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运来的白银都去了哪?

 循迹晓讲 2020-10-21
编者按:“从16世纪开始白银连续不断地流入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去。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被比喻成‘白银的坟墓’”。——【日】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这批银布币的铸造时间大约在战国时期,是我国最早的银质货币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扶沟古城村遗址井口发现一口铜鼎,其中有18枚银布币。其中一枚空首布时代至迟为春秋中期。6枚短型实首布稍晚,可能为春秋晚期。其余中、长型的实首布可能为战国晚期。这均在当时楚国范围内,被认为是楚国的铸币。(《河南扶沟古城村出土的楚金银币》,《文物》1980年第10期)

虽然这些银质货币被认为是铸币,但是银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非货币的主流(先秦考古发现中上述情况也可以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

而熔铸成锭的银子,则始于汉代,汉武帝时期曾经作白金三品,作为货币流通,王莽时期也铸有银货二品,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有铸造,但是流通不广,一直到了明清,才开始渐渐流行。

元代真定路河涧税伍拾两银铤,估价:70万RMB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开始,称约五十两重的银锭为元宝。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后,民间交易多用金银。洪武八年(1375)发行宝钞(即大明宝钞)后,明政府将宝钞规定为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为保证宝钞的流通,多次下令禁止民间以金银为货币进行交易,违者治罪。

但政府发钞铸钱(制钱)仍以银价作为标准。银钞之间、银钱之间都有一定比价,同年定价,银一两当钱一千文,当钞一贯。后因为滥发宝钞,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

大明宝钞一贯,理论上相当于银一两,制钱一千文

明英宗即位后,放松用银的禁令,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并减少各种纳钞项目,以米银钱当钞。(直到明武宗正德年间,大明宝钞被彻底废止,货币回归到银两和制钱并用)

从以银表示的金价、米价、绢价看,明代白银的购买力大大高于宋、元时期。综合计算,明代白银的购买力约比宋、元时期提高一倍左右。这和明代中国银矿蕴藏量并不丰富,银产有限,供不应求有关。

这个局面很快被外来的一个巨大变化所颠覆。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其后,西班牙人开始移殖美洲,大规模开发那里的天然资源,其中银矿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

由于秘鲁(Peru)、墨西哥(Mexico)银矿的开采,从1550年到1800年,墨西哥及南美洲银矿的总产量达到全球产量的80%以上。

特别是秘鲁的波多西(Potosi)银矿,每年银子的开采量达到世界总产量的60%,号称“银被人看成像街上的石头那样低贱”。

1545年在波托西附近的里科山发现大量银矿

300多年的时间里,为了挖掘银矿大约有800万人为此付出了生命

由于在中国,银被普遍用作货币,需求旺盛,价值特别高昂,购买力远远超过美洲本土乃至欧亚其他地区,所以大量的美洲白银就被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运往中国,以获取厚利。

西属美洲于1540到1700年至少产银4000吨,也有统计可能多至6、7万吨,从16世纪中叶到殖民时期终了的前夕(1810),美洲约共产银10万吨。

美洲大部分的白银,都运往了西班牙本土,然后再通过贸易、金融等关系转运到欧洲各地。

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版图

另一方面,美洲出产的白银又经过太平洋运往菲律宾,再转运到中国。

1565年到1815年,每年都有1艘到4艘的大帆船(Galleon,吨位300到1000吨,最多达2000吨)横跨太平洋,航行于墨西哥的阿卡普鲁克(Acapulco)与菲律宾马尼拉(Manlia)之间,大帆船也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一时间,太平洋成了“西班牙湖”,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菲律宾并进一步流入中国。

1607年,有一位西班牙官员向国王报告:

银子之所以自菲岛大量流出,主要因为自中国运到那里的货物,售价低廉,同时银的购买力又很大,故西班牙人都把银投资于中国货物以取利。

一方面,生活在银价高昂地区的中国商人努力扩大对菲律宾贸易,将白银赚回中国;另一方面,墨西哥到菲律宾的长途海运运费特别高昂,只有本身相对而言价值较大而体积、重量较小的白银才能够负担得起昂贵的航运成本,这就造成了美洲输入西班牙本土的白银数量减少。

腓力二世(1527年5月21日—1598年9月13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第二位国王

1593年1月11日、1595年7月5日和9日,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先后发布了3次敕令,规定每年自墨西哥运往菲律宾的白银,不得超过50万西班牙元(peso),可是由于暴利的存在,这些敕令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

