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忘与心无所住(二)

 明悟好学 2023-03-31 发布于福建

         真正的观心是什么?观每一个念头的四法印。这条路稳当,你不用老师,当然佛陀就是你的老师


                                 依四法印而起观——苦观

 

         我们就说初步的观心,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怎么样观呢?一定要依四法印来观。首先是苦,每一个念头都是苦,每一个念头都是烦恼。

        大家自己一支香坐下来,有没有发现,每一个念头里面都是烦恼啊,当然你也可以说都是欲望什么的也可以。广义的包括缺陷、遗憾、不自在、不圆满,佛教把所有这些都叫烦恼。

        至于说更全面、细节的内容,你们自己去查佛教的相关资料,对照之后,会有深切的体会。这样观照有什么用处呢?你会从理性上对生命的深度了解更多,对纷乱无休止的念头有厌离心,会从理性上对离念有向往。

        所有的念头都是苦,这不是一个辩论的话题,是一个实践的体验,如果大家真的这样去观察、观心,一定会有真切的感触。有人说人生也有快乐呀!怎么能说全部是苦呢?按专业佛教的见地来说,一切现象只有苦与苦的因。我们认为的快乐,只是苦的因而已,当我们的觉察力逐渐深入,自然就会了解这一点。就像苦瓜的种籽是甜的,但它长出来的果实是苦的。恋爱是甜蜜的,婚姻……大家都有体会吧!唉,真相总是让人不愉快。

 

                                                      观无常

           第二步就是观念头的无常。一般人对无常容易有一种错解,跟一样,认为很消极、悲观。其实,无常只是如实描述事实真相的一个中性的词汇。无常的意思就是靠不住的、不确定的、变化的。就观心的实际体验来说,你会发现每一个念头,每一个看法,每一种立场、思想都靠不住,都不确定,这就是无常。

        不仅匆匆往来的念头如流水一样变化无常,就是那些坚固的思想、性格,比如说一个信念,一个立场,一个看法,对人生、对婚姻、对教育等等的看法,都在变化中,不确定的变化中。离婚的曾经都是非他莫嫁非她莫娶的,都是海盟山誓要白头偕老的,到后来呢?不仅离婚,还互相揭底,互相揭丑。为什么呀?看法、立场、信念靠不住呀。

        我们反思自己走过的人生,是不是一直都处在变化中,自我否定中?曾经执着、坚持的看法,都在改变。看法改变了,人生就改变了。

        立场、看法、想法、认知、情绪都靠不住,你说信仰靠得住吗?靠不住,你以前不是不信佛吗?后来才相信嘛,这叫无常。所以第二个观法,要观念头的无常,一切念头、情绪、想法、观念、看法都靠不住。

        如此以来,过去我们对自己看法的坚固执着就会松动,就会从更多的可能性来理解人、事,就会对别人有更多的同理心,我们狭隘的心就会更开阔一些。

                                                         观无我

 

         第三个就是观念头的无我性。大家真想养生,你一定要去观当下的起心动念的苦、无常、无我这几个方面,当然还有一个方面涅槃寂静,这部分内容太深,不在这次讨论的范围中,就不讲了。这四个方面,佛教称之为四法印,这样才是真正的观心。

        无我的意思是什么呢?首先你要了解什么叫,佛法说的有二个含义:坚固义和自主义。坚固就是不动摇的、不变化的、永恒持久的。自主义就是我能自主,我能决定,我能选择,这叫自主。

        检视一下,每个念头或看法坚固吗?都是无常变化的,我们刚才已经讨论过了,是不是?大家看看自己的心,看看周围的世界,有什么是坚固不变的?你能找出一个来吗?

        自主,在哲学里面叫什么?叫自由意志、主观能动性,有没有这些东西呢?完全没有。为什么?简单的说我们每一个立场、看法全部是过去经验、记忆的机械化、自动化反应。这一点,大家如果多在静坐中观察,不难发现。从前读过《自我观察》这本书的同学应该更有体会与认识。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你的看法从哪来的?请问你这么坚固的、以为是自主的立场、看法、意见从哪来的?是你生来就有的?不是吧!都是从你过去莫名其妙的人生中一点一点的学习、积累、熏陶,受的暗示、影响而来的,对不对?

        比如,你此生生为一个男人是你能够自主的吗?你以这两个人为你的父母这件事情,是你能做主的吗?父母家庭对你的影响是你能做主的吗?你是个异性恋还是同性恋,是你一生下来,你的就能做主的吗?你生于这个时代所受到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风土人情、社会教育的影响,这是你能做主的吗?最终由于这些影响使你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你能做主的吗……

         观念头的无我性有点难度与深度。这种难度与深度只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去观察过,我们认知都只停留在浅表的接触上,没有深入的思考。但这却是我们生活中时刻都在发生的事实,甚至它就是我们生活本身,我们只是要花点时间与精力去观察、理解。

         所有的看法、念头、情绪、思想都是不坚固的,不自主的,是无奈的,莫名其妙的。

                                                观心的总结

         简单总结一下,我们打坐观心,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去观察:

        第一,苦。每一个念头都是烦恼,都是苦。佛教中有八苦之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其他我们不说,至少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是我们体会最多的,甚至每一瞬间都生活在这些苦中。喜欢的人、事分离,讨厌的人、事整天在眼前晃,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不想要的接踵而至……这些不就是我们念头的全部内容吗?

