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人互泰》之“人类历史”

 哲寓图书馆 2023-03-31 发布于广东

《天人互泰》之“人类历史”

——摘自《天人互泰》

 人是天的创造,天是人的归宿。《穷通刍论》中曰:“时间、空间、物质、能量和信息是宇宙的本源和构成,也是万物的主宰者,杳冥中创造一切、演绎一切、改变一切和解决一切。”

       约在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形成了宇宙的基本特征。之后约30万年,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了原子、分子等。约在40亿年前,在宇宙无数星体中的地球上,出现了植物和动物等有机体。物竞天择,大自然存在着无数不解之谜,到了约7万年前,诞生了“人类”这一物种。这些文化的产生、延续和发展直至终结,就是人类历史。历史始于天创造人,历史止于人回归天。

 当然,人类有历史记载之前早已存在,在其历史上,大概可划分三个阶段:约7万年前,人类历史正式开启的“认知时期”;约1万年前,人类历史稳步发展的“农业时期”;约500年前,人类历史迅猛发展的“科技时期”。

 据考,地球上属人类这一科物种,大约250万年前最早在东非开始演化,祖先是猿类和猩猩。后来,这些远古人类进一步发展,遍及北非、欧洲和亚洲等地,在漫长岁月中,历经了无数代际的演变和各自朝着不同方向的进化。大约100-200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已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人类族群。虽然族群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其共同的生理特征就是大脑明显大于其他动物,且能直立行走和能用双手制造、使用复杂的工具。这些天赋的优势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动物,可谓“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然而,生命残酷的一面也是上苍的注定!毕竟,宽容可不是生物种类的特色。大约在过去的10万年间,只要现存的人类族群抵达到地球的任何一角,当地的原生人类族群很快就会被灭绝。例如:离历史最近的尼安德特人在约3万年前已绝迹;约在5万年前的梭罗人终结了历史,之后的丹尼索瓦人不久也被赶尽杀绝;像小矮人般的人类,约在1万年前也在弗洛里斯岛上消失。

 适者生存,人类是自然之物,是依靠自身在不断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中进化而来的。因此,对生存环境改变的适应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大约500万年前,最初的人科动物与猿类已逐步区分开来,150万年前,直立的人类真正出现了。劳动创造人类!灵巧的双手,是从猿到人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发达的大脑,是人类行为方式不断发展的产物;丰富的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火的使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重要标志;工具的使用,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地球上的霸主,还因为有独特的语言能力与无限的想象能力。大约3—5万年前,人类逐渐形成了思维和沟通方式,这可说是“认知时期”的开始。每一种动物都有其语言或表达方式,人类的语言并非是地球上的第一种语言。生物学家研究表明,人类语言是最灵活和最丰富多彩的,除了能发出各种声音外,还能组合生成无限的语句,表达不同的含意,并能吸收、记忆和储存等,通过相互交流,感知外部世界。

 人类的生存具有社会性,相互合作是生存和繁衍的关键,语言是沟通关于世界一切信息的主要方式。语言除了具有叙述真实客观的事情外,还能表达关于人类从没见过、闻过、遇过、经历过的事情,这也是语言具有“虚构”、“虚拟”、“假设”等独特功能之处。因此,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关于神话、传说、典故以及后来的宗教等文化也就随之而产生了。然而,语言“虚构”的功能不仅仅体现某人拥有的想象力,更大的作用在于他能启发别人以及群体一起进入思考和想象状态,进而演绎成种种共同目标、理想和梦想等,引导大众并为之而一起探索、一起追求和一起奋斗。人类穿越时空的“典故”与“理想”,语言这一不仅能将信息传播给亲人,而且能传播给陌生人和后人的功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语言产生后,人类既生存在客观现实世界中,也生存在通过想象力、语言力编织出来的无数纷繁多彩的经典故事中。通过语言创造出想象中的现实,能使互不相识的人统一认识和一起响应。因为大规模的人类行为往往以虚构、设想等愿景作为共同的指南,只要改变其设计蓝图,就能调整和改变人类的表现方式。因此,人类“文化演变”的速度必远远超越“基因演变”的速度。换言之,远古人类的自身基因和行为模式可能维持几万年或百万年不变,当“文化演变”后,社会形态、人际关系和生产活动等的改变可能只需十几二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

