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花花的银子,都去哪儿了?

 hercules028 2023-03-31 发布于四川

她拿着秤,准备称东西,但是称什么呢?答案是四枚小金币和一枚大银币。称量硬币不是我们今日会做的事,但在17世纪,则是经济交易不可缺少的一环。

当时,金、银币较软,重量会随着使用而渐渐磨损、变轻。因此,细心的人家不得不称钱币的重量,以确认真正的价值。

不仅欧洲人称银子,当时的明朝人也有一套专门用来称银子的工具。

那枚大银币,是我们进入 17 世纪中叶世界的一道门。在那道门另一头的长廊尽头,我们将窥见当时最重要的全球性商品——白银。

“白银世纪”始于 1570 年左右,维米尔生活则在它的尾声。随着经济扩张,创造出白银的庞大需求,白银渗入欧洲和中国两地的日常交易里。为补充不足的货币供给,中国需要输入白银,为了购买亚洲的货物,欧洲人必须输出白银。17 世纪的全球经济,就围绕着这个供需结构而形成。

本文摘编自《维米尔的帽子》

[加]卜正民著

01

画中的银币,产自哪里?

画中那枚银币画得不够清楚,此画创作于 1664 年,据此判断那比较可能是达克特银币。

日本是 17 世纪白银生产大国,而日本的白银有许多经荷兰商人之手输出,因为当时日本只允许荷兰人与其通商。但那些白银几乎都没运回欧洲。荷兰人买进的日本白银,完全在亚洲区域市场转手图利。因此画中那枚银币,很可能不是来自日本。

在日耳曼和奥地利,有近得多的银矿,但那些银矿的产量只占当时全球产量的百分之五,而且大部分流入欠缺现金的东欧。所以那也不可能是日耳曼产的白银。

如此一来,唯一可能的来源就只剩下另一个全球级的主要产地——西班牙掌控下的美洲

17 世纪上半叶白银产量高居世界之冠的矿城波托西(Potosí,在今天的玻利维亚),很可能就是这枚银币的来处。西班牙人征服此地之前,印第安人已在开采这里的银矿,但他们对贵金属的需求有限。

1545 年在印第安人带领下,首次有西班牙人来到这里。看到山中银矿那一刻,他们认为自己最异想天开的梦想顿然成真。高原环境恶劣,但是为了开采这山上的宝藏,他们毫不退却。最初他们招募印第安人开采,但印第安人知道那工作有多么危险又无利可图之后,纷纷打退堂鼓,西班牙人于是施行了强拉民工的徭役制度(mita),迫使印第安人进矿场干活,一些印第安人为此甚至被从八百公里外强征至此。

波托西几乎在一夕之间成为美洲最大城市。繁荣持续不坠的时候,矿场老板获利惊人,英语里都出现了“富如波托西(as rich as Potosí)”这个词组。

产自波托西的白银,先在波托西铸币厂铸成雷亚尔,然后通过两条路线运输到欧洲。

官方路线:由西班牙王室掌控,往西翻过高山抵达秘鲁沿海的阿里卡(Arica)港。这段路程由动物载运,要花两个半月的时间。由阿里卡港走海路,运到北边的巴拿马,再转由西班牙船运到大西洋彼岸的卡的斯(Cadiz)。卡的斯是塞维利亚的进出港,塞维利亚则是全球白银贸易的中心。

后门路线:非法线路,但因利润甚高,波托西生产的白银,有三分之一经这条路线流出。这条路线由波托西往南下到拉普拉塔河(Riodela Plata,“白银之河”),进入阿根廷(Argentina,“白银之地”),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然后由该地的葡萄牙商人用船运到大西洋彼岸的里斯本。在里斯本,葡萄牙商人用白银换取秘鲁所需要的货物,特别是那里的非洲奴隶所需要的货物。

黑:官方路线;红:后门路线

运抵里斯本、塞维利亚的白银,有很大部分迅速转到伦敦和阿姆斯特丹,但停留不久,即又出港,运到其最后的目的地——“欧洲金钱的坟墓”,中国。

02

为什么中国会成为白银的最后归宿?

中国成为欧洲白银漂洋过海的最后归宿,出于两个原因。

首先,白银在亚洲经济体所能买到的黄金,多于在欧洲所能买到的。如果在欧洲买一单位的黄金需要十二单位的白银,那么在中国买同一单位的黄金,只需六单位或更少单位的白银。换句话说,来自欧洲的白银,在中国能买到的东西,两倍于在欧洲本土能买到的。由于这项优势,加上中国境内普遍较低的生产成本,将白银带到中国,买进货物回销欧洲,其获利就很惊人。

其次,欧洲商人除了白银之外,几乎没有东西可卖给中国。欧洲产品能在质量或价格上与中国产品一较长短的,只有火器而已。欧洲制造物的卖点,几乎就只有新奇。白银是唯一能和当地产品一较高下的货物,因为在中国,白银供应不足。中国有银矿,但政府严格限制产量,因为他们担心矿场的白银不受其掌控,流入私人手里。中国政府也不愿铸造银币,而只铸造铜币,希望借此让银价维持在低位。但这些措施丝毫未能降低经济上的白银需求。随着经济的成长,白银需求跟着上升。到了16 世纪,在中国,除了最微不足道的买卖之外,其他的买卖全都以白银重量来标定价格,而非以货币单位——因此,那时的中国,称白银重量是日常经济交易的一环。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剪银的夹剪和戥子

