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次炤 | 吟猱觉悟 弹挑人生 ——三弦艺术家谈龙建的艺术贡献和学术成就

 顺其自然h 2023-04-01 发布于北京

人民音乐 PEOPLE'S MUSIC

图片

2020年10月,主持“回响——琵琶大家王范地琵琶艺术纪念音乐会”

前些时候接到老同学谈龙建的电话,告诉我在她70岁之际将出版一本文集。这本文集是她数十年来学术研究的结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非常重视这次出版工作,系主任章红艳亲自担任主编。我当即向她表示祝贺,并希望能早日读到文集,以弥补自己在三弦和民族音乐领域研究的不足。谈龙建希望我为她的文集写序言,理由是我们是四十多年的老同学、老朋友,我又曾经担任院长多年,并一直对她的工作给予支持。说起来还有另一个缘分,我比她年长三岁,她一直叫我大哥,我也叫她妹子。这两份情谊使我无法推脱她的约请。答应是答应了,但压力还是蛮大的,因为谈龙建可不一般,如何评价她和她的文集更要认真对待。

图片

2020年10月,出席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民族音乐十大理论家评选活动”期间与本文作者合影

要评价谈龙建的艺术贡献和学术成就,必须先要了解她的艺术生涯和学术路程。1964年,谈龙建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随萧剑声老师学习三弦。六年后,本应上大学的她,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况,随学院师生到部队农场劳动锻炼。直到三年后的1973年4月,才由文化部派遣,分配到天津音乐学院任三弦专业教师。1977年“文革”结束恢复高考,谈龙建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继续随萧剑声和李乙两位老师学习,198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谈龙建意识到三弦教学极需系统化和规范化,而这其中教材是关键。从1985年开始,她就着手教材编写,特别是首创性地编写了弹挑练习、滚奏练习、按音换弦练习、伸张指法练习等43种具有系统性技术分类的三弦练习曲。这些成果先是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内部教材,用于三弦专业学生的教学,后来收入她编写的《三弦演奏艺术》一书中。这本1989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成为我国数十年来三弦教学的范本。此外,为了能够更好普及三弦,谈龙建还编写出版了《三弦自学入门与提高》一书。

图片

2015年10月,在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名家音乐会上演奏三弦与乐队《风雨铁马》

谈龙建在三弦领域可谓是出道甚早、资格甚老的人,12岁学琴,21岁任教,近六十年的学龄和整整五十年的教龄,她把人生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三弦事业。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三弦是我心中的根。”数十年来这条根不断延伸,已成为谈龙建艺术生涯的命脉。而这其中又蕴含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即在她整个艺术经历中,始终围绕着清代古谱《弦索备考》的发掘、研究、传播和录制。这条线索也同时勾画出谈龙建的学术路程。

图片

青年时期的谈龙建

弦索十三套《阳关三叠》(二胡:薛克,三弦:谈龙建,琵琶:张强,古筝:林玲)

1986年3月,为了求得弦索十三套音乐风格的证实,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曹安和先生的建议下,谈龙建辗转相托,找到了清皇族后裔爱新觉罗·毓峘先生,并真诚地叩拜这位中国弦索古乐的唯一传人为师。1986年,她参与演奏《弦索备考》所记录的13套大曲,并与朱毅、郝贻凡、田再励、李萌等五人录制了《弦索十三套》的全部录音。1988年7月13日,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与中央音乐学院共同在北京音乐厅主办谈龙建“爱新觉罗·毓峘三弦传谱音乐会”;同年,中国录音录像出版社出版了由谈龙建录制的“清故恭王府音乐——爱新觉罗·毓峘三弦传谱”的录音磁带。以此为发端,谈龙建开始了她历时三十多年的研究历程,而且这些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大多都围绕着弦索十三套展开的,如第一篇关于弦索十三套的研究文章《<弦索十三套>的三弦演奏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以及专著《清故恭王府——爱新觉罗·毓峘三弦传谱》(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

图片

与音乐学家曹安和先生(摄于1985年)