 人类认知时期是从生物学中脱离出来作为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一起点产生了“文化”,与此之前只属生物学范畴阶段的“史前史”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此,人类开启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逐渐结束了长达300万年的采集及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开始选择在适合的区域定居栖息,在季节轮回和日出日落中忙于播种、除草、浇水、放牧等,关心的是收获与温饱问题,摈弃了采集狩猎时期的简陋、艰险和不安,从此进入了“农业时期”漫长的历史阶段。农业革命推动了人脑的进一步开发,让人类的认知得到了更大的飞跃,从而发现和解开了大自然的不少秘密,积累和总结了生存发展的不少经验。人类在思考和总结自然界运行法则的同时,不断探索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4000多年前,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多,物物交换逐渐频繁,于是产生了货币。货币的使用,为商品的流通和集市的出现、城市的形成等提供了必然条件。

 原始群,它是从猿到人进化阶段的低级结构形式,属于人类蒙昧时期的群体组织,是原始社会的雏形。那时,人类从动物界中分别出来,选择在地球的热带、亚热带中的河岸、湖边栖息,为了应对复杂的生存环境,于是,人们结队成群,使用棍棒和制造粗糙的石器等工具,进行集体式的采集和狩猎,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并过着群居杂婚的生活。之后,随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出现,性别间的社会分工已经开始,氏族社会逐渐产生,即母系氏族公社与父系氏族公社。从使用工具作为划分的标志,也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当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家庭成了社会的经济单位,且贫富出现了差距后,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便成了必然。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不同地域的部落之间,有的成了盟友,有的成了对手或敌人,各部落联盟及其组织首领各据为王、划地管辖,为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没有私有制,没有阶段,也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使用工具由石器发展到金属,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产品有了剩余。这样一方面为一部分人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提供了可能,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私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私有制的产生,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阶级。随着阶级的产生,国家也随之而产生了,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原始社会解体时产生了两大对抗阶级,奴隶主阶级为了压迫和剥削奴隶阶级,掌握和控制社会秩序,出现了国家。

 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据史料记载,苏美尔人创造了地球上最早的文明。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500年间,苏美尔人选择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的平原上生活,每年的河水泛滥,都为这片土地带来了肥沃的淤泥,使他们得以种植农作物,谋求发展。当时,他们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开挖沟渠,创造灌溉系统,不断提高对洪水的防控能力,改进生产技术,并发明了冶炼技术和犁、轮子等工具,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过渡,至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了多个城市,形成了文明中心。

 社会发展除了通过思考想象建构外,还需要维持秩序的关键数据和信息,只有将这些信息记录和储存着,才能传递给社会并代代相传。生产活动推动着社会进步,农业革命后,随着种养业的不断发展,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社会也逐步变得纷繁复杂,需要储存和处理数字数据大量增多,无论从社会交往或是社会管理,人类仅靠语言能力和记忆能力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于是,便产生了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出现,冲破了人类大脑容量有限、记忆力有限、生命长度有限等制约。同时,演化后的信息、数据可分类和进一步处理。据载,地球上最早发明“书写符号文字”的远古人,是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人,将符号文字刻印在黏土泥板上。后经进一步完善,就是今天被称的楔形文字。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也发展出一种表意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另外,中国人发明的甲骨文,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公元500年前,印度人发明了另一种由10个符号组成、代表从0到9的数字,后来由阿拉伯人加以改良传到中东、进而传入欧洲,现称之为“阿拉伯数字”。数字符号的发明和应用,成了一种革命性的文字系统,是人类储存和处理数字数据的又一里程碑。

 200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公元1世纪发明的造纸术、公元6世纪发明的印刷术、公元8-9世纪发明的火药,都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进入18世纪的蒸汽时代、19世纪下半叶的电气时代、20世纪后的科技时代、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等,这一开天辟地的科技时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具深远影响。然而,科技革命后,人类越来越意识到科学知识与先前的知识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一面,认为过去的“知”,现在不一定完全正确,只有承认自身无知,才能不断获得新知。因此,人类通过“知”而发现“无知”,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上升过程。

