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建设逻辑与路径

 渐华 2023-03-31 发布于山东

一、产业学院的建设逻辑

产业学院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产生一些成功案例,其建设逻辑既有政策推动,也有校企合作的内在要求。梳理产业学院的建设逻辑,可以从原理上支撑产业学院的建设与运行,有利于打造出具有行业高认可度、社会高美誉度、市场高适用度的教育品牌。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驱动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产业学院的建设。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20条举措中提及校企合作共7条,更是明确提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7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从各省自行制定的政策看,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已成为省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应该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政策合力,为产业学院的“孵化”营造了有利条件,有效地驱动政行企校各方共同组建产业学院。

(二)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区域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技术创新或产业升级的需求。这两种需求对于作为供给侧的职业院校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倒逼职业院校必须打破原有学科知识体系,按照行业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塑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提供解决基于产品的复杂工程问题的技术服务。因此,产业学院的设立既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能力提出要求,也要求参与合作企业是行业中较有影响力、实力较强的企业,只有这样,校企双方才能共同支撑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过程,并且有效促进区域内的产业链、创新链与产业学院的专业链、教育链紧密对接。应该说,只有类似产业学院的校企高端合作实体,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促进职业院校融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

(三)院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职业院校作为一个办学实体,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创新发展来塑造自身的教育品牌。可以说,契合区域产业、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是一所职业院校办学的逻辑起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生命线,办学特色则是职业院校塑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与区域主导产业的典型企业代表共同组建产业学院,可以实现“专业建在产业上,学校办在车间里”的目标,可以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及时融入教学,助推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增强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促进学校主动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勇于打破原有按专业目录组建专业群的格局,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或企业全技术领域的组群逻辑组建专业群,按照对应的岗位能力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适应企业产品的升级迭代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产业学院的办学活力和教学效能。应该说,产业学院是新时代职业院校提升办学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

产业学院作为一个新型的校企合作形式,必须理清组织机构、运行机制、育人模式和评价体系等建设内容,才能确保形成协同育人的综合优势。

(一)建立符合现代治理体系的组织机构

产业学院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各主体价值追求和利益诉求的差异性。与传统的政府、职业院校或者企业为主的单一模式相比,产业学院的组织形式呈现多元特性。因此,按照现代治理体系的要求,构建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构,成为保障产业学院有序运行的首要条件。

高职学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具有产权结构多元化、办学诉求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产业学院的治理体系也要呈现多元化趋势,需要体现统筹决策、协同创新和共担共赢等机制,进而明确多主体责权利边界。某高职院校安踏运动产业学院基于上述分析,积极探索“公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合作模式,双方组建联合党组织,作为决策核心机构,由各成员单位组成董事会,共同制定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职能范围、权利内容和工作程序,进一步厘清不同治理主体的权责关系,在内设机构、人员聘用、团队管理、专业设置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多主体联合办学的优势和效应,有力规避冲突的发生和责任推诿等问题。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采用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产业学院院长面向社会选聘,负责产业学院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

(二)建立适合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

一要面向市场优化课程体系,打破现有职业院校的单专业属性的课程体系,基于企业岗位技能设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考核方法,让企业明确岗位能力培养的路径、需要投入的成本和预期的人力收益;二要适应企业管理,优化人事制度,打破现有职业院校基于身份管理的人事制度,重点围绕教师教学、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绩效考核,推行岗位管理的人事制度改革。福建某高职院校安踏运动产业学院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运作和管理效率”为原则,积极探索参照安踏集团企业化运行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法人实体的管理制度体系,校企双方在产业学院建立时就能够进行充分沟通、协调,根据双方所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明确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方案,并在产业学院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及时动态调整运行机制以适应社会化运作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产业学院各方利益。此外,还基于技术领域成立多个校企工作室,推进市场化技术服务、科技研发和政策研究,服务区域行业内中小企业的运营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三)建立契合产教融合现状的育人模式

对职业院校而言,一方面,应该深化“三教”改革,鼓励教师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编制等方面下功夫,充分满足学生成长成才、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导企业将新工艺、新理念、新技术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助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而拓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行业企业而言,则应当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理解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充分认识到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素质结构越完善,其岗位适应能力越强,越能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福建某高职院校与安踏集团依托安踏运动产业学院项目建设,构建和完善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从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编制、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等多种育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效率的双提升,产业学院的办学活力持续加强,近五年产业学院学生就业率100%,毕业生质量得到行业企业的一致好评。

(四)建立融合质量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

多元办学主体和市场化运行模式,特别是相关利益相关方诉求的差异性,决定了产业学院需要建立起多方都认可的评价体系,突出质量为先的全过程管理理念。一要协调好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也就是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除了校企直接利益相关方外,还应引入教育主管部门、产业学院师生、行业组织和第三方独立机构,实现对产业学院运行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监督、全方位评价。二要注重评价对象的市场属性,也就是评价标准具有实用性。产业学院设立的初衷是培养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共建共享各类资源,因此评价标准就应注重产业学院的产出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匹配程度。福建某高职院校安踏运动产业学院积极探索更为务实的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岗课赛证”的结合运用情况,将聚焦知识应用能力的持续提升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对教师评价突出“双向融通”“双师双能”,更为关注教师技术改造项目的开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产业学院的建设和运行受区域、行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其建设逻辑和运行机理还需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加强探索。总的来说,建设产业学院等高端校企合作实体,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贴近市场和社会需求,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主线的重要体现,也是发挥职业教育类型优势的重要举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