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个底层逻辑,帮你打破思维壁垒,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大智若愚wxy 2023-03-30 发布于重庆

​电影《教父》中有一句话:一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一辈子也看不清本质的人,命运注定会截然不同

怎样看透本质?《底层逻辑》这本书告诉我们解事物的底层逻辑,才能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清方向,只有看清事物本质,才能最终获得真正的成长。

本书作者刘润是润米咨询创始人,微软前战略合作总监,也是得到《5分钟商学院》的主理人,曾担任腾讯等多家企业的商业顾问,是一位成功的互联网转型专家。

本书中,分享了对错观、思考、个人成长、理解他人和合作五方面的底层逻辑,带你看清世界的底牌。

以下三个底层逻辑,能帮我们打破思维的壁垒,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01

用商人的对错观,帮你从重新审视自己

幼年时期的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底层逻辑就是对错观念,比如:打人不对、偷盗犯法、不能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情等。

可当有一天你遭遇电信诈骗的时候,这个“错”应该由谁承担?是骗子还是你,又或是你们二人都有责任?

作者认为一个人心中,应该三种“对错观”

我们可以从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坏人A骗好人B,进了C的工地,但工地没有上锁,最后B摔死了。请问这是谁的错?

在传统的逻辑中,多数人会认为是A的错,但作者并不这样认为。

从法学家的对错观看,当然是A的错,这是蓄意谋杀,无可厚非。

从经济学家的对错观来说,错的是C。或许有人认为这不公平,C什么都没做,最后还得受到惩罚,凭什么?

很简单,就凭C付出的成本最高。在经济学家眼中,他考虑最多的是“整个社会总成本”。如果所有厂房都能把门上锁,这类事情就不会发生。

最后,是从商人的对错观来分析,应该承担错误的是B。因为无论是A的错,还是C的错,都无法让B起死回生。商人考虑的是损失,而B损失了生命,是损失最大的那个人。

案例讲完之后,我们再仔细想想之前的问题,当遭遇诈骗了,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倘若你是旁观者,可以站在法学家的角度看问题,也可以选择经济学家的立场。但如果被骗的人是你,作者建议:你应该选择商人的视角——都是我的错,因为我的损失最大。

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更立体,更全面。但从经营自己的角度看,我们更应该做那个商人,无论成败得失,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就像《孟子》中所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一味地责怪、埋怨别人都于事无补,除了客观分析原因,更要向内探寻反躬自省,以此做为成长的契机,这才是最有意义的逻辑。

02

坚心,才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确定性

在《异类》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一万小时定律。简而言之,若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

这个概念是否准确?《刻意练习》的作者认为:一万小时必须是经过刻意练习之后的成果,才会成功。刻意练习的前提是专注,专一,如果没有坚定的目标,哪怕练习3万小时,也只是徒劳。

作者用概率论的结论,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出口:

想要做成一件事,需要重复14次,才能触碰成功;若想增加成功的概率,需要重复21次以上

理解了这个结论,大家就会知道,无论是创业,还是学习一门技能,都需要专注和坚心。

比如《风声》的作者麦家,1991年,他开始创作第一本小说《解密》,一写就是11年,前前后后经历了17次退稿。好不容易出版了,却在影视改编的道路上再遇劫难,经过七次版权转让,最终都被退了回来。直到第八次,《解密》才走上了荧屏。

但这不妨碍麦家在当今文坛的影响力,他创作的《风声》《暗算》《刀尖》《风语》等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并掀起了一阵谍战风潮,而《解密》更是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被40多家国际媒体给予盛赞。

他用十余年的轨迹,告诉人们,天才是在深耕中诞生的。

反观我的一个朋友,从2019年到2022年,她一共参加了四次考研,四次考研四个专业,有的专业之间跨度还很大。

这期间,她还报名了各种公考和编制考试,忙得无法专心复习,最终一无所获。

不能说她没有学习,因为她起早贪黑真的很努力,但因为“不坚心”,使得她的努力只能成为一种自我感动。

《易经》中有一句话:“贞固,足以干事。”一个人拥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则定能成事

做一个坚守初心,从一而终的人,你若坚心,成功的大门便永远向你敞开。

03

个体进化的三大法宝:知识、技能、态度

个体成长想要实现质的突破,一定离不开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大法宝。

知识:就是被确定的科学规律知识最容易获取,就是将学到的东西分门别类地放到“大脑”中储存起来。

就像弘丹老师教授给我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些都属于知识的范畴。但很多知识是有“保质期”的,因此,知识要不断地更新迭代。

技能: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法宝,它是能让你做到知行合一的唯一途径。还是以弘丹老师的写作课为例,倘若你学到了写作知识,从来不动笔练习,就算弘丹老师讲得再精彩,你的笔记做得再详细,你也一辈子都学不会“写作”。

态度:是你选择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态度源于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果你坚信:只要愿意深耕在某一个领域,就能成为专家,那你自然就会做到“坚心”。但如果你这辈子只想求一个稳定的工作,那可能就会随波逐流。所以说,你选择什么态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倘若为这三个法宝做个权重分配,作者认为,态度超过50%;技能大概占到30%;而知识只占到20%。

其实,历史上从来不乏有学识、能力出众的人,比如:丘吉尔和希特勒。但他们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态度认识世界。

最终,丘吉尔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军事家,并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为联合国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世界人民的称赞。而希特勒却成为了二战的始作俑者,让世界人民饱受战争疾苦,为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所以说,态度将决定你未来的人生走向

04

写在最后

事情的共同点,就是底层逻辑。只有了解世界的底层逻辑,才能让我们在面临环境变化时,得出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论。

不可否认,命是天注定,但运却可以改。作为普通人,只有掌握了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才能做到待机而动。

就像罗翔老师所说:这个世界只有一种东西是随波逐流的,那就是枯叶。相信没有人愿意做一片被遗弃的叶子。学会看透本质,才能实现向上生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