 时光倒流500年,假设在自己20代之前的一个祖先,沉睡后突然醒来,看看四周的环境,对当年的故乡已无丝毫印记,那高耸入云的大楼、闪烁的霓虹灯、悦耳的手机响铃会令他处于一个无法想象、无法理解的陌生世界,他可能会怀疑自己究竟进了天堂还是入了地狱!在过去的500年间,人类社会发展前所未有、增长快速。据史料记录,1500年前,全球人口不到5亿,今天人口已发展到近80亿;1500年前,全人类每天共消耗的能量约12万亿卡路里,今天每天需消耗能量达2000万亿卡路里;1500年前,全世界每年生产的商品总值约为2500亿美元,目前每年生产商品的总值超过90万亿美元。现在如拥有一台计算机,就可储存所有图书馆里的一切信息,而且还剩下大量的储存空间,过去把所有国家的财产数量全部加起来,也比不上现在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银行的所有。公元16世纪前,人类活动只局限于地球表面,天空的专属仍是飞鸟、天使和神明,公元20世纪60年代,人类登月首获成功,圆了飞天之梦,而人类在此前的数十亿年演化过程中,根本没有穿越地球大气层的能力。公元1519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率领船队200多人航行,绕地球一周,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了举世壮举,而在今天,宇宙飞船绕地球一周只需1.5小时,飞机绕地球一周只需50小时,轮船绕地球一周也只需800小时。公元1945年,科学家对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从此时开始,人类的能力不仅可以改变历史进程,还可以随时结束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发展过程。它的发展是由社会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诸矛盾中,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决定作用。在社会运动规律中,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类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科技革命是人类在科技领域里的一切划时代的科学理论与其生产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所带来的重大突破。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是紧密相联的,科技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科技革命又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制约,社会革命是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结果。

 科学的探索与科技的创新是无止境的。人类活在科技年代,以往许多无法解释的难题可由科学知识做出回答。然而,发展也不全然是进步,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包括各种实用知识、科技工具和科技手段,它本身并不具有道德性与精神性的特征,时刻受到人类的支配和使用,也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的直接影响,其引发的各种伦理道德冲突所涉及领域将越来越广泛,一旦使用不当将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例如:核能(原子能)是人类科技的一项伟大发明,它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工业、航天及军事等领域,但对核能的如何安全使用也成了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

 翻开历史,7万年前,人类只不过是地球上其中一种动物,并无什么特别之处,某些功能和能力还不如其他动物,而在此后1万年间的演化中,人类成了整个地球的主人。时至今日,人类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几乎具备创造一切和毁灭一切的能力,只要再向前跨越一步,进入神的境界已不遥远。人类的一切举动是似乎是值得自豪的,诸如增加了粮食、延长了寿命、建起了城市、创造了网络、实现了探索太空之梦……。但遗憾的是,地球主人也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梦魇,常常令其他物种深受其害,曾经是一片蓝天绿地,现在已成了混凝土和各种废物堆积的世界,像这样发展下去,利弊得失该怎样权衡,能否恒久延续,看来还需要长时间来验证。

