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头条]吴瑞霞教授为何鹏的散文集《借我一束光》作序

 黄石新东西 2023-03-31 发布于湖北

序  

吴瑞霞

我大约是《借我一束光》散文集的第一个读者,作为作者何鹏曾经的老师,欣然之情不言而喻。从接到他写的这12万余字到将几乎页页有点评的文稿交还给他,大约不到20天吧,这其间我还参与了学校组织的专业论证校内专家预评工作并完成了预评报告的撰写。阅文速度之快,连我自己都有些惊讶,虽与“千里江陵一日还”及“一日看遍长安花”的李白、刘禹锡之“快”不可同年而语,然“快”的愉悦终归是相通的。这种带有些许感伤的审美愉悦,从阅读文集中来。
  

一、用有生命活力的语言展现对生活图景的描述 

《借我一束光》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是语言的生活气息与生命活力,几乎所有的篇目都能在对生活图景的描述中给人以语言的享受。如写故乡的烟火,“在乡下,寻常人家的日子是由烟火串联起来的。”从描写家家过日子的炊烟,到叙述婚丧嫁娶与烟火的关系,从刻画生活图景到介绍乡村的风尚习俗,最后以“烟火是故乡的魂”这一内蕴着淡淡忧伤的诗意语句升华了主题。又如《人在草木间》写茶,一从字的源头入手,“茶”字形成本源于草木;一从字的结构入手,“茶”字由一草、一木、一人构成,且人在草木间;一从字与人的长寿关系入手,把“茶”字拆成“二十加八十八”即指茶寿的一百零八岁。以此诠释“茶”字之所以能保持它原生态的模样直到今天,源于祖先领会了“茶”字是人与草木最原始也是最本质关系的象征所致。接着写与“宁可三日不喝水,也不可一日不喝茶”的福建友人一道登山品茶的情境。“到了山顶,大家席地而坐,……山间草木清幽,耳畔习习凉风,脚下潺潺流水。一壶好茶,细细品,饮其香,尝其味,在山涧隐约的鸟鸣声中,感受着时光的缓缓流过”。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有了那么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流觞曲水”的情趣,这情趣源于用生命灵动的语言对山顶饮茶诗画般的描摹。再如《春天的味道》,“也许,你曾一个人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而,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爱情总是和春天一起到来的,来得悄无声息,来得默无缘由。于是,所有的梦想,都等待启航;所有的快乐,都等待分享。”把春的声音、画面、情感与梦想都融入充满爱恋且有些许忧伤的话语中,让读者与作者一起来品味、体味、回味其美的韵律。  
《回乡》是一篇运用蒙太奇手法创作的叙事作品,写的多是在外工作的同龄人的心路历程与对家乡的眷念,“'东奔西走,没挣着什么钱。而且,’他笑了一下,说,'也没女朋友,怕家里人问。’”“我长叹一口气,说:'哎,大家都一样。我们这代人啊,怎么都活得这么狼狈呢?’”只是所有离乡在外的经历如浮萍根须一般地都系在了“一弯被漂洗得纤尘不染的挂在老家屋檐上的月亮”上,人生的挫折与伤感,才有了些自慰与期许。  
