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里为何能走出“教育家”(一)

 盐渎苏迅 2023-03-30 发布于江苏

写在前面

上网买李希贵校长的《学校如何运转》,网站推送出另外一本书《课堂里走出教育家——崔永元与北京十一学校优秀教师“实话实说》。看到“教育家”三个字本不打算买,因为我的潜意识里冠上“教育家”称号的大多是圈粉卖钱的。但看到“崔永元”“北京十一学校”“优秀教师”三个关键词放在一起,还是买了一本。因为疫情防控,书在路上奔了5天才到家中。周五的晚上准备看看《学校如何运转》,才想起书忘在学校了。随手拿起《课堂里走出教育家》,一翻,就放不下来了。

行走在变与不变中





2014年12月29日,北京十一学校举办第一场“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活动,主题是“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教师?北京十一学校化学教师王春易语文教师闫存林和数学教师周志英3位老师参与对

读着三位老师的讲述,不由陷入沉思。


01


2008年,北京十一学校提出“课堂成长年”理念,强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舞台,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地方”。

王春易老师说:“这样的话我听着非常不舒服,因为在我心中,课堂就是我的舞台,讲课是我最享受的事情,我付出的很多努力就是为了在课堂上精彩地展示,怎么课堂就不是我展示的地方了呢?

我想,当时学校里有着这样抵触情绪的一定不是王春易老师一位。估计90%以上城市教师都有学校课改的经历,大家的初始反应基本一致,都是“反对”,当然反对的理由可能各不相同。

但王春易老师完全有拒绝变革的资本,她33岁就已经是特级教师,并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省部级劳动模范等重量级的荣誉称号。这是显性资本。她真正能拒绝变革的资本并不是这些,而是她的课堂一直深受学生喜欢,教学实绩一直较为突出。闫存林老师、周志英老师和北京十一学校里的一大批老师都有这样的资本,因为这所学校原本就是北京市数一数二的学校,师资力量一流。

现在,我们都知道北京十一学校的变革已经取得成功,选课走班、生涯规划教育等已经写入国家有关基础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中。我好奇的是,李希贵校长是用一种什么样的“魔法”,引领那么多基础教育界的精英们接受他的变革理念。我还好奇,北京十一学校的变革又是怎样克服困难一路坚持下来,走向成功的。


02


决定变革,三位老师都走过一段普通却又不平凡的路。

王春易老师决定变革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探寻,决定从生物教学的本质入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学习。闫存林老师从“关注讲什么”到“关注怎么讲,开始注重课堂结构”,再到“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方式和习惯”,最后到“回归本源,致力于语文课程的重建”。变革初,周志英老师的学科教室在生物、思想品德、历史、语文等7门学科中位居“倒数第二”,她不断调整变革方法,慢慢的她的学科教室越来越受学生喜欢。

如何调整状态,找到变革的契入点?

从三位老师身上,我读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爱学生,爱教育。爱学生毋庸多言。我想说的是爱教育

33岁已是特级教师的王春易老师一遍遍追问自己:我该如何进行自我超越,实现可持续发展?闫存林老师说,在他心目中,语文像冬日的阳光,能温暖每一个人;语文像星空,它浩瀚无垠,有无数的东西让人去追求;语文像空气,它无所不在,弥漫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周志英老师认为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但当她担任学部主任后,她对教学的认识在进一步深化。她说:“我以前可能比较关注学生到底学会没学会,学到什么程度了。但现在我更关注需要用数学做什么。”

让爱教育、懂教育的人做教育,或许这就是北京十一学校老师能够快速转型的原因,也或许这就是北京十一学校能够将课堂变革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的密钥之一。


03


问题,倒逼变革不断深化。

随着实验逐步增多,课时越来越不够,王春易老师开始尝试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教学。闫存林老师从“我在说,他们在听;我在批评,他们在接受教育”转向“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想些什么,有哪些情绪需要表达”。周志英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的基础上,鼓励孩子们勇敢地向前迈一步,帮助孩子“明其志”。

教师主演变为为学生“搭台唱戏”,老师们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他们的反思是:所有学生不爱听的课都要改变,所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老师都要改变,越是爱讲、越是会讲的老师越要改变。为什么?因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越少;教师讲得越清楚、明白,学生自主专研、思考、探究的意识就越薄弱,到最后,学生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样的反思对普通中学的学生适用吗?我个人感觉是适用的。为什么“感觉适用”,是因为我尚没有机会尝试过,不敢妄下结论。但一定有人会质疑我的“感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变革喧闹了这么多年,搞了不少改革项目,我们的课堂不是都没什么变化吗?

课堂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并不足以支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变革无用论。


04


前面说了,我是支持变革,并愿意践行变革的。这似乎是正确的废话。不支持、不愿意哪来的变革成功?但恰恰,我们许多变革的失败,正是因为没有关注到这句正确的废话。

对于教育,没有学校层面的变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变革;没有教师层面的主动参与,学校的变革必将是昙花一现,装点下了门面罢了。

以数学学科为例,谈谈变革。

数学,很多人都怕的一门学科。周志英老师也曾面对这样的问题,实行选课走班后学生并不喜欢她精心装饰的数学学科教室。失败中,她感悟到:学科教室的魂在人,而不在准备的东西。

数学是难的,需要走进去,还要学会走出来,但最难的是走进去。我以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就是走进去。这是一种审美想,日常生活中的建筑、物件等,如果在学生眼中像水墨画、抽象画一般,那么他们看到的一定都是意境,都是美。此时,就一定有一批学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数学学习中去。其实于我个人而言,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拥有走进去的能力。当学生明白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与要义,就一定能在数学中找到自己学好数学的内动力,为未来成长提供积淀。

我供职过的学校曾经尝试过用分层选课走班,帮助学生走进去。分层选课走班,能使兴趣相近、能力相近、基础相近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学生走到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学科教室里学习,无疑会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学习的活力。当然,要想进一步的提升,还需要教师有策略地引导。

学生走进去了,课堂的活力自然就来了。课堂变革还会是遥不可及的“梦吗?

“教学绝不是单向的。课堂是有生命的,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这是闫存林老师的感悟,也是我喜欢的一句话。

(图片摘自北京十一学校官网)

《课堂里走出教育家》

主编:沈祖芸  杨雄

“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是北京十一学校为优秀教师搭建的展示平台,从2014年到2016年共有11位优秀教师走上讲台,讲述他们在学校变革和职业成长中的困惑、挣扎、蜕变与收获。




盐渎苏迅

因为认真,所以优秀

美好,

孕育于昨日的耕耘,

结晶于今天的奋斗,

面向明天的梦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