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诗画一律” 的内涵

 一中大语文 2023-03-30 发布于福建

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士夫画,是针对宋以前的画工和宋以后的院体而言的一个画学术语。早在南齐,谢赫就批评刘绍祖的画是“伤于师工,乏其士体”(《历代名画记》卷六引)。唐时张彦远亦认为“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历代名画记》卷一),鄙夷画工、重视文士的倾向颇为明显。

苏东坡无疑也将士人画与画工画相对抗,是轻画工而重士人中的一员。但至少从苏东坡,也恰恰是苏东坡,开始突破了仅仅以画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皮相之论,成为绘画史上较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其文人画理论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绘画原则上强调神理象外,不重形器。如其在《王维吴道子画》中云:“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又如其在《净因院画记》中云:“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不仅“形”“神”、“形”“意”对举,还“形”“理”对举。理或谓有规律、本质义,实则很难概乎言之。古代文人画论的基本观点是以形写神,重神轻形,神高于形,但神与形一样属于技的范畴。理则超乎技之上,如同庖丁所说的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是高于形、神的一个概念。二是绘画功能上强调达心适意。苏轼《书朱象先画后》一文,引朱象先“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二语以赞之,要求绘画具有寄兴怡情、抒发意志的作用。三是绘画风格和意境上强调意气所到,清丽奇富,变态无穷。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之二中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卷。汉杰真士人画也。”

苏轼的文人画观点对其后著名的《宣和画谱》有深远影响。书中不仅多处暗引明用东坡语,亦有不少理论与东坡符契相合。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全书贯串的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与扬和诗与画相合的理论亦与苏东坡有关。考察此书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理解苏轼的文人画理论以及“诗画一律”说中“画”与“诗”在何处“一律” 的问题。

《宣和画谱》卷十云:“岳镇川灵,海涵地负,至于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其非胸中自有丘壑,发而见诸形容,未必知此。”这段话清楚地表明文人山水画受到的推崇。

文人画与画工画的对立已如上述,我们因此可以看到《宣和画谱》卷十一、十二“山水”门中文人画与画工画的一再比较,以及在比较中表现出的文人画特质及“画”与“诗”相一律的思想。如王洽:“自然天成,倏若造化,已而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不见其墨污之迹,非画史之笔墨所能到也。”关仝:“深造古淡,如诗中渊明、琴中贺若,非碌碌之画工所能知。”李成:“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娱于其间耳。” 黄齐:“寓兴丹青……殆与诗人骚客命意相表里。”李公年:“写朝暮景趣,作长江日出,疏林晚照,真若物象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正合骚人诗客之赋咏。”

花草鸟虫、墨竹蔬果之类在传统绘画中虽非一类,却有共通之处,以其皆模拟自然景致故也,所以《宣和画谱》这几类(卷十五~二十)中也多类似之论。如胡擢:“博学能诗,气韵超迈……一遇难状之景则寄之于画,乃作草木禽鸟,亦诗人感物之作也。”赵士雷:“作雁鹜鸥鹭、溪塘汀渚,有诗人思致。至其绝胜佳处,往往形容之所不及。又作花竹,多在于风雪荒寒之中。盖胸次洗尽绮纨之习,故幽寻雅趣,落笔便与画工背驰。”徐熙:“所尚高雅,寓兴闲放,画草木虫鱼,妙夺造化,非世之画工形容所能及也。”唐希雅:“喜作荆槚林棘、荒野幽寻之趣,气韵萧疏,非画家之绳墨所能拘也。”乐士宣:“胸中厌书史,而丹青亦自造疏淡……晚年尤工水墨,缣绡数幅,唯作水蓼三五枝,一双,浮沉于沧浪之间,殆与杜甫诗意相参。士大夫见之,莫不赏咏。”郭元方:“善画草虫,信手寓兴,俱有生态。尽得蠉飞鸣跃之状,当时颇为士大夫所喜。然率尔落笔,疏略简当,乃为精绝。或点缀求奇,则欲益反损。”

总结以上诸条,可得如下结论:气质胸襟上“志趣高洁”“疏逸多放”,学识修养上“博学能诗”“才思敏妙”,创作态度上“出自胸臆”“寓兴丹青”,表现内容上既有“千岩万壑、重汀绝岸”的大景,更多“雁鹜鸥鹭、溪塘汀渚”的小品,绘画风格上“孤标雅致”“气韵萧疏”,绘画技艺上“率尔落笔,疏略简当”,于是,画作所臻之境界便“非世之画工形容所能及”“非画家之绳墨所能拘”,而“皆诗人之思致”,“正合骚人诗客之赋咏” 了。

由此我们便可领会出在“诗画一律”这一命题中,“画”与“诗”在何处“一律”了,那就是:摹写物象虽然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占据中国绘画史最煊赫地位的文人山水画来说,对于中国文艺学的传统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却不限于此,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于此,而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摘编自刘石《“诗画一律” 的内涵》)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南齐谢赫评价的基础上,唐时张彦远指出了刘绍祖的画“伤于师工,乏其士体”,并认为这是其“闾阎鄙贱”而非“衣冠贵胄”的身份所致。