作者不仅写村庄的月,也写城市的月,在《黄石的月光》里,月光的神奇与美丽伴随祈祷的律动,“会把我的梦照亮,因为那是一个蓝色的梦,我已把它放飞在蓝天。”这样有生命灵动的字句,散落在篇篇作品中,其中尤以《村庄的声音》为佳,我第一次读就从它细腻而富于画面感的语言中触摸到那宛如游丝般的忧伤在自然而自由的音乐声中曼妙轻舞地流淌,好似大自然最美妙的交响乐。首先登场的是从树林边草垛子里传来的知了、蛐蛐、土狗、蝈蝈之间如小夜曲般的歌唱与和鸣。接着是林子里传出来的此起彼伏更为悠扬空灵的多重奏,最精彩的还有作者自己慢慢平静下来“嘭嘭的心跳声”。这后一句把人与自然间的生命律动与对话,表达得真切而自然。接着作者写到,“如果用心去听,也许还会听到树苗抽芽染绿的声音,路边野花开放的声音,河边柳絮飘飞的声音,窝里小鸡破壳的声音。村庄的每一茎草、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只鸟、每一滴水、每一片云、每一缕光,似乎都有自己的声音。它们回应着,传递着,轻柔无形、静谧而安详,让人觉得可以躺到那声音上去,放心地睡着”,如此神奇而轻盈、曼妙而梦幻的声音,如诗如画,真真切切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籁之音”的美感。中国传统音乐中多种鸟雀声音的最美表达莫过于《百鸟朝凤》,那是舞台艺术的极品,而《村庄的声音》却是充满泥土气息的、原生态的生命交响华章。作者专注于萦绕在村庄上空的声音,专注于潜隐在村庄土地下的声音,专注于活跃在天地之间的草木的彼此倾诉、虫鸟的相互唱和、家禽的邀约呼应、人们忧乐的交相表达,并试图将这些有鲜活生命的鸣响记录下来,不仅因为声音是村庄存在的见证与陪伴,更因为循声而去,可以探寻到生命及其灵魂的流动轨迹,甚至可以感悟到心之声与村之声融为一体的“天地与我为一”物我相融世界的真相与真谛,这一对村庄声音的聆听、传达与探究,无疑包含了对生命起源意蕴的深层哲学思考。  
作者在这部散文集中运用灵动语言描绘生活的画面,将生活中人们对现实存在的种种感悟,表达得真切自然如行云流水一般。不论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语言的起承转合自然恰切,这得力于作者从小对文学的喜爱及中文专业学习的学养积淀,得力于从当老师到做记者一路走来的写作实践训练。从这个角度看,我很认可莫言先生十多年前来黄石谈文学创作时所说的话,“将来小说存在下来的唯一理由就是语言”,这是他作为小说家对小说创作价值的预判,在我看来这一预判理应包括散文在内的一切文学创作。原因很简单,文学是语言艺术。在通常所说的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的四大文体中,散文较之其他文体,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既能叙事、又能描写、既能抒情,还能议论。在内容的表达上也最为自由,有无限的时空可能性,所有这一切都源于散文语言具有的生命活力之美。正因为作者深知这一点,他写乡村、写城镇,写人、写物,都来自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他把这种感受融入诗性的语言中,让语言具有了一种生命的力量,以此构成生活的图景。即便写老屋的一个屋檐,也让它在春夏秋冬各自季节,寒来暑往的晴雨之际,焕发出不同的生命光彩。以致“屋檐”变成了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作者在梦与现实的交织中感受着屋檐下缓慢流淌的时光。(《屋檐下的时光》)这些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乡村图景中透露出了对流失时光的淡淡忧伤,从而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描摹生活表达情感的语言功力。  