荷兰人在17世纪用船运了大量白银到亚洲,从 1610 年到 1660 年这五十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各总部所核准的白银输出量,将近五百吨。若再加上 1640 年后的三十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日本船运到中国的同等数量白银,那座银山又至少要再加大一半。

03

马尼拉——白银的中转站

白银从波托西往东流到欧洲,再从欧洲流到亚洲,但那并不是白银进入中国的唯一路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路径。由波托西往西运的白银,其数量达到东行路线的两倍。白银西运,先抵达南美西岸沿海,然后往北抵达阿卡普尔科(Acapulco),再横越太平洋抵达菲律宾的马尼拉。到了马尼拉,白银用来交换中国商品,然后被运往中国。

一道白银之河将美洲的殖民经济和中国华南的经济连成一体,从一个大陆开采出的白银,被用来购买在另一个大陆制造的商品,而那些商品则被运到第三个大陆消费。

马尼拉成为欧洲经济与中国经济接合的轴心,成为 17世纪东西两半球的会合之处。

最早来到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发现那里已有约三百名从事丝织品、铁、瓷器买卖的华商。一开始双方相处融洽,各自都认为和对方做生意有利可图。事实上,西班牙人来的时机正好。因为在那五十年前,明朝政府为遏止横行沿海的海盗而封闭海疆,不准人民出海经商。

1567 年,隆庆皇帝登基,撤销海上贸易的禁令。一夜之间,海盗变成商人,违禁品变成出口货,地下交易变成将马尼拉等东南亚港口和福建两大商业城市泉州、漳州连成一气的商业网。漳州的月港成为主要门户,大批货物从月港出口,白银从月港进口,把中国与外面的世界连在一块。

17 世纪南海地区贸易路线

每年春天,有一艘西班牙大帆船从墨西哥载着白银横越太平洋来到马尼拉。每年春天,还有三十至四十艘人称戎克(junk)的中国式帆船,满载“丝、棉、瓷器、火药、硫黄、钢、铁、水银、铜、面粉、栗子、核桃、饼干、海枣、各种东西(纺织品)、书桌、其他珍奇物品”,从中国驶来。马尼拉贸易之利,吸引许多华人投入这一行。

一如周起元所指出的,“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商人上船,走西洋、东洋路线出去做买卖。西行路线贴着福建海岸往南航行到越南,东行路线航行到台湾,再往南到菲律宾。“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

西班牙的马尼拉大帆船载着堆积如山的珍贵货品返回墨西哥,然后在墨西哥换取他们在美洲殖民地搜括的大批白银。从阿卡普尔科经官方登记出口的白银数量,在 16 世纪 80、90 年代,一年约三吨,到了 17 世纪 20 年代,增加为一年将近二十吨,然后维持在一年约九吨至十吨的水平上。根据官方记录,17 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大帆船运了将近七百五十万吨的白银到马尼拉。加上走私的白银,总数至少翻倍。这些白银并非全部流往福建。有些转到澳门,经葡萄牙人之手流入中国。但大部分白银运往福建,消失于中国经济里。

据目前最可靠的估计,17世纪上半叶,中国输入了五千吨白银,其中约一半产自日本,剩下的产自西班牙辖下的美洲矿场。美洲生产的白银,有一部分往东运到欧洲,再经印度洋运到中国,但大部分由美洲直接往西横越太平洋而去。

04

白银催生出的奢靡之风毁了明朝?

如此大量的白银输入,突显了中国境内官方政策与民间商业之间脱节的荒谬。一方面,明廷深信若开采银矿,必会在开采聚落里引来人心腐化和社会动荡,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形,朝廷想尽办法来限制银矿开采。另一方面,商人却将大量白银输入华南。

白银供应源源不绝的期间,其在中国催生出奢靡之风。它使人得以积聚财富,拥有现金,进而助长虚荣性消费和社会上竞比豪奢的风气。有能力享受这新富裕的人热情拥抱这文化,花大把银两购买昂贵物品、古玩、豪宅,并乐在其中。

但是在 17 世纪之初,这波豪奢消费的新风气引来强烈反弹。观念保守的士大夫,认为银子是终会让人失望的虚幻之物,银子使他们不得不对时代的腐败发出沉痛警告。1609 年,知县张涛在县志上痛批不义之财、炫富摆阔、道德沦丧的社会现象。原本维持社会团结的伦理基础逐渐崩毁,原本维系乡村生活的互惠义务不再受到遵行。他把这归咎于对白银的贪求,利令智昏、腐蚀人心的狂热追求。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把罪过归咎于白银或许可一抒胸中之郁气,但在 16、17 世纪之交时,任何欲阻止白银使用的提议终归徒然。白银已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人去思索使用白银的利弊,除非是在没有足够银子购买生存所需的东西时。这种情形一旦出现——王朝命脉受到气温降低和疫病威胁的晚明,这个情形常常出现——人们就很愿意将白银斥为经济里的祸害。

17 世纪 40 年代让明朝垮掉的因素,主要不在其货币制度,而在寒冷气候的冲击和随之而来的传染恶疾、谷物产量下跌,以及为了遏止北方满人入侵而产生的庞大军事开销。但那时的人觉得钱是让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明朝在 1644 年覆灭之后,清初的某些才智不凡之士,认为白银促成贪聚钱财等负面、有害的经济行为,进而破坏穷人的生活稳定、鼓励富人奢靡浪费。至于白银对国家财政管理的影响,据时人的说法,“倚银而富国,是恃酒而充饥也”。白银取得了它永远不应取得的角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