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孩子天真与烂漫”家庭辅导个案管理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3-03-30 发布于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马艳相、廖明洁、成群鹏

    单位 | 云南振滇社会组织发展研究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学龄阶段(6-12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儿童发生着身体从弱变强、智力从低变高、心理行为逐渐变强的成长过程,需要在家庭中获得更多的照顾、支持和引导。家庭是每个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需要形成正确的养育观念,合适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家庭单亲、经济困难、父母残疾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困境儿童,需要专业社工等外部力量参与及赋能,让困境儿童重获家庭悉心的照顾和养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一、案例介绍

(一)接案过程

承接机构依托昆明市JN区JC街道社工站建设项目开展服务过程中,项目社工与民政、街道及村委沟通,了解服务对象基本情况,服务对象为辖区内生活困难的单亲家庭儿童,儿童村庄经济生活的压力,也面临着紧张对抗的家庭关系,经项目社工与街道、村委多次沟通及协商,讲儿童及其家庭纳入项目潜在个案服务对象。

在开展介入服务前,项目社工进一步与儿童及监护人进行沟通,征得同意后决定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个案管理服务。

(二)案例信息

1.家庭成员情况。L家庭共3人,L1为父亲,33岁,工作不稳定;L2为儿子,13岁,六年级在读;L3为女儿,11岁,四年级在读。

2.家庭基本状况。L1因受教育水平较低,无专业技能,在县城周边以打临工挣钱养家,其前妻在两个孩子未入学前已经离婚,与L家庭基本无联系。两个孩子因为父亲经常变换工作的缘故,随父亲居无定所,临时居住的环境极为简陋。

3.儿童身心状况。身体方面,L2和L3因长期营养跟不上,身体长得较为矮小和瘦弱,不过身体健康并不大碍。心理方面,L2一直处于情绪低迷中,不喜欢与陌生人交流,即便是交流也不太爱开口说话,经常以点头或摇头进行回应,因父亲长期不在家,他还需要肩负妹妹的生活照顾。

L3同样内向,且表述出对母亲的不满与思念,两种复杂情绪交替出现,心理压力较大,每次只要提及母亲,其就会流泪哭泣。

4.学业基本状况。L2和L3在同一个小学寄宿就读,周五下午回家,周日下午父亲再讲他们送到学校,寒暑假则待在家里。

5.社会支持状况。L家庭能够获得村委儿童主任和项目社工的部分支持,但是朋辈关系处于“断裂”状态,与极个别同龄儿童偶有互动但不密切,渴望获得外部关注和关爱。

二、预估和分析

(一)服务对象的问题

1.服务对象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日常课业在学校能够获得老师支持,离开学校后无外部支持,只能靠自己完成。

2.L2(儿子)与L1(父亲)目前关系处于对抗之中,导致家庭整体氛围较沉闷,L1经常向孩子讲述前妻的各种不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因L1长期在外打工,L2和L3寄宿回家后面临监护不足的问题。同时因无人监管,L2和L3大部分闲暇时间以看手机短视频为主,与周边同龄伙伴社交互动不足。

(二)服务对象的优势

L2和L3在沟通中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改变意愿,希望能照顾好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好好学习。且L2自我照料及生活能力强,非常照顾L3,与L3关系融洽。

(三)服务对象的需求

1.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需求。缓解儿童因家庭环境产生的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传递监护人必要的儿童养育知识,促进家庭成员的良性沟通,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良性关系,助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2.心理情绪释放和管理需求。L2和L3受父母离婚影响,家庭氛围压抑,性格很内向,与外人不愿开口说话,习惯性用肢体语言回应问话。

3.娱乐休闲和社会化的需求。服务对象期待能够同龄玩伴,缓解因缺少朋辈支持及交往内心产生孤独感。

三、服务目标

1.为儿童及家长开展心理支持和疏导,缓解儿童因父母离婚产生的焦虑与时常迁居带来的孤独感。

2.改善儿童现阶段朋辈交往及支持薄弱的问题,提升儿童情感表达及沟通能力。

3.以服务对象的兴趣爱好(如打篮球、绘画)为切入点,通过兴趣爱好挖掘和在活动中释放情绪,不断调适儿童心理与环境良性互动。

四、实施过程

1.以帮扶关怀建立服务关系。项目社工在服务初期以链接必要的生活物资、学习资料、绘画包等开展慰问服务,与L家庭建立初步关系,逐渐让L家庭各成员接纳和认可社会工作服务,在确定个案服务之前,与L家庭强调了案主自决和保密原则,让案主确立自我改变的决心,社工才能在后续服务中实现“自助”的服务理念。

