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驴友和自驾爱好者们扎堆儿去的丙察察,其实并没有令人惊艳的风景

 anyyss 2023-03-31 发布于云南

“丙察察”并不是一个景区或景点,而是三个地名合起来的简称,这三个地名分别是丙中洛、察瓦龙和察隅,其中丙中洛位于云南怒江州的贡山县,也是该州最靠北的镇;察隅位于西藏林芝市,也是林芝一区六县中最靠东的县,而察瓦龙则是察隅县最靠东的一个乡。察瓦龙在丙中洛的北边,而察隅县城则在察瓦龙的西边。

文章图片1

将这三地连起来,就成了一条“L”型的线路,这条线路可以说是从滇入藏最近的路:以到318国道和559国道相交的然乌镇计算,从丙中洛出发经丙察察再转559国道,比从迪庆州的德钦经214国道转318国道,要少走至少300公里,占到后者全程的超40%。因后者比前者通车早,所以“丙察察”也被称为滇藏新通道。

文章图片2

不过这条看似省时省距离的新通道却也并非坦途。在《中国国家地理》在对219国道的考察中,丙察察以接近300公里需时11个小时(平均时速不到28公里,实际耗时要更久)超越叶城至三十里营房段(366公里8小时,时速45公里)和洛扎至措美段(168公里4.5小时,时速37公里),成为这条中国人的新景观大道上最难走的路。

文章图片3

这个“最难走”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险”和“烂”。“险”首先来自它所处的地理环境:丙中洛至察瓦龙段由横断山脉所覆盖,全程被怒江纵贯,而察瓦龙乡东边的梅里雪山海拔高达6740米;察瓦龙至察隅段属于喜马拉雅山脉向横断山脉过渡的伯舒拉岭南端,垂直高差悬殊,不到二百公里需要翻越四个雪山垭口。

文章图片4

不安稳的地质和变幻莫测的气候叠加了丙察察的“险”:不管是横断山脉,还是南亚次大陆与亚欧大陆的挤压地带,都属于地质活跃带,笔者在下察隅过夜时就遇到过中缅边境的地震。察瓦龙至察隅段的雪崩并不鲜见,而怒江沿线的落石和塌方更是家常便饭,以至于地质灾害遗留的大流沙和小流沙成了沿途景点。

文章图片5

不管是云南一端的丙中洛,还是西藏一端的察隅,都属立体气候和小区域气候特征明显的地区,全年的天气都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怒江峡谷中的小气候造成的雨天让江水滔天的同时,也使得沿江悬崖间的道路变得湿滑,日常的山间落石和可能的泥石流更加剧了行车危险。如果不是坐在车里,在峡谷中行走最好戴好头盔。

文章图片6

山间小气候带给察瓦龙至察隅段的最大危险就是雨季的滑坡塌方和高海拔路段被积雪所覆盖,同时降水也让土路和砂石路面更泥泞,车辆也更容易陷入软基路面的水坑中。这些因素之外,反复冻结和解冻对路基路面的损害则是丙察察铺装道路难以维护的一大原因。丙察察因此也就成了“最烂的路”,而这条最烂的路背后则是隔三岔五在修路和翻新的事实。

文章图片7

没人知道在官方让丙察察变为现代公路之前,滇藏两地的当地民众是怎么走这条滇藏通道的,但最早让“丙察察”声名鹊起的那些人一定是驴友和自驾游爱好者。迟至上世纪末就有徒步游或骑行游爱好者往来于这条“虐心又虐身”的线路上,即使它困难重重,依然有人不辞艰险,除了“小众线路”和抄近道的双重诱惑,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丙察察沿途确实有多元而变换的风景。

文章图片8

丙中洛被誉为“人神共居”之地,但对大多数沿怒江峡谷南来的旅行者来说,这里也是旅游线路的“死胡同”:除非向东翻越碧罗雪山前往德钦,不然只能往南走回头路原路返回。而往北经丙察察入藏则给了喜欢新鲜和“自虐”的旅行者另一个选择,即使这条路受从季节到交通的诸多限制,但一路少有游客涉猎的“景点”则给了他们更多上路的理由。

文章图片9

从丙中洛往北沿怒江逆流而上,最初沿途的重丁、雾里和秋那桶等村庄尚算大丙中洛旅游圈的范畴,继续往北过都那洛河大桥,深谷中的江水更为桀骜,十几公里的那恰洛峡谷鲜有生灵,比一路而来的怒江峡谷更为幽深和原始,但偶尔的飞瀑造成的淌水路段和时不时的山间滚石也让人体验到行路之难,而你准备的边防证也会在这一段的一、两个边检站派上用场。

文章图片10

过滇藏界后气候变得更为干燥,曾经的滑坡造成的大、小流沙经治理后已不足为患,但也少了两个可体验惊险的“景点”,但沿途一人高的仙人掌可略微弥补缺憾。秋那桶往北行70公里后抵达察瓦龙,这个察隅县最靠东的镇子也是丙察察途中最体面的修整地。鉴于很少有自驾者连续开十多个小时的车跑完丙察察全程,所以察瓦龙就成了丙察察两日行程中最合理的过夜选择。

文章图片11

察瓦龙周边的怒江河谷相对开阔,但也更为干燥。不过往西远离怒江前行,随着海拔升高反倒越来越湿润,在抵达察隅县城之前会翻越数个海拔4000米上下的垭口,其间也会经过还算漂亮的森林和变换的其它植被,以及目巴、木孔、目若、嘎达和桑久等几座村庄。若是遇到极端天气或塌方断路等状况可以在这些村庄等候,如果不挑剔的话基本食宿条件可以保障(因雪崩等极端天气而有大队人马被封,也可能一床难求),但卫生条件和电源网络就别想了。

文章图片12

纯粹从景观的可看性来说,丙察察沿途并没有什么“硬菜”,怒江段的峡谷风光和其下游比起来也就稍显原生态而已,而后的干热河谷在滇藏线上更为典型;后半程的雪山在青藏高原上并不鲜见,除了高大的仙人掌,其它植被在西藏其它地方也会遇到,不管是波密的岗乡云杉林,还是墨脱的热带雨林。

文章图片13

所以比起神山圣湖这样的“硬菜”,丙察察更像一盘杂烩或拼盘。一路三百公里中各类景观不断变换,这种特点有些像新疆的独库公路,但不到300公里的丙察察景观本身没有独库的那么极致,至少500多公里的独库景观在一日内切换更快。但丙察察的路况和独库相比则可以用“稀巴烂”来形容,夸张地说,只要你走完了丙察察,从此人生再也没有烂路。不过相比独库严谨的开放和关闭时间,丙察察在这方面要模糊地多。

文章图片14

从季节和气候上来说,一般建议在每年五月和九月前往丙察察,以避开大雪封山和雨季带来的各种危险。另外,不定期的修路和极端天气造成的断路和封路也会影响你的丙察察之旅,相关即时信息需要多方求证,比如丙中洛的客栈和察瓦龙的宾馆。对自驾丙察察的旅行者来说,车辆选择和自驾经验同样重要,四驱越野带防滑链当然最好,虽然我见过面包车也走完了丙察察。

文章图片15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高反带来的风险,尤其是从低海拔的云南一侧入藏。丙中洛海拔接近1800米,察瓦龙接近2000米,后半段中途的目若和嘎达等村子海拔接近4000米,许多人一日内升高两千米有高反很正常。若是因故困在村中几日,同时高反严重,村内又无医疗条件,可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