二、用丰富的题材表现对成长的关切  

《借我一束光》给我的第二个感受是题材的丰富。以“我”和“我的同伴”为主要对象,带着淡淡的忧怨抒写不同的人在各类环境中的成长。在乡村里成长、在城市里成长、在学生生涯中成长、在工作与生活中成长、在打工的日子里成长、在漂泊的异乡成长、在爱情失落的光阴里成长……关注各类成长题材是本集子的又一亮点。  
如《就任这时光奔腾如流水》写小学毕业季中孩子们的感受,“仿佛就在那一瞬间,我们开始成长,把童年留在了那片树林,留在了这最后的夏天。”《河滩》写少男少女在青春萌动日子里的中学生活,为女孩打架以及与女孩交往的故事,清纯得就像女孩送给“我”一片黄色枫叶,证明我们在秋天里的相识;清纯得如“我们”来个三年之内不联系三年后再到河滩见面的约定被三年后的“我”忘却了;清纯得如窗外的枫叶开始坠落时,“我”忽然想起了自己与女孩的相识是在夏天而不是秋天!融入了一丝忧怨的少年成长时光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如流水般地结束了。《我们误解了时间的意义》是个充满哲学意味的题目,讲述大学文学社的几位年轻人的创作故事,作者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那一个接一个的人走进我们的生命,并肩而行,再然后,便是决绝和遗忘。许多事物都被时间洗刷得改变了原始的面貌,我们开始长大,学会在啤酒和沉默之中藏起自己的心事,却在记忆中辗转反侧。”想来定是缠绕在记忆中的迷茫、无奈、遗憾、哭泣、烦恼与忧怨久久不肯离去,作者欲说还休却未能休地连着创作了《骊歌》《等待花开》《春暖花未开》《我思念的城市》等篇目,以细腻的笔触将淡淡的忧怨向那渐行渐远的青春成长致以依依不舍的告别。即便如此《在清澈明净的世界里》依然还在写成长,所记叙的网吧玩游戏及聊天过程,竟让我这个从未进网吧的读者,有了一次与年轻人在网吧里的不期而遇,才知道原来这些年轻人在网吧聊感情、聊事业、会同病相怜、会彼此安慰、会相见恨晚、会惺惺相惜……玩游戏的少年甚至会遇“人妖”而被“吓得赶紧丢开”,或急忙“发送密语质疑”的试探……网友世界的真谛就在于虽然彼此陌生,却“有过心灵上的交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清澈明净的网友世界之向往。  
《生活的真相》谈的是“我”与磕了八个重响结义金兰的女孩挚友的对话及其意识流动的过程。在成长的记录中平添了几分对分离、爱情、婚姻以及幸福的体味与伤感。“终于会让我们不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幸福的。”“很多年以后,我们才发现我们明白得越多越痛苦,明白得越深越对生活充满怀疑。事实上,生活的真相是,不了解真相的人才是幸福的。”这个关于“幸福”与“真相”的认知,似深刻却有偏激之嫌,那就把它看作是年轻人青春躁动的宣泄罢。  
写成长也包括了记录有先天生理缺陷的伙伴的成长,其中《宋望的婚事》写的是宋望挣扎于社会底层的无望经历。出生时难产以及先天性高度近视,五年级辍学,到窑厂打工与同是打工女恋爱致使怀孕,终因家里没钱,女方堕胎两人分手。后经多年打拼有了房,与患有癫痫性精神障碍的90后女孩结婚,妻子怀孕发病在家打闹终致流产、离婚……作者用自然而平静笔触叙述了宋望这样一无文化、二无技术的乡村同龄人的悲剧生存轨迹。对此,同样是作者老师的陈春生博士评价道,“看宋望的婚事,想起了《故乡》中的'我’和闰土的故事。”