因为敕令的存在,走私更加猖獗,到1597年,由墨西哥运往菲律宾的白银,据说达到1200万西班牙元,超过西班牙船队运回本土的白银和货物的总值,也超过明代中国半个世纪出产的白银。

英国剑桥大学索萨博士(George Bryan Souza)在其专著中估计:自1590年至1602年,大帆船从新西班牙运往菲律宾的白银,共约2010吨;自1602年至1636年,共约2400吨;自1636年到1644年,共约210吨;加总可得自1590到1644年,菲律宾共输入美洲白银4620吨,折合154,000,000西班牙元,是西班牙国王敕令规定限额的566%。

16世纪海上贸易航线

西班牙从美洲输入的白银,根据官方登记,自1503年到1660年,一共为16886吨。但是事实上,白银走私数额非常巨大,把官方数字和走私估算数字加起来,可能是上述16886吨的3倍左右。

从西属美洲经过大西洋运往西班牙本土的白银,有这么几个主要去处。

1.属于西班牙国王所有的,被用来偿还之前向德意志和意大利金融家借款的本金和利息;2.属于西班牙国王所有的,也被用于支付在荷兰、比利时作战的军事费用;

3.非国王所有而为其他私人所有的,由于葡萄牙垄断了大部分胡椒和奴隶贸易,大量白银被葡萄牙人赚取;4.由于荷兰精擅航运和商业,长期对西班牙保持巨额出超,大量白银被荷兰人赚取(17世纪中叶前后,大约占西班牙从美洲运回总额的15%到25%,有时更可能高至50%);葡萄牙人在经营欧亚间贸易的时候发现了越往东去(日本除外),银的价值越高,购买力越大。

葡萄牙商船前往印度,多半载有巨额白银,这些白银经过印度西海岸的果阿(Goa)后,大部分转运到澳门,再转运至广州。

有学者估计,直到1639年,葡萄牙人运往澳门的白银达到500吨。

大三巴牌坊,全称圣保禄大教堂遗址(葡萄牙语: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

一般称为大三巴或牌坊,是1580年竣工的澳门天主之母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

荷兰人崛起后,特别是被葡萄牙人占据了130年的咽喉要地满剌加(Malacca,即马六甲)被荷兰于1641年攻占之后,果阿与澳门之间贸易衰落,巴达维亚(Batavia,即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成为贸易的重心。

中国商船从巴达维亚运走大量白银,一度使得巴达维亚市场上交易筹码严重不足,荷兰人被迫允许此前已经被废除的钱币来进行交易。

这一时期,中国输出的商品包括瓷器、生丝、茶叶,销量惊人,而欧洲商人输入中国的商品,除少量钟表、望远镜等技术品,以毛呢织品位主,鉴于当时中国人并没有穿西服的习惯,毛呢织品自然滞销,当时欧洲运来中国的货物,最为畅销的东西居然是铅。

荷兰东印度公司

上述情形造成了一边倒的贸易出超格局,荷兰人从欧洲运来东方的银子,大部分流入中国。

法国学者索鲁(Pierre Chaunu)曾经估算,新大陆发现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产量占世界总产量80%的美洲白银,约有33%以上流入中国,再加上产银大国日本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在明朝隆庆年间之后直到清朝的顺康雍乾年间,流入的白银数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1590年,一位没有署名的人给腓力二世的信中说:

如果准许西印度与中国通航,则王国中的银币将全部流入中国,而不输往西班牙,因为中国是这样大,有这许多货物出售,所以无论运多少银币前往,那个国家都将把它全部吸收了去。

事实上,后来的两百年间,西印度虽然没有直接和中国通航,但中国确实像一个黑洞一样吞噬了大部分美洲的白银。

明万历年间流入中国的西班牙“双柱”银元。

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峰被称为海格立斯柱,这就是双柱的来历

中国方面的文献如《清朝文献通考》中只有一个比较含混的说法:

凡荷兰、佛郎机诸国商船所载,每以千万元计。

而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估算,1700到1830年的130年中,光是广州一个口岸,输入的白银就达到9000万镑到1亿镑(1镑折合4元或4元多一点),广州一地输入“番银”4亿左右。

谈古论金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原标题为“白银三部曲之黑洞吞噬:美欧财货入明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