 近几千年来,人类生产力不断发展,虽然发明了无数工具,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但仍然有不少人死于饥饿、流行疾病和暴力。的确,无论是古埃及人、18世纪的美国人、19世纪的中国人以及西欧人和非洲人、中世纪的印度人,饥荒、瘟疫和战争似乎是人类社会不可摆脱的三大难题。难道这是上天对人类惩罚的一方面,又或是人类天生的不完美!谈及饥荒,“世之有饥荒,天下之常也”(汉·《新书·无蓄》)。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心头大患,历史上,人类因饥荒而引起的不理智事例数不胜数。例如:1692─1694年,法国农业歉收席卷全国,国内所有粮库完全见底,富人的囤粮以天价出售,大批穷人失业和无法买粮果腹,以致一些人在垃圾堆中拣取不洁净之物进食,有的人则以杂草、树根等植物为食,这场饥荒导致290多万人羸弱而亡,约占总人口的16%。1695─1698年,饥荒也在苏格兰肆虐,造成了大批当地居民被活活饿死。然而,饥荒的煎熬,再清楚还过的是我们的祖先,而活在今天,绝大多数人从没有过这种折磨的经历。目前的状况与过去的状况正好相反,不是饥荒而是饮食过量,因饱胀肥胖而死的人要比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死的人多几倍。据了解,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现在全球虽然每天仍有少部分地区的人口陷于饥饿,可大多数人能够得到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及时救助,很少有人会因食物不足而真正饿死。关于瘟疫和传染病,“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清·《疫疹一得》)。14世纪四五十年代,称为“黑死病”的鼠疫流行病,因跳蚤携带着鼠疫杆菌叮咬人体而传染,被染者一旦发病,不到几天就死去,也有的行人突然倒地而亡。它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以及北非,这一难以控制的恶魔夺走了当时欧洲人口1/3的性命。黑死病这场大灾难的发生,对于欧洲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冲击是强烈的,也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欧洲文明选择了另一条发展之路。进入20世纪后,各种流行疾病在人类中常有发生,如:天花、霍乱、艾滋病毒、甲型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炭疽病毒、登甲热病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新冠病毒等,迄今为止,也侵害和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例如:过去的“天花病毒”,是一种全球性的烈性传染病,据资料显示,仅1967年,感染人数近2000万,夺走了近200万人的生命。“霍乱”,是一种由弧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腹性传染病,估计每年全球有200─300万感染病例,约10人死亡。2002─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球死亡病例近1000万。“新冠病毒”,是一种高传染性和高隐蔽性的冠状肺炎病毒,感染后常见有发热、乏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2019年底开始在全球爆发,至截稿时止,全球感染病例2.3亿,死亡人数近480万。再说战争,“战争一开始,地狱之门便打开”。它是部落(民族)、政治集团、国家(联盟)之间矛盾最高形式的表现,是解决纷争的最暴力手段,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据史料显示,远古农业时期,人类因暴力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15%,20世纪时,这一比例降至5%,以后将呈继续下降趋势。例如: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主要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这场战争大约70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且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但在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卷入。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死亡人数达6000万,4000万人受伤,给人类造成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军事、文化、外交等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当今,全球经济导向已从物质经济转向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经济,某些大国试图通过战争带来的获利已经大大下降,故绝大多数人已不会考虑战争的可能性,特别是发明了原子能后,众多国家已拥有了核武器,如果发生世界大战,无异于同归于尽。当然,谁也难料世界和平能否无限延续,未来的科技发展有可能会制造各式新型战争,诸如太空战争、恐怖战争、网络战争、电子战争、病毒战争、生化战争等。

 再谈及一下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可以说,现在地球上生存的动物主要是人类以及人类驯养的禽畜。据报道,全球共有约20万条野狼、约4万头狮子、90万头非洲水牛、6000万只企鹅,但家犬超过4亿条、家猫约有6亿只、驯化的牛约有15亿头、家鸡约有250亿只。20世纪80年代,欧洲还生存着20多亿只野鸟,时隔40年后只剩下约15亿只。而今全球大型动物超过90%是人类和人类的家畜,至目前为止,世界人口数量已近80亿。在过去的几万年以来,人类独领风骚,已经成了地球生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地球上有生命出现之前,生态环境的变化均是由强大的自然力量造成的,如板块运动、强烈地震、火山喷发、行星撞击等,但事实上因这些原因带来变化的概率小之又小,生物大灭绝可能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会发生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千年万年或上亿年才有机会发生。以笔者所在的时代为例,在耳闻目睹的短短数十年间,单是地球表面水源、水量及水质的变化,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可能已超过6000多万年前灭绝恐龙的那颗小行星。诚然,与其担忧小行星撞击地球,不如反思人类自身的活动给地球生态带来的变化。

