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学心法问答》解读(五)

 艺域无疆 2023-03-30 发布于河南

接着介绍《画学心法问答》的第七问、第八问、第九问和第十问。

第七问:画皴之法

【原文】问:夫子尝教门人熟练披麻皴,其钩砍、折带、雨雪等皴,讵不足学耶?

日:非也。学画有先后,躐等则不进。

夫山川,至大者也,其来龙去脉,脊骨连绵,非披麻皴无以成其全体

其山间或有巉岩峭壁,怒石横矶,始用钩砍、折带等皴以取之。若非此等皴法,无以得其歧峭之势,然画家偶一为之,非画海之要津也。

况披麻皴顺行而不悖,不但易于人手,亦不至坏手。若不先练熟披麻皴,遽纵横其笔,而学钩砍、折带等皴,非但不能即得其法,且恐心手放纵,一时难收,而沦于浙派,则无救矣。

故先练熟披麻皴,诸皴皆由披麻而出,先后有序,方无流弊。且南宗诸家画法,皆不外乎此。

【解读】皴法是山水画创作的技法之一,主要用来表现山石树木的脉络或纹理,常见的皴法有披麻皴,斧劈皴,卷云皴,荷叶皴,折带皴等形式。

在这篇问答中,作者主张学画者要从披麻皴入手,循序渐进,由简入繁,之后再学习其它皴法,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披麻皴有五代董源首创,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排列组成,主要用来表现表现土质疏松的山石,是最常见的皴法之一。

第八问:用笔之法

【原文】问:笔法。 

曰:用笔者,使笔也。古所谓使笔不为笔使者,即善用笔者也。画家与书家同,必须气力周备;少有不到,即谓之败笔。

画家用笔,亦要气力周备;少有不到,即谓之庸笔、弱笔。故用笔之用字,最为切要。用笔起伏之间,有折叠顿挫婉转之势。一笔之中,气力周备,而少无凝滞,方谓之使笔不为笔使也。此等笔法,当施之于山之脉络,石之轮廓,树之梃干。

【解读】书画同源,在传统的文人画范畴内,一位好的画家,一定是一位好的书家,六法中,就有骨法用笔一说。通过欣赏画作,可以见出作画者的笔势,或遒劲峭拔,或松散柔顺。

学画者在日常学习中,一定要加强用笔的练习,要养成每日练笔的习惯。

第九问:用墨之法

【原文】问用墨之法。 

曰:古所谓用墨不为墨用者,即善用墨者也。笔墨相为表里,笔有气骨,墨亦有气骨;墨之气骨,由笔而出。苍茫者,山之气也;浑厚者,山之体也。画家欲取苍茫浑厚,不外乎墨之气骨。墨者经也,用者权也。善用墨者,其权在我,练之有素,画时则取干淡之墨,糙擦交错以取之,其苍茫浑厚之势,无不随手而应,方谓之用墨不为墨用也。不善用墨者,练之不纯,墨色驳杂,浓淡失宜,纵能得其彩泽,而不能得其天然之气骨,此反为墨用而不能用墨者也。其用墨之正副先后,业于六彩中叙说明白,毋庸复赘。

【解读】此篇问答和第三问墨彩之法,以及第五问墨染之法有些雷同,不再赘述。

第十问:练笔之法

【原文】问:练笔法

曰:六艺非练不能得其精,百工非练不能成其巧。如丈人之承蜩,郢人之运斤,皆由练而得也。故练必要精纯。苟不能纯,卵难必其不堕,鼻难必其不伤。所谓纤发之疵,千里之谬,练犹未练也。

练笔之法,先练心,次练手,笔即手也。古人有读石之法,峰峦林麓,必当熟读于胸中。盖山川之存于外者形也,熟于心者神也。神熟于心,此心练之也。

心者手之率,手者心之用,心之所熟,使手为之,敢不应手故练笔者,非徒手练也,心使练之也。练时须笔笔着力,古所谓画穿纸背是也。拙力用足,巧力出焉。巧力既出,而巧心更随巧力而出矣。巧心巧力,互相为用,何虑三湘不为吾窗下之砚池,而三山不为吾几上之笔架子欲取效于管城,只此一练字不爽。

【解读】习学书法是最基本的练笔方法,可以让学画者掌握正确的握笔、行笔方法。在国画的学习中,日常练笔可以熟悉中锋、顺锋、逆锋、侧锋的特性,使作品笔笔有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