“在宋望的故事里,我们看到那些被命运抛到正常轨道之外的农民,他们依然自生自灭。”作者叙述宋望的生存之痛及其无力拯救他的乡村现状,犹如“一种流淌在乡村的哀怨与忧伤”的呻吟,刺激并启迪着读者思考:如今的乡村以及生活在乡村的宋望们究竟往何处去。写成长,也包括了在城市里的漂泊者。《愿漂泊的人都有酒喝》里讲述了一群被录取到南方某校任教的年轻人,经历了生活与工作的短暂相聚后又各奔东西的生活轨迹,其间插叙了偶遇居无定所、浪迹天涯的酒吧驻唱歌手阿龙在漂泊路上来去匆匆的人生经历。集子里几乎所有篇目,都有同龄人的声音与身影,这既是对同龄人成长的聚焦,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自我成长叙述的泛化。  
而《借我杀死庸碌的情怀》则是写不同年龄人的成长,在市场经济时代,一个开了20多年公交车的女司机退休后,创作了无数精美的剪纸作品,却从没想过把自己的作品拿去卖,有人看中了她的《九鱼祥瑞图》,愿出1万元购买,她硬是舍不得卖。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凡有人结婚生子、乔迁做寿的,只要请她帮忙剪字画,她二话不说,分文不收,她说,“送别人剪纸,在送去祝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不仅如此,她“还打算把黄石具有代表性的华新旧址、铜绿山古矿遗址以及东方山、西塞山等名胜古迹,全部剪出来”。这是曾经的公交司机的成长故事,她用勤劳而灵巧的双手,创造出精美独到的剪纸艺术,并用这剪纸为城市的文化生活增添了光彩,自己也成为了民间艺人和文化工作者。还有残疾人通过拼搏使黑暗的人生变得绚烂多姿的奋斗故事。生活在黄石的先天患白内障几乎双眼失明的小汪无法上学,只有拜师学二胡,虽十来岁父亲就去世了,然父亲深深的爱却一直温暖着他的心,让他摆脱平庸与诱惑的干扰,也没有被生活中的灾难所压倒,抄谱、记谱、练琴,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刻苦学习,不仅让他获得了器乐考试的十级证书,还以《二泉映月》的演奏荣获了“黄石市首届器乐电视大奖赛”一等奖,后被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予“十大杰出特艺人才”称号选入省残疾人艺术团。“虽然眼前是无边的黑暗,可在我的心里有一个彩色的世界”,这亦是作者对多种人生成长的关注。作者写了生活在城市里的工人、创业者、退休者、下岗职工、在校大学生、机关干部等,他们追逐梦想、自立自强、关爱留守儿童、温暖空巢老人,参与爱心接力等公益活动,“做一些有温度的事,遇见一帮有温度的人”,对这类题材的开掘 ,为本集增添了更多温暖的色彩与希望的光亮,而多篇关注文化成长的专家创作谈实录及点评的加持,不仅丰富了本集子的内容,拓展了题材的广度,同时提升了这本集子的文化与创作理论的学术含量。  
这部集子名为《借我一束光》,通过对城市与乡村、青年与老人、生与死、个人体验与环境生态、不同年龄人的酸甜苦辣的生存际遇的抒写,展示了人们在城乡中的生活与成长及城乡自身的成长之光,从这个角度看,真不用去借一束光,仅是这些作品,就是很美很亮的光!在这束光里融入的那一丝淡淡的忧怨,渗透在对不同成长经历的描述中,从而更真实地表现了生活本来的状态与气息,同时也更清晰地显示了作者对成长题材把握的准度与力度。 
 

