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卓废帝有多诡异?两天时间,改朝换代?

 四地闲夫 2023-03-31 发布于山东

前言

汉少帝刘辩,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他的舅舅就是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大将军这个官职很不一般,是朝廷的最高军事统帅,韩信和卫青都曾担任过大将军。在东汉中后期,大将军还是军政一把抓的高官,地位甚至在三公之上,可以说当时的何进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影响力极大。

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的次子,母亲王美人被何皇后毒杀,之后由董太后抚养。他就是那个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傀儡小皇帝。

在董卓的政治生涯中,废汉少帝,立汉献帝的事被认为是一大败笔,为他招来了无数的恶名。这其中有一些合理与不合理的过程,在此探讨一番。

董卓废帝有多诡异?两天时间,改朝换代?

汉少帝上位的合理与不合理

  • 汉少帝刘辩上位有合理的地方。

在内,刘辩的母亲是皇后,自己是中宫嫡长子,第一顺位继承人;在外,舅舅是朝廷大将军,权掌天下,有极大的助力。此外,汉灵帝活着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向大臣宣布继承人。这意味着,刘辩是最有利的皇位继承人。事实也是如此,在上一任皇帝驾崩之后,何进立马扶持了外甥刘辩登上帝位,公卿大臣中基本没听见反对的声音。

  • 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汉灵帝不喜欢这个嫡长子,曾明确说过: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在古代册立皇室继承人这件事上,虽然有立嫡立长的说法,但原则上,上一任皇帝的意愿才是最大的标准。历史上废太子的不在少数,如汉武帝不喜欢当时的太子,一个“巫蛊之祸”就可以废了太子,改立非嫡非长的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同时,东汉的皇帝,大多都不是嫡子。

相比于刘辩而言,刘协更显聪慧。汉灵帝表示过更喜爱小儿子刘协,想把太子之位传给小儿子,这是史书有记载的。

其次,史书中也明确提到汉灵帝过世前,曾立下遗诏交由心腹太监蹇硕,册立小儿子刘协为帝,只是蹇硕被何进诛杀了。

如《后汉书》记载:六年,帝疾笃,属协于蹇硕。硕既受遣诏,且素轻忌于进兄弟,及帝崩,硕时在内,欲先诛进而立协。

从这个层面说,何进扶持汉少帝刘辩上位,算是抢了刘协的皇位,是不合法理的,也就是说这属于“篡位”。相比于董卓废帝来说,朝廷百官并没有反对何进的“违法行为”,显得有点“双重标准”了。

董卓废帝有多诡异?两天时间,改朝换代?

董卓废帝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 基于以上原因,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是存在一些合理性的。

对于董卓来说,出身军伍,向来不喜欢软弱的汉子,而刘辩给董卓的第一印象就是软弱,这源于他们的第一次相遇。

在宦官诱杀何进的乱局中,宫廷大乱,太监们带着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一同逃出皇宫,在北邙山遇到了“救驾”的董卓。

结果是年龄大的汉少帝哭哭啼啼不能说话,年龄小的陈留王刘协对答如流。然后,董卓就认为先帝是英明的,刘辩暗弱不能为帝,想立聪慧的刘协为帝。

如《后汉书》记载: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卓以王为贤。

董卓废帝有多诡异?两天时间,改朝换代?

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遵先帝遗诏,还是觉得刘协聪慧应扶持为帝,董卓做法都有一定道理。起码从这些行为上,不能明确推断出董卓是个坏蛋。

有推断说董卓废帝是为了掌权,这种说法大毛病没有,小问题有。董卓肯定是想掌权的,但问题是正常情况下,不是掌权后才能废帝吗?无权怎么废帝?还有,董卓什么时间掌权也是重要的问题,稍后再说。

董卓除了废帝之外,同时还废了何皇后,理由是她逼死了汉灵帝的亲娘董太后,这也是实打实的罪名,不算冤枉了她。

抛开董卓后来的恶行不说,此时的做法并没有大问题,在道义上基本是能说过去的,起码跟“叛臣”是不太相符的。

董卓废帝有多诡异?两天时间,改朝换代?
  • 不合理的事出现了。

其一,何进杀了传旨太监蹇硕,杀了太后侄子骠骑将军董重,又联合妹妹何皇后,逼死灵帝生母董太后(因为她也属意刘协),强行立了不是储君的刘辩为皇帝,公卿大臣都没意见。

董卓按遗诏办事,改立了先帝认可的继承人,又按朝廷律法处罚了何皇后,却遭到一些大臣反对。这些措施,如果灵帝活着,会不会反对董卓?刘协是皇帝自己认定的,董太后是皇帝亲娘,有点血性的人,就不会放过逼死亲母的人吧?道理上讲,汉灵帝很可能不会反对董卓的做法。