2.以心理疏导缓解紧张情绪。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在情景中”,社会工作的焦点不仅关注人,也要注重人所处的环境。家庭是服务对象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是影响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针对L2和L3属于留守儿童的客观现状,以及因父母关系变迁导致的心理压抑、情绪消极等问题,项目社工为L2和L3提供必要的心理教育辅导,鼓励他们通过绘画创作释放压力,逐渐缓解负面情绪,鼓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同时,建议L1空闲时带L2和L3出去玩耍,主动与孩子们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增进与孩子们的感情,建议L1在儿童节、孩子生日等一些节日邀请孩子们的同学来家做客,让L2和L3融入同伴圈子。

随着心理疏导服务的逐渐推进,L1与L2的紧张关系得到较大缓解,L2和L3也逐渐建立了同伴社交圈子,沉迷线上视频的时间也较大减少。更为重要的是两个孩子的沟通交流能力有了较好提升,能够主动与社工及学校老师沟通,对外界不信任感逐渐降低。

3.以物资帮扶减轻经济压力。由于L1的经济收入并不稳定,使得L2和L3面临着生活及学习物资不足的困境。基于此,社工在有限项目经费支持下,链接机构及外部爱心商家资源,为L家庭提供必要的物资帮扶:

一是为L2和L3购置书本、文具、书包、篮球等学习物资,培养L2喜欢篮球、L3喜欢绘画的技能,逐渐建立儿童健康的兴趣爱好;

二是通过爱心商家给L家庭送去必要的大米、食用油等物资,减轻L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是链接街道、村公共资源,协助L1申请教育救助、低保办理、医疗救助等工作,改善其家庭经济情况。通过给予必要的物资帮扶,让L家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爱,也让L2和L3产生学习动力和社会爱心,让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

4.以教育帮扶重构家庭关系。项目社工运用家庭结构治疗模式,即介入服务对象的家庭,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服务对象和家庭存在的问题。项目社工对L1开展了亲职教育培训,帮助其提高与孩子们的沟通交流能力,改变与L2紧张的对抗关系。

同时,强调夫妻角色与母女、母子角色的差异性,督促L1不得在孩子面前诋毁母亲的形象,修善孩子与母亲的潜在关系。项目社工向L1讲述与儿女的沟通技巧,鼓励其从优势视角看待孩子,发现自家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认可和鼓励其小小的进步和细微改善。

五、总结评估

本案例中,项目社工从多方面开展针对性服务,既有对家庭的服务,也有对家庭成员的服务,工作核心就是通过家庭关系的调整,改变家庭结构。

通过项目社工、村儿童主任、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的参与,L家庭的现状得到较好改善,L2和L3的学习成绩进步较快,与朋辈之间相处融洽,也渐渐的有了玩伴,自信心增强,两个孩子喜欢和人沟通了,也爱笑起来。

L1与L2的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没有了之前强烈紧张的对抗关系,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性提高,家庭和谐、关爱、温馨的氛围逐渐重现。

项目社工已经看到L家庭环境变化带来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变,家庭成员之间不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当然,L家庭距离理想的家庭关系还有一些距离,后期随着项目结案及社工的退出,L家庭关系可能还面临一些反复和波折,但是相信在前期种下的温暖果实,会在L家庭各成员中成长,他们也会逐渐学会用一定的专业知识,解决自己面临的困境,真正的实现自我帮助、自我成长。

六、专业反思

项目社工发现,个案工作中信任关系的建立,始终是服务的第一步,信任关系建立后,案主才能表达真实想法和情绪,社工才能精准把握问题和需求,服务开展才能有的放矢。

涉及儿童群体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儿童很多问题产生的源头在于家庭,介入家庭开展服务是很多儿童服务必不可少的环节。

需要指出的是,本案例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学校支持和村委支持相对不足,学校和村委应该并且本该能够发挥更多作用,在项目后续推进中,项目社工需要加强儿童外部系统的支持力度,增强儿童成长的外部环境建设。

叙事治疗广泛应用于
教育、医疗、社会工作等领域
帮助当事人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
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
叙事治疗创始人经典之作
后现代心理咨询必读作品
《叙事治疗的力量》
限时5折
扫码拿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