 人类历史不可能虚无与真空。人类过去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即使饥荒、瘟疫和战争将来发生的概率在缩减,但必然也会有新的课题需要面临。20世纪中后期,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当时的两大主题。笔者认为,进入21世纪后,人类应当将环境保护与质量发展作为当今时代的两大课题,环境保护包括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地球生物和人类环境等保护,质量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要求高质量发展。应当承认,人类能成功地控制住饥荒、瘟疫和战争,且延长了人均寿命,重要原因得益于近数十年来的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而解决了食品、药品、医疗、能源等问题。然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世界是充满矛盾的,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过去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造成地球生态许多方面的失衡,人类责无旁贷。如果人类要远离天灾,当务之急,要达成共识,转变发展方式,在21世纪要下决心做出正确的抉择。

 人类与天地其实是一份双方达成的无形“契约”,任何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即与天地签订。“契约”的双方均有权利与义务,人在享受天地恩赐的同时,也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显然,人类的生存发展,关键要解决地球有限资源与人类无限开发这一矛盾。现代社会之前,传统文化中普遍认为天人是合一的,人类的出现是宇宙伟大计划的组成部分,相信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客观存在均是永恒的自然规律或是万能之神设计出来的,人类自身的能力是无法改变的,故只能道法自然。笔者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天人合德、道法自然等传统哲学思想几千年来人类的思想核心和精神实质,是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也是我们探究人与自然关系哲学的理论基石。但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科学技术除了赋予人类力量外,还赋予了人类特别意义。当人类积累和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后,发展的方向和力量将不受任何的神灵来阻挡,天人关系也将不再是机械的、简单的、单向的、被动的应和关系。即使从18世纪开始,人文主义革命宣扬人类的共同理想愿望是自由、平等和博爱等,在此之前或之后的一切价值观,均是局限于从人类社会自身思考和追求的价值观,并没有深究人类与天地关系更新更高的价值观。人类的认知是不断增进的,知得越多则用得越多,用得越多则发现得越多、拥有得也越多。过去,人类之所以无法用科技推动发展和进步,是因为囿于古老和传统的知识,总认为世上重要的知识只存在于典籍中。然而,科学革命打破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开启了人类通往未来之路,以客观的、全面的、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诠释世界,为实现天地与人类互泰的美好梦想创造了条件。当下,要解决地球资源有限与人类不断发展这一矛盾,必须双管齐下。首先是人类自身的自知自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觉担当起地球生态系统保护的主人;再者是充分运用科技正能量的一面,寻找可替代的新能源、新材料,以解决人类不断发展所需。现代人类拥有的科技力量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未来还会不断地研究发明和增长进步,同时,现代科技力量也令人类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焦虑感。人类如果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增长而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人类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将自食其果、付出代价。再说,现代人类的特别意义和使命,就是要为天地的未来赋予比过去更广更高的文化和意义。

 人类的追求无止境!每实现一个理想,每实现一个成就,又会产生更新、更高的追求,人类大脑最常出现的反应就是不满足,总想获得更多、更强、更好。甚至梦想长生不老、升级为神。在过去遥远的时代,人类相信心中之神是无所不能的,例如能够设计世界、创造生命,能够控制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也能够腾云驾雾、远距离沟通、高速移动等。数千年来,人类正努力创造以上所有能力。人类进入科技年代的当今,某些如神一般的能力正在逐步实现,网络的普遍使用,相互沟通要比昔日希腊、印度或非洲某些诸神的沟通要方便得多。因此,人类必须在当今思考未来的课题,在如何使用新科技上做出选项,主动做出决定,而不是迫不得已的被决定。

 人类是历史的主人和历史的开创者,不但要对因自身行为而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的问题认真反思、主动负责,而且对外力因素所造成的生存灾难也要积极应对、有所作为。在古代,人类的力量源自获得什么知识。当今科学和大数据时代,人类的力量却来自该选择和处理什么信息。相信:人类前进的航船,将以物理法则与科学理论作航标,遵循着哲学思想和历史规律继续驶向未来!远古时期,大自然有如神一般的能力创造人类。当今时代,人类有如神一般的能力保护大自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