结果董卓成了公卿大臣口中的恶贼,评价一落千丈,而大臣们对何进评价只是“笨”?不合理了吧。

袁绍等人起兵讨董,打的旗号也是恢复汉少帝刘辩的皇位,这样一来,世家大臣的标准就很令人费解了。

这把刘协放在什么位置了?人家本来就是正统皇帝啊?何皇后作为不孝儿媳,逼死太后,公卿大臣也当做看不见?他们公正吗?所以,这些人远没有史书中说的那么“清白”,他们的“小九九”,史书有意轻描淡写。不论刘辩在位,还是刘协在位,史书中的大臣都是一副“正义”的模样,但刘协被抢皇位,他们不反对,刘辩被废的时候,大臣都“不满”了,不遵先帝遗旨不是“逆臣”吗?可见他们首先考虑的也不是“正义”,而是“利益 ”。

刘协被抢皇位,有助于何进掌权,帮世家大臣们铲除宦官势力,这就是“利”,当时他们并不在乎刘协是不是正统。刘辩被废,他们反觉得这其中不合适,也不是为了“正义”那么简单,大臣们的“悲伤”表现更像是一场“戏”。这源于废帝的整个过程顺利的诡异,诡异到压根不像董卓一个外臣能做到,这就是想说的第二点。

董卓废帝有多诡异?两天时间,改朝换代?

其二,时间是个被忽略的重点。先提一个问题,一个权臣想废一个皇帝,需要多长时间?准备多少人力物力,布置多少防备措施?需要争取多少重要人物的同意?再者,假如这个“权臣”,不在中央,且尚未掌权,只是外放的一个省级官员,他又要多长时间来做这些事呢?

答案是两天。是的,史书说董卓从一个外臣进京,到废立皇帝只用了两天时间。

《后汉书》:二十八日,帝还宫。大赦天下,改光熹为昭宁。九月初一,董卓废帝为弘农王。

据史书记载,张让等太监挟持刘辩和刘协逃往小平津,是在八月二十八日,同日,北邙山董卓“救驾”,及至送帝还宫,都在八月二十八日。九月初一,皇帝就被废了,也就是说,董卓废帝的操作时间只有二十九日、三十日这两天。

这难道不奇怪吗?奇怪到难以理解,诡异到许多推测逻辑都可能站不住脚。

许多人认为是董卓入京后迅速掌握兵权,从而以压倒性的实力逼迫大臣强行废帝?这可能吗?董卓有那么大本事?

那就要说说董卓需要干了什么了。这两天中,董卓要骗吕布杀了丁原,收拢并州军且不出乱子;要收拢何进何苗手下的朝廷禁军,以外臣身份控制禁军,且无人反对;要对袁绍鲍信等人的西园八校尉进行控制,掌握京师附近的主要力量;要找袁绍袁隗等人商议废帝,争取朝廷重臣的同意;同晚上还要安排部队进出城门的把戏,掩盖兵力不足的问题;最重要的还要安排废帝过程,安排主持大臣礼仪程序等,皇家礼仪是重头戏,更何况是废帝这种大事,不能马虎!诸如此类的事吧。这里边任何一件事能在两天完成,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时可是正逢朝廷大乱,人心不稳。这些事放在一块处理,两天完成吗?

董卓废帝有多诡异?两天时间,改朝换代?

现实是董卓“完美”的处理了这些事情,这反而显得不太正常了,现代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只用了两天时间,董卓作为一介外臣,率三千兵马,就完美掌京师军政大权了?

东汉朝廷那些四世三公为首的一批名臣是有多不靠谱?董卓又是有多强的号召力?这些大事在两天之内全部做到,一丝纰漏都不出?所有军方人物,王公大臣,汉室宗亲等等,好像都在配合董卓,这过程顺利的让人难以置信!

废帝当日,史书说群臣都“战战兢兢”的畏惧董卓,敢怒不敢言?要知道就在两天前,大臣们和袁绍鲍信等人率军诛杀十常侍可是英勇无畏,当机立断!只是两日,就画风巨变?这正常吗?

史书又说,董卓在三十日就在朝廷上提出了废帝的主张,但遭卢植抗议,董卓这么自信?难道是只在二十九日一天就完成了上述所有操作?让人窒息的能力!

因此,董卓废帝的过程是很不合理的,极可能根本不是董卓主导的。史书中对于董卓控制京城军队的时间颇为含糊,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董卓不太可能在两天之内控制所有京师的主力部队,并整合大臣们意见。仅如说服吕布对付上司丁原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吕布不要安排策划吗?别人一说他就动手了?历史不是小说,政治博弈总要权衡利弊,吕布要照顾并州军群体利益,这需要时间。同理,其他的事一样要时间。

董卓废帝有多诡异?两天时间,改朝换代?