B. 作为古代绘画史上最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苏轼轻画工重士人,轻画工画重士人画,并将士人画与画工画对立起来。

C. 《宣和画谱》引用苏轼的观点,有不少理论和苏轼相合,有苏轼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故考察此书对理解苏轼“诗画一律”说有帮助。

D. 文人山水画之大景、小品,往往体现出志趣高洁、疏略简当的特点,同时注重神理象外,通过创作把感情形象化, 把物象意象化。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苏轼看来,吴道子的画固然超绝,但摆脱不了他作为画工的局限;而王维的画则飘逸洒脱,无拘无束,因此能如“仙翮谢笼樊”。

B. 《宣和画谱》中李公年所语,体现出中国水墨画家运用浓淡笔墨,明暗虚实,绘就似真似幻而富有生命力图画的特点。

C. “画”与“诗”相一律,主要体现在作为山水画创作的主体,在画作中寄寓了自身性情,如同诗人借诗言志,借诗传情。

D. 文本引经据典,考证严谨,增强了文章论说的准确性和说服力,丰富的文论材料使内容厚重充实,有力地支撑了观点。

3. 下列选项,最能支持原文中“画”与“诗”相一律思想的一项是( )

A. 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终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

B.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C. 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

D. 脱略毫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也。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5. 《宣和画谱》卷十六中载赵仲佺之言:“至于写难状之景,则寄兴于丹青,故其画中有诗。至其作草木禽鸟,皆诗人之思致也,非画史极巧力之所能到。”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D 2. A 3. D

4. ①先列出以画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论断;

②然后写苏轼突破这种论断,提出文人画理论;

③再对受其理论影响的《宣和画谱》中的相关论述进行考察并得出结论;

④最后进行阐发——“画”与“诗”一律,即“画”与“诗”都在于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5. ①“画”是作者寄性抒情之作;

②在寄性抒情方面,“画”与“诗”一律;

③“画”中所寓思致意气,远超技艺;

④文人画胜于画工画。(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唐时张彦远指出了刘绍祖的画'伤于师工,乏其士体’”说法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1段可知,“伤于师工,乏其士体”是谢赫对刘绍祖的画进行的评价,而张彦远的话并非对刘绍祖画的评价。

B.“最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也恰恰是苏东坡,开始突破了仅仅以画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皮相之论,成为绘画史上较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可知,应为“较早”。

C.“有苏轼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说法错误,曲解文意。《宣和画谱》中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的理论与苏轼有关,而非“有苏轼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王维的画则飘逸洒脱,无拘无束,因此能如'仙翮谢笼樊’”说法错误。根据文中“如其在《王维吴道子画》中云:'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可知,如“仙翮谢笼樊”,即言王维画不重“形器”,而重“神理”。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的是对山水画作的推崇。

B.体现的是诗歌创作中情与词的关系。

C.体现的是作画要“形似”。

D.体现的是绘画中要有“气”和“意”,合于“画”与“诗”相一律的思想。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首先,文中第一段“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士夫画,是针对宋以前的画工和宋以后的院体而言的一个画学术语”介绍文人画,列出以画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论断;

然后,第二段通过“但至少从苏东坡,也恰恰是苏东坡,开始突破了仅仅以画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皮相之论,成为绘画史上较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等内容,写苏轼突破这种论断,提出文人画理论;

接着,在第三段介绍受苏轼影响的《宣和画谱》,由“考察此书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理解苏轼的文人画理论……的问题”引出四至六段中对《宣和画谱》的相关论述的考察,并得出“文人山水画受到的推崇”“文人画特质及'画’与'诗’相一律的思想”“花草鸟虫、墨竹蔬果之类在传统绘画中虽非一类,却有共通之处,以其皆模拟自然景致故也”的论断;

最后,第七八段对文章进行总结“由此我们便可领会出在“诗画一律”这一命题中,“画”与“诗”在何处“一律”了,那就是……而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阐发出“画”与“诗”一律,即“画”与“诗”都在于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由文中“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却不限于此,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于此,而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由此我们便可领会出在'诗画一律’这一命题中,'画’与'诗’在何处'一律’了”可知,“画”是作者寄性抒情之作,“画”与“诗”一律。“寄兴于丹青”,则指作者借画抒情,体现了文章中“画”“诗”在寓兴抒情方面一律;

由文中“画作所臻之境界便'非世之画工形容所能及’'非画家之绳墨所能拘’,而'皆诗人之思致’”可知,“画”中所寓思致意气,远超技艺。“非画史极巧力之所能到”,是指画中所寓作者的情思,并不是技巧所能表现的,故“意”胜“技”;

由文中“苏东坡无疑也将士人画与画工画相对抗,是轻画工而重士人中的一员”可知,文人画胜于画工画。“画史”即画工,“非画史极巧力之所能到”含有画工画不及文人画的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