历史总是会给人留下遗憾,正当谈龙建的学术生涯蒸蒸日上之际,她遭受了两次学术重击。一次是关于弦索十三套演奏和录制的行政限制,另一次是关于加弦三弦的学术讨论所引起的多方攻击。原本是一种艺术探索却受到限制,原本是一次学术讨论却受到攻击。为了暂时躲避令她窒息的现实环境,谈龙建选择了赴海外深造。她于1990年赴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攻读民族音乐学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后,又继续在赫尔辛基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芬兰期间,谈龙建除了努力学习以外,还为三弦艺术的海外传播做了许多工作。从1991年至1995年,她先后举办了二十多场独奏音乐会。1991年7月23日,谈龙建到芬兰留学的第二年就接到邀请,在芬兰“Kaustinen国际民间音乐节”上举办了个人音乐会。这是中国三弦第一次在海外举行的独奏音乐会。1993年、1995年,她两次受邀赴爱沙尼亚举办个人音乐会。同年,芬兰奥拉瑞恩音乐出版公司为谈龙建录制的《檀龙吟——谈龙建三弦独奏专辑》(Olarin Musiikki Oy.P.O.Box20,FIN-02211Espoo Finland)CD唱片在全球发行。这是中国三弦在海外出版发行的第一张独奏专辑。在国外期间,她依然牢牢握住三弦的根,把住弦索十三套的命脉,不仅每场海外音乐会都包括《海青》等弦索大曲,在国外研究的课题也是以弦索十三套为主的中国三弦。谈龙建的硕士论文即以《中国三弦文人风格研究》为题,研究对象主要是弦索十三套的三弦艺术,博士论文依然是关于清代古谱《弦索备考》的有关问题。

图片

1992年7月在芬兰Kaustinen国际音乐节

变音板_清宫廷音乐(箫:陈涛, 三弦:谈龙建)

在艺术道路上,谈龙建一方面积极传承和发掘传统音乐精髓,另一方面又大胆实践三弦表演艺术的新探索。早在1985年,她便开始了三弦艺术中西合璧的尝试,先是参与演奏三弦与小提琴二重奏《引子与赋格》(杨宝智曲),后又在交响乐《老人故事》(叶小钢曲)中探索三弦与管弦乐队的合作。1996年3月,谈龙建回国继续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由于海外留学的经历,她的演出活动远远超越了出国前的艺术空间。1996年4月,在上海为时任芬兰总统Matti Ahtisaari演出。用芬兰民间乐器Kantele独奏了10首芬兰民间乐曲;2002年12月,随“中乐大师艺术团”赴台湾,分别在台北、台中、高雄、彰化、宜兰等地举办“国宝荟萃联合音乐会”的巡演,演奏了《风雨铁马》《合欢令》等三弦传统乐曲。当然,在她的艺术活动中依然少不了《弦索十三套》的身影。多年来,由谈龙建和张强、林玲、薛克等艺术家组成的弦索音乐研究小组(他们自称为“弦索老人团”),先后在法国巴黎(2004年3月)、挪威卑尔根(2012年5月)、日本大阪(2018年12月)举办了多场“清代古谱《弦索十三套》专题音乐会”,还多次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举办的学术活动、艺术节上演奏《弦索十三套》。为了更好地保存这套古谱的音响,四位演奏家于2009年共同录制了《清代<弦索备考>古谱全本》的CD唱片,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与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发行。2016年10月25日,中央音乐学院主办“弦索遗韵——爱新觉罗·毓峘三弦谱传承音乐会”,音乐会后,传承人谈龙建和三弦主奏高艺真,录制了“弦索遗韵——爱新觉罗·毓峘三弦谱传承音乐会”的DVD专辑。

图片

1996年4月,为时任芬兰总统Matti Ahtisaari演奏Kantele

跨入21世纪,谈龙建更是将《弦索十三套》视为学术生命,始终贯穿在自己的学术活动之中。2002年7月,她在香港城市大学文化中心举办题为《中国三弦之美》的系列学术讲座,之后又相继在日本东京、北京、武汉、内蒙古、四川等地作同名讲座。《中国三弦之美》共分9讲,从三弦作为一种乐器的构造、种类、定弦、音色、弹奏方式以及起源和流传等一般性介绍开始,逐渐深入到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三弦类族和作为不同曲种的伴奏艺术;再深入到乐种学视角下三弦作为独奏艺术的种类和美学视角下的三弦艺术之美。在系列讲座的最后,还回顾和评价了三弦艺术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成果。在这一系列关于三弦艺术的论述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依然是关于《弦索备考》中弦索套曲的研究。谈龙建指出:“弦索套曲是三弦音乐的宝贵财富,属于三弦器乐艺术的门类,它不依附于任何声乐表演形式,也不依赖于任何故事情节和唱词的暗示,只依靠器乐音乐的语言来表述。三弦弹奏的弦索音乐是三弦传统音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图片