假如换一种思路也许就能说通了,董卓废帝在前,掌军在后,这不是没有根据的。首先,上文已分析,外臣入京,一两天时间就独自掌握京师各方势力不太可能。其次,史书上说董卓有一个假装部队进出城门的把戏,这说明兵力不足,如《后汉书》:初,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

也就是说,可能是在“演戏”了四五天之后,何苗等人的部队才开始投靠董卓。既然如此,废帝可能就不是兵力威逼了。从董卓袁家故吏的身份看,很有可能是他联合甚至听命于袁家为首的世家大臣,安排的一个废帝过程,目的是绕过何皇后,立刘协这样的傀儡皇帝,便于掌控朝廷。而董卓后来能够顺利掌军,未尝不是公卿大臣们默认甚至配合的结果。

其实仔细思考一下,董卓这样一个军人出身的外臣,若没有朝廷大臣的配合,怎么可能在两天之内完成掌控京师政治和军事的主导权?还能主导废帝这样繁琐复杂的大事?这涉及太多的政治利益,以及国家安定的问题,又如何保证禁军及并州军的忠诚度?此外,除了卢植袁绍等个别人物,百官为什么基本没有反对的?真要是自己单干,恐怕他手下的士兵入了京城都会迷路吧。

因此说,废帝不是董卓一个人的主张。

董卓废帝有多诡异?两天时间,改朝换代?

其三,董卓收下的可能是“糖衣炮弹”。不论是史书记载还是个人推测,明显董卓是被耍了。

废帝过程顺利的一塌糊涂,这里边有两个公卿大臣的代表人物,太傅袁隗和尚书丁宫,就是这两人主持的废少帝,立献帝的仪式。 没有这两个“权威 ”人士主持,废帝仪式会得到认可吗?董卓一个人说废帝,百官会承认吗?很难!

董卓的确掌权了,这是他的目的,但后来可以看到,废帝的恶名全让董卓承担了,袁隗和丁宫为首的百官们都“清白”的不得了,都是“忠臣”,但这个“含金量”有多少就不好说了。

董卓固然有了权力,公卿大臣代表的士族却得了更多“实惠”的利益。

《后汉书》: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兗州刺史,陈留孔伷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

废帝之后,董卓“联合”杨彪等大臣们解开了前几任皇帝压制士族的“党锢之患”,平反了陈蕃、窦武为首的士族“党人”,提拔他们的子侄为官,又提拔大量名士如:荀爽、韩融、陈纪、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袁绍、王匡、鲍信、刘表等人,这些人都很熟悉,可以说后来反董联军的一多半成员都是董卓提拔的。董卓的自己人却没有升官,如《后汉书》所言: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士族的势力一下子得到暴涨,但董卓却陷入恶名之中。直到数月之后的“诸侯讨伐董卓”,事情才明朗,董卓曾对建议提拔士族的两个官员说:此二君卖卓,卓何用相负!

按照过程的进展来看,应该是这样一种情况,董卓救驾之后,表达过嫌弃少帝懦弱,公卿大臣们顺水推舟的利用董卓提议废少帝,立献帝。董卓应该很在乎拥立新帝的功劳,勉强算是“从龙”之功,接下了“糖衣炮弹”,同时也不知不觉的担下了恶名。刘辩能上位源于外戚何进的扶持,此时外戚党已然瓦解,但何皇后仍在。大臣们选择拥立一个“无依无靠”的刘协,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废立仪式就是大臣们亲自主持的。

董卓也傻乎乎的亲近士人,只是后来发现被骗了,自己提拔的一批士族官员“倒打一耙”,都跳出来讨伐自己,干脆掀了桌子,一举诛杀袁氏一族,大家都别想好过。这个基本过程是事实,缘由则是推测,合不合理,就各抒己见了。

董卓废帝有多诡异?两天时间,改朝换代?

综述

对于董卓废帝的猜测有着大量的解读,多数都基于董卓是个无恶不作的坏蛋这个前提,但实情是董卓进京之前是妥妥的大汉名将,军功无数,汉灵帝钦封的四位州牧其中就有董卓,含金量很高,这可不是后来诸侯们自封的。

对于董卓来说,入京两天时间就权倾天下了?就能威震百官?就敢谋朝篡位了,改朝换代?这里边有一堆问号。对于坐镇朝廷的公卿大臣来说,京师是有着数万禁军坐镇的,董卓一个率三千兵马的外臣,能有多大威慑力?这都是不小的疑问。

董卓可能真的没想那么多,他的权力来源于军队,政治上没什么地位,就是想靠着救驾平乱什么的立个大功,废帝可能是他不排斥的事,刘辩的暗弱也是他表明不喜欢的原因,然后就被世家们利用了。

董卓跟着世家的思路走,担下废帝恶名,他还美滋滋的以为能有拥立新帝的功劳。当然也不排除他有私心,追求大权之类的,随即接下了糖衣炮弹,而后就迅速垮了。掀了桌子的董卓,无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暴虐,嗜杀,成了为非作歹的恶人,这些历史自有定论,不再多说。

论权谋,军伍出身的董卓真的没办法跟那些百年世家的大臣们相比,这是一己之力对付一个利益集团。世家的势力纵然是历代皇帝也要小心处理,董卓本身也算有能力的人,但明显是斗不过对方的,否则也不会垮台那么快了。废立皇帝这件事上,双方都不太干净,但偏偏公卿大臣们捞到好处不说,还能保持“正义”的名声,董卓就只能走上身败名裂的下场,后来的三国还是世家大族的天下。

朝廷不是那么好混的!

本文纯属一家之言,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