三、用神形兼备的结构呈现对诗意美的追求 

《借我一束光》给我的第三个感受是作品的结构与诗意。集子中有写人的、写事的、写环境的,然不论写什么,都表现了在神形交织的结构中对诗意美的追求,它伴随着作者淡淡的忧思从以祖父为题材的第一篇《树没有回避记忆》散发开去,在整部集子的结构上起到了奠基以及贯穿诸篇的作用。换句话说,对祖父生活经历及细节的真切描述与细致刻画穿插于本集各篇乡村题材。从中不仅可见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与忧思,同时把这一情感延伸拓展到了几乎所有作品所展示的诗画生活境象里,而凝聚诸篇作品的“神”就是“老祖”以及“老祖”生活的乡村土地。这篇《树没有回避记忆》开场就写了祖父为自己做棺木的坦然,在回答“我”“这是要做什么”的询问时,祖父的动作与语言,是那样的亲切而温和,幽默而又开朗。祖父摸摸“我”的头,笑着说:“人'老’了,还得有个老家,我在给自己准备'老家’。”几句话的描写,一个活脱脱的“老泰山”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篇作品没有回避地记录了祖父在走完他人生82个春秋的生命历程后,终于住进了他为自己准备的“老家”里。读了此篇的我的师兄东方樵先生评价道,“把树的生存与人生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慢悠悠而细腻地摹写、诉说,有淡淡的感伤,蕴含厚重的情感和哲理”,并将之称作“大家气象”。  
在此后的《人在草木间》,我们看到了祖父吸一口烟,在颜色枣红的茶水面上,吹一口气,慢慢喝下去,枯瘦的脸上便荡开笑容。《屋檐下的时光》里的祖父在下雨日子里也没闲着,将一捆稻草摊开在屋檐下,用溅落的雨水浸润稻草编草绳,庄户人家的祖父就是这样“闲时备着急时用”地过着日子。《最是年味肉糕香》记叙了故乡过年做肉糕的风俗,祖父、父亲以及我们“一家人合力做起肉糕来,那份专注和虔诚,就如同宗教礼拜。”在《回故乡过年》里,“刚放下行李,我就让父亲给我准备一捆黄表纸、一把香,一挂鞭炮。我领着妻儿向村头南边那片麦地走去,祖父已经默默地在那里沉睡了两年。”其实,祖父始终活在这本集子中,以各种劳作的动作与话语出现在读者面前。即便如此,作者对于祖父的眷念之情仍依依难舍,又写了“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祖父”为副标题的《打捞一河岁月》。这篇作品写了祖父的生死诸事,其中尤以祖父当村长为乡亲分鱼对“我”的教育永志不忘。一次村里分鱼,见一条鱼跳到脚前,“我”顺手提起飞也似往家跑,祖父硬是把鱼追回交还给村里,并“摸着我的头说:'凡事都要讲规矩,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当得知修路要把大塘填了的消息,老得已习惯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的祖父,那天下午霍地站起来,大步流星地冲了出去。“我那走路颤巍巍的祖父,脸色灰白了多年之后重放红光,他大义凛然地拦在推土机前面,梗着脖子吼道:'要填塘,先从我身上压过去!’”尽管祖父用当年当民兵连长的精气神感召着众人,可谁也无法阻挡建设的进程。最后,“大塘还是被黄土堆拦腰截断,萎缩成两个小水潭分布在路的两旁,就像两只日渐干涸浑浊的眼睛。也就是从那一年起,过年分鱼,这个村里延续了多少代的传统,这个古老而美好的仪式,就此终结。”祖父为阻止填塘大义凛然的形象镌刻在古老乡村衰落于城镇化的背景中,给人留下的不止是人与事的印象还有与作者一样的忧思。作者叙述着祖父为村里做的事,也叙述着祖父对家人的情。如对逝去四姑父抖抖瑟瑟又喃喃自语的痛苦呻吟的描摹,又如对见到重孙喜出望外慈爱举止的刻画,作者的笔触甚至直面祖父弥留之际的恐惧。在“房子里只有这父子俩了,祖父模糊的声音断断续续:'我要死啦。我不知道死是怎么回事,我怕呵。’'你放心地走吧。你走时我还能守在你身边,等我走那天,还不知道鹏儿在不在我身边。’”听着父亲的这番劝慰,“祖父轻轻哼了一声,不再挣扎,缓缓闭上了眼睛。”这是怎样真实而纯朴的生死诀别,没有号啕痛哭、没有悲伤呻吟,有的只是换之以自己弥留之际可能更为无奈的预测,以慰藉即将离世的至亲,并纾解被生活磨难所形成的深藏于内心的悲痛。作者带着忧思把对这一生死诀别场景以及那些自己上学和工作的日子里的祖父影像记录于作品中,“悄无声息地目送我远去,又悄无声息地等候我归来。”这一切使得作者透彻地悟出了“原来,那个从我小时候就跟我讲故事的人,其实本来就是一个故事。”“自己原来也是这个故事中的一部分,而这个故事依然在继续。”“生命是一场轮回,我站在他曾经站过的起点,我也终将回到他回去的终点。”作者通过对祖父的生活历程中的事件与细节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描写叙述,引导读者与自己一起去观察、感受、倾听与思考,“人生代代无穷已”这一人类生存繁衍的规律在个体生死的起点与终点的传承、接续、流动、轮回中显现出的现实与未来的哲理启示。  
