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书读品 | 大历史中的小书坊:汪氏家族的变迁及汪氏书坊的经营实况

 星河岁月 2023-03-31 发布于江苏

17世纪的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科举兴盛、思想自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出版业空前繁荣,不论从刻书地区、刻书数量还是刻书种类方面来看,其发展都已进入了全盛时期。

图片



图片

文 | 周天爽 中国国家博物馆

17世纪的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科举兴盛、思想自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出版业空前繁荣,不论从刻书地区、刻书数量还是刻书种类方面来看,其发展都已进入了全盛时期。杭州书坊林立,不仅是当时的海内四大聚书地之一,也是这一时期江南坊刻业的中心之一,其中不乏家喻户晓且有一定影响力的著名书坊,例如陆氏峥霄馆、胡文焕的文会堂等。除此之外,其实更多的是一些并不知名的小书坊,这些小书坊背后的经营者身份如何?这些小书坊刊刻了哪些书?书坊主在刻书选题上是否只遵从于商业目的?通过书坊主刊刻出版的这些书,是否能还原17世纪江南书坊主们真实的思想和内心世界呢?《隐于书后:17世纪江南汪氏书坊经营实录》一书作者既以一种“向下的眼光”,向我们展示了历史发展的洪流下,小书坊主汪氏家族的变迁、汪氏书坊的经营实况。

作者将书籍史的理论和方法与传统历史学、文献学方法结合起来,“突破了以往以具体的某部书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将研究对象扩展到与书相关的一切人和社会之中”,“帮助我们跳脱'书’的枷锁,用一种社会史、大历史的方法重新了解一部书的故事,重新审视一段历史的发生”。作者在绪论中也解释了为何以汪氏及其书坊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就书坊主汪淇而言,“他具有多重身份”。明清时期科举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落地之人,这些举业不振的下层文人出于“治生”和“适志”的考虑,便投身于坊刻事业,或是参与编刻,或是开设书坊。汪淇是徽州大族和旅外徽商后裔,也是一名举业失败的下层文人。同时,“他是前朝遗老”,也是“一名小说作家”。另一方面,汪淇的书坊还读斋刻书丰富,种类齐全,且流传甚广,而书坊存在时间更是由明末至康熙中后期,前后长达八十余年,具有代表性。作者广搜博取,找到了汪氏家谱、相关档案以及现存刻书等丰富材料。

全书正文部分共五章,作者以其生动细腻的文字、翔实的考证带我们走进了明末清初汪淇与他的小书坊的世界中。汪淇在还读斋草创之初,就展示了他的商业头脑,所刻之书多与流行、畅销题材有关,具有浓厚的商业特色。此时的还读斋更多反映了汪淇商人的自我认同感。顺治间的还读斋在刻书选题上向文学性倾斜,表现出“兼顾商业性的同时也注重文学性的倾向”,这与汪淇的交游圈有很大关系,这一时期汪淇与众多江南文人成为挚友,融入了西湖文人的交际圈。康熙元年以后,汪淇弃儒从道,书坊也易名,“刻书时更注重刊刻汪淇自著、自编之书”,更多的江南文人也参与到刻书之中,书坊的文人化特征增强。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读者可以看到,书坊是书坊主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场所,书坊主自身认同感和思想意识的变化都会体现到刻书之中。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深谙书坊与文人社会的关系,也能见证历史的巨浪下,书坊主家族的每一次选择为书坊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正文后附有汪氏刻书详目以及汪氏部分刻书详考,对汪淇及其书坊所刻之书的具体内容和版式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是对汪氏刻书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作者扎实的文献学功底始终贯穿于全书的写作中,如对存有争议的还读斋继承人的考证,对汪氏刊刻的现存之书版本源流的考订等。作者也将现代图书编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文献学的研究之中,通过对汪氏刻书稿源的分析,为我们还原了古代征稿的形式、内容和效果。总之,作者对书籍史、社会史、出版史等研究方法的使用,为今后文献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图片

《隐于书后:17世纪江南汪氏书坊经营实录》

张舰戈 

2022年

文化艺术出版社

图片

签名钤印毛边本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