         第二,无常。纵观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是确定的?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有形的现象还是无形的思想,都是瞬息万变的。头脑最大的作用就是出于恐惧感对这些无常变化的现象提供一个自我安抚的合理解释,这样就会使我们不用去面对无常的事实真相,如此一来,我们就一直活在自欺欺人的幻相之中。

         所以,真正的观心,需要的是勇气,而不是技巧方法。与其一生都遮掩、逃避,不如面对真相,看清它的本质,这也是给身心带来真正放松的关键。

         第三,无我。无我常常被一般人错误地理解,以为无我就是我不存在,但明明我存在呀,有呼吸,能动作,有反应能力,有思想活动……所以,就容易对这些见地产生抵触、反感。无我,通俗地说,就是我们一切生命现象的反应活动都是不由自主的,都是无意识的,都是盲目的,都是过去经验、记忆的机械化、自动化反应,而你之所以有如此的经验、记忆,也完全不是你能做得了主的。

        如果我们真的能切实去做这样的观心实践,就会发现,每一瞬间的心理情绪反应、思想活动都是无可奈何的,都是莫名其妙的,是作不了主的。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需要思考,更需要观心的实践。大家也可以参考我写的《自性定》中自我认知这篇文字,或许会有所帮助。

        大家练习打坐,不要怕妄念,念头起来是好事,你就去观察,是不是每个念头里面都是烦恼,所有的念头都靠不住,不确定。这两点相对来说好理解一点,但是光理解还不行,你要深入实践,让这种理解成为鲜活的智慧的洞见,在任何念头升起的时候,你都能够看到念头的苦和无常。

         至于无我观,是比较深入一点,多少要具备一些佛教的理论知识,当然如果有个老师给你讲解会更轻松容易一些。

        我们每时每刻都有看法、想法、意见,对不对?我们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决定、选择,其实不是的,它是过去经验记忆对当下刺激的机械化、自动化的反应,就好像你往售货机里面投一个硬币,它蹦出一个饮料来,投五块钱蹦出一瓶可乐,投三块钱蹦出一瓶雪碧,那是程序规定的,它只能这样反应。你投五块钱要它蹦出一瓶茅台,不可能,因为这个机器中没这个程序。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自主,我们可以让自己永远不老、不死、不病,但不可能。如果能够作主,打坐就不会被妄念折腾了,就没必要那么辛苦地用种种方法、道理来安心、去妄念了,你让妄念停下来就好了嘛!但事实是我们作不了主,理解无我最好的经验就是念念不能作主,我们连自己的心念都不能作主,那所谓自由意志主观能动性这些动人的概念有何意义呢?

        大家好好思考,好好观察,好好实践,看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

       当我们不断去观察念头(包括思想、看法、观念等等)是苦的、无常的、无我的,会怎么样呢?就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对胡思乱想上瘾,对念头执迷不舍,你会对念头产生厌离感,出离感,希望从没完没了的妄念中解脱出来,你的固执会松动,你可以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对待人、事,更轻松地理解、包容他人的想法,即使与你的看法对立,如果你打坐,你不用那么努力就很容易平静,觉察会越来越有穿透力,更容易接受、理解过去认为很高深的生命见解。

         好,我们再回到坐忘的内容。离形去智就是心无所住,你的注意力,你的心没有攀缘对象,你就自然去智了,没有对象,就不会产生看法、见解。但是我们心怎么能够做到没有对象呢?你不断观察心的苦、无常、无我,就不再对它们产生执念,就会忽略它们,不相信它们,它们就不再能够影响到你,就不会使你投射这样或那样的执着的看法。

        所以,心无所住,或者说注意力没有攀缘的对象实际上有二层含义。一层是完全没有念头,心找不到攀缘的对象。另一层是念头失去了吸引力、影响力,它像幻像一般地存在,它无力干扰到我们,足以使我们能够忽略它,就好像成年人带着孩子看魔术表演,孩子被魔术师的精湛表演吸引的心潮起伏,甚至惊声尖叫,但父母却平静如水。

 

                                                       怎么养生?

      坐忘这一段廖廖数语,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步骤清晰、完整的养生方法。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开始,堕肢体,放松。你怎么知道你是放松了还是没放松?你必须把注意力收回来呀,对不对?收回到对身体的感受上来,这样你的感受力就会越来越强,越来越敏锐,而不是像从前那样迟钝、麻痹。

        感受力是我们生命与生俱来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我们越来越依赖头脑、思想之后,感受力就越来越衰退,身体就越来越迟钝,有如一部机器,以致于身体里发生了什么还需要到医院让机器来检查,这种荒唐的事情现在被称为科学。

        很多人到医院体检,检查出身体的很多问题,甚至癌症已经到了中期、晚期,请问,早期或更早的时候你在干嘛?因为你没有感受力,你的身心都非常迟钝,你不知道身体内部在发生什么。而堕肢体的练习就是帮助我们恢复生命本有的这种能力,你说这是不是很重要的养生?

        把注意力收回来感受身体,身体和你的注意力合一,这是最简单而有力的养生途径,这就是《上古天真论》中所说的形与神俱。一方面能够检测身体的状态,同时,这种觉察本身就具备疗愈的功能,这在现代量子物理学的理论中都有明证,就是观察能够改变观察对象。当你的注意力不断专注于身体的感受,身体就在自动修复、补充。

       唉,几千年前老祖宗们说的道理非要被孙子们来证明,否则就是迷信。

 

       (文:王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