2004年3月,在荷兰乌特勒支(Utrecht)张贴的中国弦索音乐会海报前

《十八板》 演奏:谈龙建

为了进一步传播弦索十三套音乐和带动更多的学者关注《弦索备考》的研究。谈龙建发起了多次学术活动和学术演讲,对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弦索十三套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2013年6月23日,她策划并主持了由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爱新觉罗·毓峘三弦传谱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内容包括传谱音乐会、先生的演奏以及访谈等影像资料重温、承传资料展览等多项内容。研讨会上,谈龙建作了《怀念与感恩》的主旨发言。此外,她在郑州大学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中原弦索乐人才培养项目”中主讲的《弦索古韵的寻觅——河南板头曲与弦索十三套三弦演奏艺术的共性与个性之研究》(2016年6月),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弦索十三套艺术论概述”的系列讲座(2016年11月),在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丝绸之路音乐融合国际研讨会”上题为《曲韵、曲风、曲情与曲意—隐秘于'弦索十三套’中丝路音乐的痕迹》的学术发言(2018年7月),在上海音乐学院主持并完成的传统乐种项目“弦索十三套”的课堂教学、排练、演出与学术讲座(2018年11月—2019年1月)等,都是对这一主题的不断丰满和深化。

图片

与弦索音乐唯一传人爱新觉罗·毓峘合影(摄于2003年)

2005年5月21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谈龙建当选任首届会长。之后,她又分别于2008年、2011年和2016年连任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会长,直至2021年12月卸任,任第五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在任专委会会长期间,谈龙建于2008年11月精心策划并成功主持了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国际三弦音乐周”。音乐周由学术报告、中外三弦音乐会和三弦民间音乐工作坊三个部分组成,以多乐种、多层次、多元化、多视角的学术态度和战略构思,来推动三弦音乐和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除了延续以往的研究、教学和学术活动以外,谈龙建还致力于三弦艺术的民族传承和地方风格研究,她认为:“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在三弦专业教育以及三弦传统音乐的学习和继承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蒙古族三弦音乐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三弦音乐的学习,不但要把这种学习纳入教材和学习计划,更重要的是要使年轻的一代懂得:只有直接的、亲临其境的学习才能使不同艺术流派的风格个性得以传承和发扬。”为此,她先后参与策划和组织了由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在呼和浩特联合举办的“首届国际蒙古族三弦艺术研讨会”(2007年6月),以及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国际三弦音乐周暨蒙古族三弦音乐研讨会”(2012年11月),对深入研究和推动蒙古族三弦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为了培养蒙古族三弦音乐演奏人才,2016年11月26日—27日,蒙古族三弦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届蒙古族三弦培训班”在呼和浩特市举办。谈龙建担任主讲,由学生张柳萌和张馨元参与示范,主讲课程为“三弦左手的指法结构与技法训练”。此外,她还于2018年和2019年,在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中国少数民族器乐发展高层论坛”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专题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三弦音色多样性研究之少数民族三弦研究》和《有了你,中国三弦音乐才如此灿烂——将眼光投向少数民族三弦音乐的传承与研究》的学术报告;2021年11月7日,又在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一带一路视野下民族音乐流变研讨会”上作题为《蒙古族三弦存在否?——蒙古族三弦演奏技法的典型性之解析》的主旨发言。作为三弦专业委员会会长,谈龙建对少数民族三弦艺术的研究和推广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深深的关切。

图片

2016年11月,在呼和浩特市举办蒙古族三弦培训班

谈龙建是一位有思想抱负和艺术情怀的音乐家。她坚信,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必须树立文化传承的意识;只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的重任。她认为“承上启下意味着历史的传承”“承前启后意味着创新和发展”,最终,“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展望得越远、攀登得更高”。作为三弦专业委员会会长,她十分重视三弦艺术的文化传承,除了潜心研究有关三弦艺术的历史文化以外,还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总结学习三弦乃至民族器乐演奏的前辈所留下的宝贵经验和珍贵财富。关于《弦索十三套》及爱新觉罗·毓峘的纪念和学术研讨,前文已有叙述。除此之外,她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的名义,分别主持召开了“白凤岩艺术研讨会”和“李乙三弦艺术研讨会”;参与了“萧剑声教授三弦作品及乐器改革成果音乐会与学术研讨会”“王范地琵琶艺术研讨会”和“纪念华秋蘋《琵琶谱》刊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同时,作为中国三弦艺术的当代掌门人,谈龙建对前人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深切的感恩。她在“白凤岩艺术研讨会”上深情地说:“曾经有人说过,民间艺术常常是由那些没有文化的人创造的,此话颇有一番道理,以现代人的眼光,似乎没有经过高等教育没有学位者为没有文化的人,殊不知,正是由于白凤岩这样的民间艺术家创造了如此精彩的音乐文化才使我们今天如此富有。” 谈龙建给予李乙老师在三弦领域的演奏、教学和研究以高度的评价,她说:“作为一代宗师,李乙最大程度地继承了前辈的财富,超乎寻常地发扬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更重要的是,他创造了前人所没有的、而且令后人仿效、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崭新的规范。” 萧剑声是谈龙建的恩师,谈龙建称他为“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在“萧剑声教授三弦作品及乐器改革成果音乐会与学术研讨会”上,她作了题为《萧剑声教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发言,充满感恩地说:“我作为萧剑声教授的老学生,五十多年来教与学、师与生、点点滴滴连成的记忆与字字句句叮咛的教诲伴随着我的成长与成熟,也伴随着三弦艺术的发展与成熟。”是的,谈龙建的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也正是三弦艺术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恩师的教诲不仅成就了她个人,也成就了三弦艺术。她深深地意识到这种师承关系的内在精神,带着沉甸甸的使命感,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谈龙建认为师承关系应该有开阔的眼界,不能局限于学院。2017年7月22日,在她的精心安排下,她的学生、天津音乐学院副教授高艺真,在天津同悦兴茶社拜师曲艺音乐家韩宝利,意在打破“学院派的自恋”,提倡直接向民间学习,不做二传手。