作者何鹏曾说,他是个恋家的人,在我看来,他对家的眷念,不同于那些认祖归宗作品的情结表达,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亲人以及故乡山山水水眷念的抒发。因此故乡在他的作品中,少了血亲血缘宗族房头的传统习俗的叙述,多了对同辈同伴乡里乡亲以及这片土地上一切自然之物形态状貌、声音气息真切的描写与细腻刻画,使得对老祖眷念与忧思的自然朴实的乡愁成为了凝聚作品之神,“我们总在吟唱着乡村的挽歌,却又必须回到城市中继续生活。”(《回故乡过年》)本文撰写之际,看到已居农村老家的蔡靖老师发到群里的一句话“元宵一过,村里又没有人了。”如今乡村的空心化现象留给了人们太多的感伤与忧思。正因为如此,乡愁在作者笔下,竟然也延伸到了城镇,面对有人说“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作者则“深信这不过是一种偏见”(《人民街的乡愁》)。于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2015年秋天黄石港人民街下午的生活图景:“街两边的店铺,依然上着旧式的门板。走进老街,一股世俗的生活味便弥漫开来。远处传来一声声的叫卖,收破烂的,磨刀的,送煤气的。一些老人聚集在巷子的一个角落,打牌、下棋、看报、拉家常。一切平静如常。只是斑驳的墙面上随处可见的“拆”字标志着,在不久的将来,这里的所有将不复存在。”用城市也在向自己的昨日道别,来表现乡愁语意亦在城市生活中的拓展。(《人民街的乡愁》)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曾说过这样的话:“人的根早已从土地里拔了出去,人们却在谈论故乡。”作者也正是看到了故乡的渐渐远去却又实在不舍,忧思中的他做了如下探究,“从情感上说,乡愁并不局限于思乡之情,它是一种对过去的无名的疼惜,城市故土自然也包括其中。”“时至今日,随着城市改造的扩大,乡愁语义有了更多的拓展,它既包括对过往的追忆,也包括对未来的向往。”(《人民街的乡愁》)作者的这一探究不无道理。据说,世界最著名的商业大街美国曼哈顿第五大道,19世纪初还只是一片农田,地球上又有哪一座现代城市的现代人能说自己远古远古的老祖不是从乡村走来的呢?把乡愁题材扩大泛化到城镇变迁的历程未必不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创作趋向,正是出于这一预判,作者不仅让他的笔触记叙乡村的城镇化进程,而且也记录了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演变与发展,于是现代化城镇模样里有了久已远去的乡村的积淀,乡村又有了现代化的城镇精神与模样,尽管记录这些的文字多少有些伤感。  
在《手指温凉,抵达我的文字》《与青春有关的记忆》等篇目里,作者用如下的比喻表达了他的创作理念,“写作是一次寂寞的旅行,……一条河流宽阔平静,它静静地流淌过山川、平原,我把它转移到纸上,它就从我的身体里流出,经过字迹,经过阅读,来到梦想的边界。”“手指温凉,抵达我的文字,它们从开始的地方行走到老去的地方。”于是便有了《借我一束光》散文集在神形兼备的结构中对诗意美的追求。而交织在这份追求里淡淡的忧思,渗透于整个作品字里行间,忧思人生的开始与终结以及流离与漂泊,从而使作品具有了审美哲理与艺术品格。东方樵先生的阅读感受无疑道出了读者的共同心声:“文章虽是伤逝,但是感伤意味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温醇的诗意、生动的画面无形消释了,读起来感到的是温馨和恬美,是一种幸福的享受。灵魂仿佛被清泉濯洗着,又像被美妙的音乐抚慰着”,这种审美感受的获得,正是作者通过作品形神兼备的结构执着于诗意美追求而形成的艺术魅力所赋予的。  
作者的这本散文集,写在他生命年轮的四十岁之前,据说是送给自己四十岁的生日礼物,将自己的创作与自己的人生交织成一首生命的交响乐。可见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珍爱、忠诚与执着。为此,值得祝贺,也值得期待。我的期待很具体:较之于叙述语言,人物语言需更具个性化;较之于对乡村题材拿捏的分寸,对城市生活表达需更深刻与细腻;较之于形神关系,“神”在不同篇目中需更具独特性。我深信,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会创作出比期待更有生活灵魂和艺术魅力因而也更值得深味的作品问世。  
莫言先生说:“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被误读。”若此文有误读,相信是集子本身所具有的能被误读的美的魅力所致。  

吴瑞霞,湖北武汉人,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专业方向文艺理论,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