为乐,焚香以清心,合此二者,则别有逸趣。怪石,玲珑嵌透,势如烟云;香霭,氤氲随形,缥缈不定,其皆有林泉之妙、澄怀之思,燕贤幽客多尚此境。如以北宋苏轼为代表的文士,无论赏石与品香,都可称首开风气者,其以幽深的审美志趣,开启了后世文人“烟云供养”之道。于是在文人清玩当中,便出现了既能赏玩,亦可生香的雅物——焚香山子。


Image


Image


古代有“石为云根”之说,云触石而出,石移则云动,可见烟云与山石的关系,甚为密切。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有佳句:“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此情此境,于焚香山子中最可体现。一方顽石,如山岳横卧,焚香其中,轻烟袅袅而升,似云霞出岫一般。此虽为案头清玩,却与自然景观别无二致,真大有逸趣。


Image


Image


这种可用于焚香的赏石,在宋代多有著录,如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中记载了一方与苏轼有关的焚香石,名为“小有洞天”,文曰:“东坡小有洞天石。石下作一座子,座中蔵香炉,自变量窍正对岩岫间,每焚香则烟云满岫。今在豫章郡山谷家,其家珍重,常与谷身同置一匣。”这种利用赏石嵌空多变的结构,来作为焚香器具使用的风气,在古代特别盛行,但凡四海各处,有造型相宜的石头,都会被文人作为焚香之用。


Image


Image


闲居无事,以石焚香,观石上香霭悠悠,如云霞出岫,自在来去,这般“卧石观云”之趣,颇似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意境——“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在禅宗思想里,僧人们亦时常以“云”为意象,来表达无滞无碍的心性。唐代僧人寒山便有名句:“可重是寒山,白云常自闲。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闲云来去,自在无拘,烟消云散,则心无遮蔽。云山之中,即是修行与开悟的身心道场。


Image


《南史·隐逸传序》中,述及君子隐逸,“或遁迹江湖之上,或藏名岩石之下”。山石本就是避世幽栖之所,具有浓厚的隐居意象,加之烟云出没,气岚飞动,真可得醉卧林泉之意,这便是古代文人所崇尚的烟霞隐遁之趣。


Image

春有百花客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