图片

与恩师萧剑声教授合影(摄于2015年)

鉴于谈龙建在民族音乐领域的学术地位,2001年和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分别聘请她为《音乐百科全书》编委和《改革开放40年学术文萃》音乐表演卷主编。2017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聘请她为《华乐大典·三弦卷》编委会主编。

图片

2021年5月,在《华乐大典·三弦卷》首发仪式上第一次抚摸成果

写到这里,我不禁对谈龙建肃然起敬!因为在写这篇序言之前,我从未如此系统地去了解这位妹子,也从未像现在这样认识到这位老同学对三弦艺术和民族音乐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当我们梳理了谈龙建的艺术生涯和学术路程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本文论集,就不难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抱负和艺术情怀。谈龙建把这本文论集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学术研究”,主要包括三弦艺术和《弦索十三套》的研究,以及对三弦前辈的教学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贡献的梳理。这些内容与第六部分“学术讲座和新闻稿”遥相呼应,相对完整地呈现出谈龙建的学术路程。第二部分“音乐评论和会议发言”,主要包括三弦艺术、弦索十三套和民族器乐相关问题的学术讨论,以及对阿炳、傅雪漪、赵沨、张子锐、宋国生、李乙、王范地、朴东升、袁静芳、刘长福、许可、徐阳、宋飞等民族器乐各领域专家的述评。第三部分“作序、杂文和译文”,主要包括她为各种出版物和音乐活动撰写的序言,以及有关三弦和民族器乐的轶事和趣闻;第四部分“导师寄语、致辞和贺词”,体现出谈龙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深情的寄托。第五部分“音乐会节目单前言和音乐会主持词”,收集了2001年以来,谈龙建为各类音乐会所写的节目单和主持词,其中既有三弦表演也有其他民乐表演,既有民族器乐也有西洋器乐,既有同辈同事的音乐会也有前辈大师的音乐会。从中可以看出,谈龙建的艺术视野绝不限于三弦音乐,而是对整个表演艺术乃至音乐创作实践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那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情怀,贯穿在她的整个艺术道路之中。

图片

由薛克、张强、谈龙建、林玲组成的艺术家小组为继承推广弦索乐做了大量工作

图片

2018年12月,谈龙建、薛克、张强、林玲在日本参加中日传统音乐会

谈龙建是一位集演奏、教学、研究和社会活动为一体的三弦艺术家。从演奏实践、教学成果、学术研究和社会贡献来看,她更是一位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的民族音乐家。这本《弦语·闲语》凝聚了她一生的心血。这不仅体现在数十万字的思想和情感之中,更体现在文字背后所包含的灿烂成果和光辉业绩之中。深切希望这本文论集能成为三弦艺术、民族音乐、中国传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必读的文献。

《海青》

*注释

① 谈龙建《弦语·闲语——谈龙建文论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2022年油印版,第543页。

②  同①,第187页。

③  同①,第168、139页。

④ 谈龙建《论白凤岩对三弦器乐音乐发展的历史贡献》,《人民音乐》2007年第6期,第42页。

⑤ 谈龙建《持檀龙三尺第42页。令音韵绕梁——论当代三弦宗师李乙的艺术成就》,《乐器》,2010年第2期,第54页;第3期,第53页。

*原文载《人民音乐》2023年第1期

王次炤   浙江音乐学院高级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排版 单奕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